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灵帝和东汉灭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拜诸葛丞相的名作《出师表》所赐,汉桓帝和汉灵帝成为了广大中国人民思维认知中“昏君”的代名词。似乎只要是这两人出现在任何一本书中,都免不了被一顿臭骂,并且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再被反复捶打一千遍。但俗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真的有兴趣去了解东汉后期的一些列历史事件,就会发现无论是汉桓帝还是汉灵帝,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如历史记录般拉胯。尤其是后者,他的许多为政措施以及能力,不仅可以称得上首开历史先河,也在极大程度上稳定了东汉末年那种摇摇欲坠的政治环境。甚至于说他给东汉王朝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寿命也并不为过,那么汉灵帝究竟做了什么,他的政绩如何?是否真的应该为东汉灭亡背锅呢?
首先,汉灵帝在任期间,一个影响最深远的决定是开办“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简单来说就是专门针对平民百姓开放的教育机构。东汉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经常会有那种所谓的将某本儒家经典传承数代,并且以此为立身根本的家族出现。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让东汉的官员系统以及阶级流动性高度固化,甚至出现一个家族好几代人垄断国家高级官吏的情况。
而汉灵帝建立鸿都门学,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垄断,让国家的人才储备开始向下包容,容纳更多的底层知识分子。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开启时代先河的远见,联想到后来的南北朝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上升渠道和基本盘,至少可以看出汉灵帝本身是有想要作为的想法的。
其次,汉灵帝在国家政治所面临的危机处理上很有一手,其代表就是面对黄巾之乱的态度。实际上黄巾之乱本身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毕竟这是一场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而且几乎击垮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官方武装力量。后来的唐朝面对与黄巾之乱类似的黄巢起义以及明朝面对李自成、张献忠时,基本上都出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
但汉灵帝却没有慌乱,在第一时间得知黄巾起义后,他迅速做出了回应,任命皇甫嵩、朱儁和卢植三名久经沙场考验的老将出马,并且敢于全权委任他们对动乱本身进行处理和裁决。这种敢于用人,勇于任事的态度,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汉灵帝本身的政治和统率能力。也正是因为汉灵帝本身的出色表现,才最终使黄巾之乱刚刚爆发一年左右便得以平定,使东汉王朝又继续延长了多年的寿命。
最后,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东汉混乱发生在汉灵帝病逝后。而在汉灵帝黄巾之乱结束到汉灵帝病逝之前的数年时间内,即使地方豪强借助黄巾军的余波得以扩张势力,拥有自己私人的武装力量,东汉王朝也依然没有真正走向分崩离析。这基本上得益于汉灵帝的政治手腕,以及他始终能够将外戚、宦官以及士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一缘故。须知东汉末年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大烂摊子,汉灵帝能够在大规模的动乱后依然牢牢地把握权力,控制住这种濒临崩溃的局面,这种能力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废柴所拥有的。
因此,历史评价汉灵帝本身无所作为,是有失偏颇的。至少东汉灭亡的锅不应该全由汉灵帝来背,东汉王朝数代皇帝治下积累的弊病不是汉灵帝一个人能解决的。同样汉灵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依靠自己出色的发挥和政治平衡感,延长了东汉王朝的寿命。让原本可能会因为黄巾之乱马上垮台的东汉王朝继续维持这种脆弱的格局,直至自己离世。
一定要批评汉灵帝的话,也是要说他本身在继承人处理问题上出现了失误,没有缺了一个能够在继承年幼的状态下就牢牢掌握权力的人,而是选择了何进。除了这个问题,很难说汉灵帝还有什么其他需要亲自背负的黑锅,所谓“桓灵二帝”的形容,更多的是需要拿出一个靶子来当政治纲领,为东汉灭亡找到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已。同时,也要证明蜀汉政权继承汉朝统治的合法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