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王双怀着《历史地理论稿》读后

中国历史-王双怀着《历史地理论稿》读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历史-王双怀着《历史地理论稿》读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双怀着《历史地理论稿》读后


王双怀着《历史地理论稿》读后
王培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北京 100875)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0期
十余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致力于历史地理和环境变化研究。最近他将40篇历史地理论文,结集成《历史地理论稿》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8月)。《论稿》收入论文40篇,以类相从,列为七目:一,历史地理文献;二,自然条件与自然灾害;三,政区沿革和人日分布;四,水利建设与土地开发;五,作物组合与农业生产;六,城市、交通和区域文化;七,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八,历史地理学家。这些论文,是作者从六七十篇论文中选编出来的,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中国农业历史地理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离不开历史地理文献。
关注中国历史和现实农业地理中的重要问题,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历史地理问题很多,作者不作具体事物的考订,而是研究那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重要问题,显示了作者研究历史地理问题的宏大视野和学术特点。如,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水利,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变和治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农业等,都是作者着墨甚多而又成绩显着的。
作者探讨了自秦汉至明清的中国农业史,通过比较华南与西北农业经济的发展,揭示西部水利、土地、植被的变化过程,并提出了今后西部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作者指出,西北的荒漠化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形成的。西部存在着导致土地荒漠化的自然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过程。
历史上西部发展有什么经验教训?作者撰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自先秦至20世纪,我国历代政府都有西部开发实践和政策,作者提出了5条历史经验和3条教训。这5条经验分别是: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西部开发的必要条件、适当进行基础建设有利于西部开发、农牧并重多种经营符合西部地区的情况、兴修水利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3条经验则是:战争和动乱会严重制约西部开发的进程,如秦汉和隋唐开发西部的高潮都因动乱而结束;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便不可能使西部开发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如植被锐减、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污染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当前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书中还时时能见到作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农业历史地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里略举7例。
1.秦汉四百年间,我国传统农业有了长足进步,为什么秦汉农业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其高速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秦汉农业处于什么历史地位?这是中国农业历史上的重要基本问题。作者从农业环境优化、生产关系调整、重农政策和商品经济方面论述了农业高速发展的原因;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科技进步、农副产品的丰富,主要农业区的形成,为秦汉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秦汉农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中外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问题,是以往论秦汉农业者所不甚留意的,而作者的见解对秦汉农业作了准确的历史定位。
2.关于唐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经济史家傅筑夫认为唐朝不重视水利。作者从水官设置、水政建设、水资源调查、水法的颁布和执行等方面,证实唐朝重视水利,还从盛唐水利工程数量、北方水利工程的恢复扩建和创修等证实唐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指出水利事业扩大了水田面积,提高了唐代粮食亩产,改造了部分土地,减少了水灾损失,促进了航运事业等。傅筑夫是着名的经济史家,其论断曾经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作者以具体事实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从农业人口、垦田面积、耕作技术和粮食产量等方面,考察了开元盛世农业发展状况。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开元垦田1300万公顷,超迈两汉,比明清为多的结论,而粮食亩产在2石左右。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问题,各家意见纷呈。作者以扎实的考证,对这些诸家聚讼纷纭的经济史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4.唐宋以后,中国封建皇朝首都由长安到开封,由开封到北京,其间的变化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从五代开始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长安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另一种观点是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悬远,漕运不便。以上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作者指出长安失去首都地位,是由于长安城被彻底毁灭,关中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不仅是一个新角度,而且也是对唐史和都城史的新见解。
5.明代人口、耕地数量,是明代农业历史地理和经济史的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此,更有人采取数理方法主观修订载籍户口,并据以分析“实际户口”,结果往往失真。作者另辟蹊径,以华南地区载籍户口为切入点,分析了载籍户口的数据、
特点、户口下降的原因、以及载籍户口数据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南人口的动态、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不仅为研究明清乃至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人口数量提供了一个基本可行的方法,而且又指出了人口密度和数量与华南土地开发历程的关系。
6.明清时玉米、番薯、花生和马铃薯等作物从美洲引入中国的时间、路线及传播,是近年来农史和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而迄无定论。作者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书稿》还有一些可以修改和提高的地方。首先,插图排放位置有误。这一点,作者发现后,已经做了勘误表,贴于书后。二,文字校对不细。三是有个别数字前后矛盾,如开元盛世水利工程数量,一处说是632项(108页),另一处说是532项(166页),两说当统一为632项。四,美洲作物玉米引种到中国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注意。作者研究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应及时跟进。
转载自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