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海经》新探(下)

淮南子-《海经》新探(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海经》新探(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海经》新探(下)


三、《海经》诸氏族的地望和时代
上一章用相当的篇幅,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还“怪物”以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说明其文字画的实际意义。这里再补充一些地名,初步指出各氏族当是的地望,探溯一下《海经》地图绘制的时代。
(一)补充若干地名
1、羽山。《海经》有羽郊而无羽山。《海内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郭注为“羽山之郊”,又于《南山经》注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在今赣榆、郯城之间。
2、苍梧。《大荒南经》云:“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当在沂水之东,可能在沭水附近。《困学纪闻》引薛氏曰:“舜葬海州苍梧山,近莒之纪城。”可以互证。
3、青邱。《海外东经》有青邱(国),《淮南子》讲羿“缴大风于青邱之泽”,是个湖泊。《元和郡县志》云:“千乘县,县北有青邱县,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得名。”现名清水泊,位于广饶、寿光一带。
4、幽都山。《海内经》:“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北山经》云:“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注“浴水即黑水也。”浴字当系洛字之讹,黑水即小清河,现称泺(音洛)水,幽都当即历城西南之药山,古籍中的幽州、幽陵,也都是它的讹变。
5、三危山。《西山经》云:“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海内北经》称“西王母在昆仑虚北,其南有三青鸟”。约在济南东南,章丘西南。
6,不周山。《大荒西经》有不周山而无说明。《淮南子》说“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应在幽都山的西北。《离骚》云:“忽吾行此流沙兮,尊赤水而容与;……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从沂水去西海(钜野泽),要先到不周,再向左转。王逸注:“在昆仑西北”,大致不错,当在长清境内。
7、崦嵫山。《西山经》云:“崦嵫之山,若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这个海也是钜野泽,这条若水应系大汶河(弱水)的一条支流。《海内经》云:“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三字衍)若木,若水出焉。”看来,山在泺水(黑水)和肥河(青水)之间,当系泰安西北的某山。
(二)各氏族活动的地区
1、轩辕。《海外西经》称“穷山在其北”,当在今沂源一带。
2、驩兜。《海外南经》讲它位于“厌光北,赤水上”,当在今沂南、蒙阴一带。
3、三苗(羽民)。《海经》和《淮南子》都讲洋水(沭水)“南入海,羽民南”,《海外南经》谓“三苗(国)在赤水东”,大致在莒南、赣榆一带。
4、共工(穷奇)。《海内北经》讲穷奇在“昆仑虚东北”,《海外北经》讲共工“在昆仑之北”,相当于章丘、邹平一带。
5、饕餮。《海外南经》讲凿齿“在昆仑虚东”,《海内南经》讲贰负(女魃)“在开题(雕题)西北”,即饕餮在女魃东南,相当于沂源、沂水一带。
6、祝融。《大荒北经》讲烛龙在“赤水之北”,《海外北经》讲它“居钟山下”,当今龟蒙山区。
7、西王母,《海内北经》讲它在“昆仑虚北”,相当于济南、章丘一带。按:济南、章丘间有神武河、神武镇,古音与深目(西母)相同。
8、女魃。《大荒北经》讲女魃在“赤水之北”。《海外西经》讲女祭薎“居两水间”,当指汶水上游与小汶水之间,相当于新泰、莱芜一带。
9、窫窳。《海内南经》讲它“居弱水中”,《海内北经》讲“贰负(神)在其东”,即它在女魃之西,相当于新泰、莱芜西部。
10、大风。《海内北经》讲它“在穷奇东”,《淮南子》讲羿“缴大风于青邱之泽”,应位于广饶、博兴一带。
11、一目。《海外北经》讲它在烛阴(祝融)之西,大致在今曲阜、兖州一带。周初的奄,春秋时的任,都是一目的促音。
12、补遂(不死)。《海外南经》讲反舌在昆仑虚西,《海内经》讲不死之山(二字衍)在“流沙、黑水之间”,相当于肥城、平阴一带。
13、厌光。《海外西经》讲赤水(沂水)“烛南海、厌火(光)东”,《西山经》讲尧光之山在羽山西,山名当得名于厌光氏族。它当位于今临沂、费县一带。
14、梼杌和高阳。《海内北经》讲它们都“在穷奇东”,《淮南子》讲羿“杀九婴于凶水之上”,二氏大致在临淄、临朐、博山一带。
15、奇肱(交趾)。《大荒西经》讲长胫(奇肱)在“赤水之东”。《大荒南经》张宏,郭注“或云奇肱(人)”,“在海上,捕鱼海中”,水北为上,当即诸城、日照、莒县一带。
16、斟寻。《海外北经》讲“欧丝之野在大踵(奇肱)东,三桑在欧丝东”,当在诸城一带。
17、防风(毕方)。《海外南经》讲“毕方在青水西”,《海内西经》讲青水“过毕方(鸟)东”,当在今东平一带。
18、被衣(比翼)。《海外西经》讲“羽民在比翼(鸟)东”,即被衣在三苗西,当在莒南、临沂之间。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将它们标注在《海经》疆域图上。不过,我要声明一下,上述的地望,只是依据地图按图索骥的说法,将来在进行民俗学的调查和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后,一定会有相当的修正。
(三)《海经》图绘制的时代
甲,儒家、墨家的资料
《尚书·尧典》:尧……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庄子·在宥》: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都。
《荀子·议兵》: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左传》:舜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夷,以御魑魅。
《大戴礼·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墨子·节用中》: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
乙,道家、法家的资料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上,登乎昆仑之丘,南望还归而遗其玄珠。
《尸子》(逸文):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
《归藏易》:蚩尤出自洋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
《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怕进扫,雨师沥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
丙,杂家的资料
屈赋《离骚》有苍梧、崦嵫、扶桑、若木、凤鸟、穷石、昆仑、流沙、赤水、西海、不周、西皇。《天问》有汤谷、女岐、昆仑、烛龙、长人、不死、黑水、玄趾、三危、白蜺、大鸟。《招魂》有长人、十日、雕题、蝮蛇、赤蚁、玄蜂、纵目、幽都、参目。
《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址……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山,巫山之下,……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知度》:禹曰:若何而治青口、北化、九阳、奇怪之际?《古乐》:颛顼生自若水,实居空桑。
《淮南子·本经》: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长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长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上述资料中,氏族仍保留了族名,开始出现了人名化得苗头。道家、法家的资料中,氏族名出现了鬼神化的趋势。在杂家的资料中,基本上都蜕变方国名和鬼怪名。氏名性质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们的认识过程,越到晚后,越是失真,比较起来,儒家的认识更为接近历史的实际。因此,它的相对年代,也以儒家说的尧舜时期较为准确,即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建国之前,它的绝对年代,最低限度也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最后,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海经》地图就是四千二百年前今山东省中部的氏族、部落分布图。
注 释:
[1]见高本汉《左传真伪考及其他》(陆侃如译,商务版),第86页。(《时则》实即《吕氏春秋》“十二纪”)(46①)
[2]一段为从“使竖亥步至北极”至“若木在建木西”,另一段是从“凡海外三十六国”至“维湿北流,出于燕”。(46②)
[3]《大宛列传》之《山经》今本作《山海经》,据《论衡·谈天》引“太史公曰”文字校正。(46③)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杨树达《甲骨文中之四方风名与神名》,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47①)
[5]如唐人刘元鼎以紫山(巴颜喀拉山)为昆仑。(47②)
[6]有傅会佛经者,《释氏西域记》以阿耨达山为昆仑,丁山以须弥山为昆仑;有傅会《穆天子传》者,顾实谓昆仑在波斯,丁谦、刘师培谓昆仑在迦勒底;有据《禹贡》以定昆仑者,洪亮吉定位天山,张穆定为冈底斯山。(47③)
[7]近年来测量的标高是,罗布泊为海拔780米,雅合拉达合泽山(河源)为海拔5442米,足证“重源”之荒谬。(47④)
[8]史书关于碣石有以下诸说:右北平骊城西南、辽西桑县、常山九门县、辽西临榆县南水中、乐浪遂成县、营州柳城县、北平卢龙。(50①)
[9]《太平御览》卷三八及卷四九七。(50②)
[10]《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4页(52①)
[11]《孟子·离娄下》。(54①)
[12]西王母所在,有下述数说法。拉克伯里:喀什噶尔。夏德:未出长城。福哲:今阿拉伯。沙畹:塔里木河流域。藤田丰八:今青海。丁谦:亚西里亚。顾实:华沙附近。卫聚贤:和阗之东。(56①)
(原刊于《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46—62页)
辑者注:原文注释为每页下脚注,今为便于阅读改为按序号的尾注,每条尾注后括号内的两个数字表示原文页数和脚注序号,如注[1]后之(46①)即表示为该文第46页脚注①,余者倣此。
转载自智识学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