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书摘:[英]约翰·巴罗着《我看乾隆盛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人-书摘:[英]约翰·巴罗着《我看乾隆盛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书摘:[英]约翰·巴罗着《我看乾隆盛世》
■[英]约翰·巴罗着
在中西交流史上,200多年前的英使马噶尔尼勋爵访华(1792—1794,清乾隆五十七年—五十九年)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此后命运的影响深远。《我看乾隆盛世》一书的作者巴罗爵士是访华使团运送礼品的总管,他的作品着眼于使团访华旅途中的见闻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与思考。全书内容广博,可称为“中国百科全书”,一经出版立即广受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此书为我们了解历史上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之行的深远影响、了解当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本。英国使团是怀着对将要访问民族的好感起程的。这里须先纠正一个曾风行一时的错误概念,那就是,假如马噶尔尼勋爵无条件地遵从中国人坚持要求的一切有伤自尊的礼仪,使团之行也许会更为圆满。北京的一位法国传教士给荷兰驻广州商馆的一封信中列举了他所认为的英国使团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些先生对觐见的规矩、清廷的习俗和礼仪一无所知,他们既没有给内阁大臣和皇亲国戚带任何礼物,又拒绝行觐见皇帝通常所用的礼仪,他们的服饰也过于朴素。
这封信激起了荷兰使团第二年派团觐见的意愿,他们遵行了中国人所要求的一切侮辱性礼仪,然而中国人却反过来以最轻蔑和最令人愤慨的态度接待了他们。
但英国使团在中国所受的待遇则截然不同,因为中国人很清楚英国在海外诸国之中的超强地位。在不能迫使英国公使放弃其尊严之后,他们一定自以为受了莫大的屈辱。不管他们现在是否真正领悟了,英使此行的目的绝非“给中国皇帝进贡”。
英国使团之行是一个榜样,它为将来的事业所奠定的基础远不止减轻了加之于东印度公司的关税重负,那些相信只要英国使团无条件地卑躬屈膝就有可能取得更大成功的人的推理都是站不住脚的。我的所见所闻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天性在法律和规矩的影响之下所受到的扭曲几乎是彻头彻尾的。弃婴的行为十分普遍,在父母毫无顾忌地谋杀自己孩子的情形之下,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孝顺之心在实际生活中该是多么微弱。我相信中国人的孝道可以被视为一种古老的、以国家法令为后盾的规矩,而非真正的民风。
上流社会的人在家中沉溺于抽鸦片,尽管当局采取了一切措施禁止进口鸦片,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毒品被走私进入这个国家,且广州道台每天都从容不迫地吸食他的一份鸦片。
这个民族的主要性格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体,交织着高贵和卑劣、虚假的严肃和真正的轻浮、优雅的文明和极端的粗俗。他们的对话表面上极其简单明了,实际上却包含着一定的技巧和狡猾。他们无时无地不自诩武力强大,显示出极端的高傲。别国的优势显而易见,他们却置若罔闻。我对这个国家的艺术很难置词,他们的诗歌,因为汉语的拙于听说与神秘晦涩的隐喻,使欧洲人无法形成中肯的判断。音乐作为一种科学尚不成熟。至于绘画,他们既不能正确地勾勒许多物品的轮廓,也不能正确地描绘物品的明暗。在他们所掌握的一切技艺当中,可以被视为至善至美的大约就是牙雕了。号称工艺和制造技术摇篮的伯明翰,一直试图用机器仿雕中国式的象牙扇,却至今也没有达到那种美轮美奂的程度。用草做纸,在中国历史悠久,单纸的尺寸可以大到一面墙的程度,用于书写的更高级的纸,表面光洁得跟羊皮纸一样。就这一物品而言,他们的制作技艺绝对是我们国家师法的榜样。
但是朝廷傲慢自大,假装对任何新的或外国的东西都不屑一顾,对新的发明创造,不管多么精妙奇巧,他们都普遍缺少鼓励,因而极其严重地阻碍了艺术和制造业的进步。总体上,可以认定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尚存的、最早达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国家之一。不过此后,因为朝廷的政策或其他原因,它就停滞不前了。目前跟欧洲相比,他们可以说是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伟大,在举足轻重的大事上渺小。 (寿婷尔摘自“亲历中国”丛书之《我看乾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