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袭罔替制度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袭罔替制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袭罔替制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铁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袭罔替制度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袭罔替制度
清代宗室封爵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2级。其中,亲王、郡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按袭爵方式,宗室王爵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按其来源,分为功封、恩封,功封指开国时期以军功卓着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诸王中,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等8人以军功封王,且世袭罔替。清代中晚期,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以恩封获世袭罔替之荣。凡此两种宗室王爵,皆可称为“铁帽子王”。其中,功封世袭罔替制度的形成最为曲折,对清代政治影响颇大。
宗室王爵脱胎于旗主政治
清朝宗室王爵脱胎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旗主政治。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以300人为一牛录,将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起初有黄、蓝、白、红四旗,由努尔哈赤、他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分别统领。随着部众日繁以及努尔哈赤诸子孙长大成人,四旗扩编为八旗,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大贝勒代善与其子岳托分别领正红旗、镶红旗,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之子)领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与其子豪格分别统领正白旗、镶白旗,多尔衮、阿济格共领镶黄旗,最小的嫡子多铎与努尔哈赤共领正黄旗。其中,除保留舒尔哈齐一子为镶蓝旗主外,其余旗主不论年龄大小,均为努尔哈赤大妃(正妻)嫡出诸子孙,其他庶出各子如阿巴泰等有军功者,虽非旗主,但也称贝勒,仅领有少量牛录,分布于各旗之中。贝勒即“王”,当时宗室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的称呼和待遇尚不明确,亦未统一。各旗旗主视八旗部属为私产,拥有牛录之多少,与其政治地位息息相关。后金所有军国政务,悉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
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重要原因之一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他希望用家产均分、八王共治格局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因此,皇太极继汗位后,一度与其他三大贝勒共执国政。虽然他也将与豪格所领的两白旗更换为两黄旗,以示地位之提高,但诸王秉政、汗权不振的格局使他受到很大掣肘。他每次上朝处理政务时,不得不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向几位兄长施礼。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领本旗部众,各拥本旗重兵,常有与大汗分庭抗礼的迹象,使满洲政权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宗室王爵制度初步形成
清代宗室王爵正式册封于崇德元年(1636)。该年皇太极称帝,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另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原为贝勒,此前一直卧病,未及封爵即已病逝,皇太极追封他为颖亲王,以其子阿达礼袭爵为郡王。此次分封形成了最早的“八王”,宗室王爵制度渐成雏形,但仍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岳托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由其子罗洛浑降袭贝勒。豪格、阿济格、多铎也都曾因有过失被降级、削爵。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中,宗室王爵的传承并未世袭罔替。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帝登基后再次册封诸王。以多尔衮、济尔哈朗为辅政叔王,代善仍为礼亲王,复豪格肃亲王爵位,册封阿济格和多铎为亲王,晋封罗洛浑为多罗衍禧郡王。另外,册封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旨在强化皇室一脉的地位,硕塞后于顺治八年以军功晋封亲王。然而,由多尔衮执政和顺治帝亲政带来的剧烈政局变动,使宗室诸王的命运大相径庭,其爵位或削或降,变动不居。豪格死后曾被多尔衮削爵,后由顺治帝恢复。多尔衮死后被追论清算,削夺爵位,多铎受牵累降为信郡王,阿济格因有谋逆之嫌被处死、削爵。阿达礼因谋立多尔衮,被谴死,其弟勒克德浑也受牵连被黜宗室。不过,勒克德浑不久重新封为贝勒,并任平南大将军,以军功于顺治五年晋封顺承郡王。
除政治斗争导致的王爵变动外,崇德、顺治时期,诸王因年老伤病而日渐凋零,其爵位传承问题也提上日程。从宗室王爵的实际传承情况来看,除了多尔衮和阿济格外,其他宗室王爵的传承已经执行世袭罔替的原则,只是大多改了封号。例如,岳托死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其子罗洛浑袭贝勒。顺治元年,罗洛浑以军功卓着,晋封衍禧郡王,再传一世改为平郡王。礼亲王代善死后,其子满达海袭爵,但改称巽亲王,再传至杰书时称康亲王。多铎的爵位则一直以信郡王由后人承袭。顺治十二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世,其王爵改为简亲王,由其后人承袭。硕塞死后,亲王爵位由其子博果铎承袭,改称庄亲王。
以济尔哈朗去世为标志,努尔哈赤以来的旗主贝勒凋零殆尽,最初的旗主政治告终。可见,宗室王爵制度日渐定型,乃清初诸帝皇权政治发展、削弱宗室旗主势力的结果,八旗部众不再是宗室旗主的私产,其管理被日渐纳入官僚体制中。同时,将宗室诸王的利益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以确保清朝统治核心的凝聚力。
“铁帽子王”制度定型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爵。同时,将清初实际上业已实行的宗室诸王世袭罔替制度明确颁行。乾隆帝在上谕中称,清初诸王功勋卓着,但后世子孙的爵位承袭,均非始封之名号。其中复杂的历史变迁非一般外人所能知晓,这样就难以彰显当初国家缔造时那些勋劳突出者,很容易引起别人对宗室王系的怀疑。即使有的宗室仍在承袭王爵,但由于时间久远,其后人对先世赐封的缘由也不清楚,也就无法感恩报效国家。乾隆恢复清初诸王爵位名号的原则是:1.凡有爵位名称变迁者,以各王去世时的爵位名号为准;2.后世子孙偶有错误以致降爵者,仍恢复原来爵位;3.凡生前犯谋逆等罪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或后人因严重错误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复。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庄亲王硕塞,均得以恢复原封号。岳托生前曾封亲王,后降为贝勒,去世后追封克勤郡王。乾隆时,以克勤郡王为准复其爵。肃亲王豪格曾被多尔衮囚杀、削爵,后来顺治帝让其后人以显亲王袭爵,乾隆四十三年,复号肃亲王。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彻底清算,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爵位。勒克德浑曾以军功获封贝勒、顺承郡王,乾隆时期准其后人以顺承郡王承袭。英亲王阿济格以谋逆被杀,并削夺爵位,故不予恢复。
至此,清初宗室诸王爵位终于恢复,明文颁行了世袭罔替制度,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称呼正式出现。
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乾隆时期得以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是努尔哈赤时期旗主贝勒的后裔,体现了对宗室诸王的尊崇,以保持统治核心的凝聚力。同时,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虽然“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但是有错必惩,动辄获咎。崇德八年,罗洛浑因嗜酒妄议,并在皇帝宸妃丧期内有丝竹娱乐,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岳托后裔、平郡王讷尔苏因为殴毙、殴伤无罪之人,被削爵,由他人袭爵。礼亲王代善的王爵初由儿子满达海承袭,满达海死后第七年,即顺治十六年,因曾占有多尔衮家财物,被严厉追论,其墓碑被推倒,爵位一度降为贝勒,并转给代善的另一孙子杰书承袭。嘉庆二十一年(1816),礼亲王昭梿因为凌辱大臣,对下人滥用刑罚,亦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其亲王由从弟麟趾承袭。
周代以降,分封制度绵延不绝。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导致割据战乱。春秋战国之乱、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元代诸王纷争,莫不如此。靖难之役后,明朝极力削藩,各地藩王丧失政治、军事实力,但食一方租税的藩王终究是明朝的沉重负担。与以往相比,清朝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不得到地方任职或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朝廷统一管理,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潜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