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编纂清史应有创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编纂清史应有创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编纂清史应有创新
作为新世纪中国第一个重点文化工程,清史编纂第一阶段的调研工作目前已经接近尾声。作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经过全国四百余名清史专家的三次开会反复研讨,清史的体裁体例已有大致倾向性意见,等待编委会最后审定。
着名明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教授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编纂过程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提出了“编纂清史应有创新”的观点。这一意见得到了清史学界专家的普遍认同。“戴逸先生在体裁体例工作会议上对新修清史体裁体例提出两点创新意见。第一,要在沿袭纪、传、志、表等传统体例的同时设置综述部分,以解决大势难贯问题;第二,要设置图录,能够更生动、更形象地反映历史真实。”
过去历朝的史书体例不外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几种。哪一种适合现代修史?还是都不适合?朱教授说,专家们讨论后的意见比较集中,认为这代人修史不能固守过去,体例上要有创新;他不能完全抛弃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以往体例仍需继承,必须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
“没有贯通整个清朝,对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综述的部分,就不能全面了解清入关后二百六十八年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变化的历史轨迹。”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教授说综述部分字数大概在二百到三百万字,“这部分很难写,要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能力,高度概括浓缩的能力,否则很难达到内容系统、史实准确、文字流畅的要求。”
朱教授还详尽地介绍了图录的情况。“二十四史没有图录,是因为当时没有好的印刷条件。但是南宋史学家郑樵、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等学者都主张应该有图。清朝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以及生产活动的纪实性绘画,还有大量人物肖像如《南巡图》、《大阅图》、《耕织图》、《冰戏图》、《行乐图》等。清代帝后几乎都有肖像图,故宫中有大量收藏。此外,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便藏有疆域图、战图、山川河脉图八千多幅。”
“很多绘画的纪实性极强。如意大利画家郎士宁和中国宫廷画家唐岱、丁观鹏等六人所作的《乾隆雪景行乐图》中,乾隆坐在一把交椅上看着儿孙玩耍。后来我们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明清家具展,其中便有这把交椅,这幅绘画也同时展出。实物与画中交椅一模一样,花纹尺寸比例分毫不差,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一八六0年后照相术传入中国,晚清上至宫廷、下至士绅,风行照相。除故宫外,国内外有众多晚清照片,如大连图书馆藏有很多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的照片。”
朱教授表示,“总之,这些纪实性绘画和照片为编纂图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编纂出图文并茂的图录来。”
朱教授还强调,此次修史“志”将有所加强,可能修中药志、天文志、科技志等。“以往修史往往采取政治史的角度,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这一次都要增加。袁世凯时期由前清遗老遗少所修的五百三十六卷《清史稿》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除体例已确定外,对档案、文献资料和全国清史学者队伍的调研也在第一阶段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即将开始,全国的专家将再次展开对清史主体部分框架的讨论。
朱教授再三强调史实的准确:“多少年后,后人将会直接引用这部清史。作为历史学家,我们要对历史负责。”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社2003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