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修清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论修清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修清史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同样有许多自己的特征。特征之一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私人和国家编修的国家历史,一直延续下来,从来没有中断过。
孔子修春秋,虽然文字简略,却概括地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史实。左丘明从而编写左传,史实内容便更丰富了,文笔也更美,更生动了。司马迁继承了这个传统,编写了从远古一直到他自己所处时代的通史——史记。他所创制的体例,本纪,世家,书(志),表,列传,为以后史家所继承。任何一个王朝初起时,要办的大事之一,便是组织编写力量,建立史馆,总结前朝的经验,以国家的名义,颁布或刊印前朝的断代史。这个好办法,尽管王朝不断更替,却一直被保存下来,是我们国家的好传统,也是历史特征之一。
过去封建王朝,为什么特别重视历史呢?简单得很,他们要从前朝历史的总结中,得出成、败、兴、亡的经验、教训,来加强、巩固自己的阶级专政。因此,司马光编写的从三家分晋以来的通史,宋神宗题名为资治通鉴,说明这部书是对统治有用的,是一面镜子,经常照镜子,和前朝的经验、教训对比,对巩固统治是有好处的。
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无产阶级该不该这样做?答案是不但应该,而且要比他们更重视,不只是要重新写历史,而且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用毛泽东思想去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解放后,我国历史学的研究,已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为清朝以来历史的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现在,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清史该修了,民国,这一段北洋军阀混战的历史,也应该总结一下了。
历史,总是时代越近的,越和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清朝这几百年统治,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什么地位?哪些地方有功,哪些地方有过?清朝的统一和今天国家版图的关系;特别是近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人民前仆后继地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光辉史迹,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是和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历史分不开的,我们继承了前人的事业,创造性地完成并且超过前人所要争取完成的事业。
当然,决不会有人来反对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写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清史、民国史等等。问题是如何来总结,来写?
困难是有的,例如史料极多,要用很大的力量来整理、研究;有些问题不只要钻研自己的资料,也还必须运用外国的历史资料;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专家队伍还没有形成,研究力量十分薄弱;旧的史书体例不能应用,新的体例如何建立等等。
办法也还是有的,史料多,特别是有关的档案,数量十分庞大,固然整理起来很吃力,但是,另一面,多了是好事,绝不是坏事,只要组织一支数量相当的研究队伍,花较长的时间,不管有什么困难,终归是可以整理好,提要钩元,做出科学的总结的。外国资料也是如此。
人力薄弱,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培养,设想组织对祖国历史研究有经验的专家若干人,带上几十个或更多的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高才生,大家一起来阅读,整理,研究,分析,总结史料,花上十年八年时间,在较长的实践中,专家的队伍不是就建成了吗?
以后再用十年八年时间写,十年八年时间改,我们时代的清史、民国史是可以写成,而且可以写好的(明史修了一百多年,用二三十年的时间修清史,绝不算多)。
至于体例,那是需要从实践过程中解决的事,在没有掌握、研究大量史料之前,空谈体例是没有条件的,没有意义的。
要用我们的方式来继承我国历史上的特征,总结前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遗产,并从整理、研究、编写清史和民国史的过程中,培养出又红又专的这几方面的专家来,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还应该尽快地做。
(资料来源:《前线》196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