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清史参考》2011年第39期)

袁世凯-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清史参考》2011年第39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袁世凯-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清史参考》2011年第39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清史参考》2011年第39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闻报,立命陆军大臣荫昌督率军队前往镇压。14日,又在内阁总理大臣奕劻(kuānɡ)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极力保荐与威胁下发布上谕,任命两年前被他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接到上谕后,袁世凯并未立即复出。后来有徐世昌密赴彰德以及袁世凯提出出山六项条件之说,几乎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实则此说只是传闻,并无其事。(详见侯宜杰《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世昌是否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0月14日,内阁参议阮忠枢奉命抵达彰德,将上谕和奕劻的亲笔信交给袁世凯,传达了载沣要其迅速上任,不要介意罢官一事的意思。袁世凯认为这是他东山再起的好机会,于是没有犹豫,接受了任命。只因前往镇压湖北新军起义的各路援军极少,他赤手空拳,无力剿抚;对于荫昌带往前线的军队,他也仅有会同调遣之权,指挥起来有诸多不便,所以没有立即出山,而是写了八条要求,让阮忠枢回京面呈奕劻。内容大致讲无兵无饷,何能办事,拟调集万余续备、后备军人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请度支部先拨银三四百万两,作为军饷及各项急需;请军谘府、陆军部不可遥为牵制等。
19日,袁世凯致电内阁,请求批准上述条件。20日,他再次致电内阁,要求令其亲信王士珍等前来听用。22日,湖南、陕西两省宣布独立,而清军在前线毫无进展。不得已之下,载沣批准了袁世凯的奏请,任命冯国璋统领前线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均隶属于袁。27日,朝廷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予以节制调遣前往湖北赴援的各军之权。同一天,驻扎直隶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联名电奏清廷,提出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等十二条要求。29日,山西独立。次日,云南独立。
面对汹涌澎湃的起义浪潮,袁世凯于30日离开彰德南下。11月1日,奕劻见袁已经出山,国事日非,自己无力承担,奏请辞职,其他国务大臣亦奏请辞职。载沣遂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以不是国会公举,声称不敢奉命。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任此职。袁遂把前线军事交给冯国璋指挥,自己带卫队进京,于16日组成责任内阁。袁世凯东山再起,并不是为了革命。他痛恨载沣将其罢官,也不想为清朝卖命,唯一的目的就是先把军政大权抓到手,再打着维护清室的旗号打压南方革命力量,迫其就范;然后借革命力量威胁朝廷,逼它交出全部权力;最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以自己为首的中央政府。
基于上述考虑,袁世凯对革命力量又打又拉。在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那一天,他就决定给起义军一点颜色看看,密令北洋军猛攻汉口,经过三天激战,将其占领。而后他三次命人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联系,要求和谈。这时,同盟会的二号领袖、湖北战时总司令黄兴写信告诉他,只要他学习华盛顿,推翻清王朝,全国人民就会拥戴他为大总统。11月11日,袁世凯正式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与民军(当时清廷对革命军的称呼)议和。黎元洪等人驳斥了他的君主立宪主张,劝其赞成共和。袁世凯看到自己有当大总统的希望,甚为高兴,但革命党人拒绝和谈的强硬态度又使他怒不可遏,遂命冯国璋倾全力攻克汉阳。经过反复激战,北洋军终于占领汉阳。如果渡江强攻,武昌民军能否守得住,很成问题。但袁世凯的目的是压迫民军和谈,而不是荡平武昌,所以冯国璋几次请求乘胜进攻,他均未批准。
袁世凯到京后,取得了朝廷的军警大权,又以责任内阁的名义,奏请凡与立宪制度抵触的事项一律停止,所有政令政务都集中到内阁。载沣丧失了执政实权,被迫辞去徒有虚名的摄政王,退归藩邸,清廷只剩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孤儿寡母了。
11月30日,独立的南方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举行联合会议,袁世凯又通过英国领事向会议提出和谈要求。代表们多认为袁力量强大,同他对抗,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他赞成共和,推翻清廷只在指顾之间,革命即可早日成功,减少流血牺牲,于是同意和谈,并于12月2日通过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12月7日,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即委任唐绍仪为总代表,率团与南方的总代表伍廷芳进行和谈。20日,伍廷芳提出,人心倾向共和,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唐绍仪表示同意,并说袁世凯也赞成共和,只不过不好说出来。唐旋即提出召开国民大会、公决民主或君主的方案,袁世凯以事关清朝存亡,内阁不敢做主为名,奏请隆裕太后召集王公大臣开会讨论,王公大臣多数表示赞成。隆裕告知袁世凯,准唐绍仪所请,迅拟选举办法。
因唐绍仪与伍廷芳议定的召集国民会议办法对袁世凯不利,加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总统,袁世凯感到受了革命党人欺骗,于是不承认所议办法,并准唐绍仪辞职。实际上,仍令他留在上海,私下与伍廷芳协商。1912年1月14日,唐绍仪问伍廷芳,如果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总统有多大把握。伍廷芳随即电告孙中山。孙中山复电说:“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得知能够当上总统,便放下心来,开始逼宫。
16日,袁世凯手捧与内阁大臣联衔的奏折来到养心殿,向隆裕及其身旁的溥仪讲了一通议和过程与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后,接着说: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民主如尧、舜禅让,民军也不想因改为民主,减少皇室尊荣。“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指法国大革命时被处死的国王路易十六)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他说话时虽然痛哭流涕,但却暗含恫吓之意。隆裕默无一言,泪流不止。
袁世凯出宫后,行至东华门外,遭到革命党人炸弹袭击,随即称病不朝,把逼宫任务交给民政大臣赵秉钧、署理外务大臣胡惟德和署理邮传副大臣梁士诒等。
17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共和。奕劻和贝子溥伦主张自行退位,颁布共和。隆裕一听,抱着溥仪呜呜大哭。由于多数人反对,会议开了两天,没有结果。赵秉钧等斥责王公亲贵议而不决,声称再如此下去,就辞职不干,说完扭头就走,吓得隆裕不知所措。袁世凯又用重金收买了隆裕最信任的太监小德张。小德张对隆裕说:“若不答应民党的要求,则革命军队杀到北京,您的生命难保”;倘能让位,则有“优待条件”,“仍可安居宫闱,长享尊荣富贵,袁世凯一切可以担保。”隆裕本就优柔寡断,在袁世凯的内外夹攻之下,动摇起来。
22日,孙中山令伍廷芳转告袁世凯:清帝退位后,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孙中山即行辞职,由参议院推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这才感到真正吃了一颗定心丸,但隆裕仍然坚持召开国民会议解决问题。于是,袁上折威胁说,采用这个办法,就不能保证清帝退位后皇室受到优待。而后他又密令段祺瑞等前线将领致电内阁代奏,指斥亲贵阻挠,请求明降谕旨,宣示立定共和政体。
26日晚上,宗社党头子、主战最力的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断一条腿。反对退位的王公亲贵闻风丧胆。次日上朝后,隆裕掩面痛哭,泣不成声地说:“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为求得袁世凯保护,隆裕马上封其为一等侯爵。袁世凯考虑,自己如果接受,就要效忠清王朝,逼宫戏就不能继续演下去了,于是上折力辞,但隆裕不准。如此接连四次,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好说待时局稍定,再行受封。
为促使隆裕早下决心,29日,袁世凯一方面令杨度等人组织共和促进会,宣言目前实行君主立宪已晚,应速实行共和;另一方面,上折催促隆裕迅速做出抉择,加紧刁难。隆裕见王公亲贵都不敢发表意见,自己实在无路可走,经过反复深思,觉得退位后享受优待条件,总比宗族覆亡的结局强得多,遂做出了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于2月3日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协商退位条件。
可是,隆裕并未决定何时退位。5日,袁世凯又密令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致电内阁,指斥皇族败坏大局,阻挠共和,罪恶滔天,并声言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袁世凯让王公大臣看了电文,他们个个毛骨悚然,再也不敢说反对退位的话了。
几经协商,南北双方对退位条件达成了协议,隆裕认可。1912年2月12日早晨,胡惟德与赵秉钧、梁士诒等进了养心殿。隆裕止住哭泣,领着溥仪出来。按照事先规定的礼节,胡惟德等行了三鞠躬礼,隆裕点头还礼,在正中的宝座坐下,溥仪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室内一片肃穆。
胡惟德上前一步说:“总理大臣袁世凯身体欠安,未能亲自见驾,所以叫胡惟德带领各国务大臣来给太后和皇上请安。”隆裕已将事先写好的以宣统帝名义颁发的清帝退位、公布优待条件、劝谕臣民三道诏旨盖好大印,说道:“袁世凯也受皇恩,把这样的局面应付到今天,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如今议和能使南方满意,做到优待皇室等等的条件,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为了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过太平日子不打仗,所以我按照议和的条件把国家的大权交出来,交给袁世凯办共和政府。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叫袁世凯早点出来,使天下早点安宁吧。”说完慢慢站了起来,把诏书递向胡惟德,又说:“胡惟德,你把我的意思告诉袁世凯,这道诏书也交给他吧。”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座前,双手接过,并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顾全百姓,袁世凯和群臣、百姓岂有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然做到五族共和,这个天下就是大家的太平天下了。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隆裕面露凄楚,领着宣统帝退朝。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覆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