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至甲午间北洋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

甲申至甲午间北洋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申至甲午间北洋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甲申至甲午间北洋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


慈禧太后挪用大量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是公认的甲午战争最主要败因之一。除此之外,北洋当局于战前近十年间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亦为不容忽视的致败因素。本文将就这些失误进行探讨。
海军军备建设未以防日为主
日本明治政权从倒幕成功后起,就开始奉行对外武力扩张的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其侵略目标,制造危机,不断挑起事端。所以,沈葆桢早在就任督办南洋海防大臣伊始,便大声疾呼警惕日本侵略。他于1875年年底对左宗棠说,“西洋或隐忍幸和,东洋则终须一战。其伎俩不如西人,而狡悍过之;其性如扑灯之蛾,不投诸火不止,舍中国又别无可逞处,倭炽可忧”《沈文肃公牍》,未刊,巡台六《左伯相》、督江七《复李中堂》。。他于1876年初对李鸿章说,“西洋或可不用兵,日本必无三五年能不用兵之理”《沈文肃公牍》,未刊,巡台六《左伯相》、督江七《复李中堂》。。
然而,北洋当局始终未以日本为主要对手,而将海防的重心放在防备西方列强的入侵上。因此,虽明知添置铁甲舰“纵不足以敌西洋,当可与日本角胜于海上”《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却顾虑西洋舰队来犯时“南北洋面万余里,一旦有警,仅得一二船,恐不足以往来扼剿,或有失利,该船不能进口,必先为敌所攫,转贻笑于天下。即以一铁甲扼大沽海面,以他船附之,亦虑立脚不稳,进退失据”《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因此,在南北洋分设海防的最初数年间,北洋拒绝购买铁甲舰,而去订制蚊子船,希图冀此守口——这是甲申以前的事。
中法战争刚刚结束,清政府尚乐于切实大力扩充海军之际,北洋向总署提出:“鸿章窃维目今饷源极绌,不知由部拨款能筹若干?如仅筹三百数十万两,只能添购‘定远’式铁舰二艘,似不若仿照‘济远’式之钢面铁甲快船,暂行就款添购六艘,以济急用。会商英、德出使大臣,在该两国有名大厂酌量分订购造,于沿海南北及台澎各处防战皆宜。”《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于是奉得电旨:“着照前购钢面铁甲快船四只,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十二朝东华录·光绪朝》光绪十一年六月辛卯电谕。4艘巡洋舰的订造,就这样决定了下来。这些军舰造好来华后,编入北洋舰队,其中,英国造的被命名为“致远”、“靖远”,德国造的被命名为“经远”、“来远”。
须知,日本已于1883年向西洋定购了三千六七百吨的巡洋舰3艘。其中,在英国订造两艘,即“浪速”和“高千穗”,(各3709吨、18节):在法国订造1艘,即“亩傍”,(3615吨17.5节)。英造两舰于1886年驶抵日本,法造“亩傍”则在开往日本途中沉没,日本后以保险偿金订造了“千代田”(2439吨,19节)。
就在日本所订造的巡洋舰业已下水、即将竣工试航之际,北洋却以2300吨的“济远”为楷模,向英、德订造。这充分说明,甲申以后,北洋当局仍未把防日提到应有的高度上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快舰实力远不敌日本方面,导致大海战失利,其祸根实肇基于此。
早在1880年初,洋务派忠实的幕宾日意格就曾说过,“能与铁甲船敌者惟铁甲船,能与巡海快船敌者惟快船。西国设置水军皆权衡邻邦力量,必与之势均力敌”《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北洋竟漠视频频挑衅的邻国白本的海军军备建设状况及动态,盲目地我行我素,失误之大,难以言喻。“致远”“靖远”两快船怎么能招架得住比自己大一半以上的“浪速”和“高千穗”?“经远”、“来远”两舰,虽经在工艺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不愿受到物议的德国厂商,针对“济远”所存在的缺陷,主动提出改进《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也只不过2900吨、15.5节,不但排水量略少于日舰,而且航速明显慢了一截。固然北洋舰队有七千吨级的“定远”和“镇远”两铁甲舰坐镇,但在战时何以制住、降伏避实就虚,高速游击的日舰?
未能充分利用国内造舰设备扩充海军实力
大力向英、德等国购买铁甲舰、巡洋舰,以构成北洋舰队的骨干中坚力量,诚属必须要做的事情,非此不足以为功。但是,充分利用国内造舰设备,亦不应忽视,这样作可以壮大舰队实力。当时,福建船政已能建造出性能不逊于“济远”的钢甲海防舰,足以在海战中堂堂正正地与敌对阵,助定、镇二铁甲一臂之力。况且,船政造船不用南北洋海防正款:铁胁双木壳巡洋舰“镜清”,“寰泰”两舰,每艘由南洋协款33万两,系从淮盐加引项下支出《左文襄公全集·奏稿》。;钢甲海防舰“平远”,由闽省善后局拨解46万两《船政奏议汇编》。。即自造军舰可以通过在财政上挖掘潜力来解决,对海防建设有益无损,何乐而不为。
左宗棠、沈葆桢都主张,既要买船,又要造船。他们一方面强调“购致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沈文肃公政书》卷4页68。;另一方面又积极设法或鼓吹向外国购买军舰,特别是国内尚不能建造的形体宠大、性能优良、战斗力极强者,或自己制造的进度满足不了军备建设需要者。
不幸的是,左、沈早亡(沈葆桢在甲申前5年即已病故,左宗棠在中法战争结束后3个月离世),北洋却抱定“船政造船不敌洋厂”陈旭麓等编《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22。的成见,不肯让福建船政局发挥出应有的造舰能力。
福建船政的造舰能力当然远比不上英之阿姆斯特朗、德之伏尔铿、法之地中海等洋厂。洋厂能造万吨级巨舰,而船政在甲午前只能造两千几百吨的中型军舰。不过,船政建造出的同类型军舰,性能与洋厂出产者是差不多的。甲申前船政造出的巡洋舰“开济”,与购自德国的“南琛”、“南瑞”相比较,“规制相同,灵快相似,而坚实过之”,续造的“‘镜清’、‘寰泰’两艘,其制法之精密,船机之稳快,又远过于‘开济’”《船政奏议汇编》。。甲午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评论道:“前在外洋定购之‘南琛’、‘南瑞’等船,均不如福建船政局所造之‘开济’、‘寰泰’、‘镜清’……此臣在南洋所目击者。”《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24页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船政建造的钢甲海防舰“平远”(2100吨,12.5节),系根据德造“济远”的一些缺陷改进设计面制成的。“平远”舰“水线带纯甲直至首尾”《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增强了受弹能力;缩短、加宽船体,一改上重下轻之势,大大提高了行驶平稳度。该舰在甲午大东沟海战中,虽“屡受巨弹”,却仍巍然屹立在战场上,作战性能几乎不减,因而被普遍认为比“济远”“似有过之”《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
北洋的成见,对船政造船的不利影响甚大。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在北洋致函总署请求在外国定造快船之前,由船政大臣裴荫森主稿、左宗棠和福建的将军督抚联衔,奏请协济130余万两,在船政建造双机钢甲兵船3艘《船政奏议汇编》。。该折在已得到朱批“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准其拨款兴办”《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的情况下,北洋出来作梗,硬说奏请在船政建造的钢甲兵船的性能远不及“济远”,建议“倘船政前疏已蒙旨准,可否暂令试办,仍饬员工妥细酌拟变通之法,俾收实济”《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由于左宗棠旋即病故(1885年9月5日),船政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原已朱批同意的所请3艘,改为“奉准试造钢甲一号”《船政奏议汇编》。,它就是海防舰“平远”。北洋的这一“阻击”,给中国造船业带来莫大损害,使船政当前任务吃不饱,后续任务几无指望,已有的造舰能力将被部分闲置,并可能终将全部闲置。幸亏两广总督张之洞“与闽厂商为协造办法,粤济闽经费之不足,闽助粤工力所有余”《船政奏议汇编》。,正苦于“匠作较松,必预筹接续之工,庶不致虚糜厂用”《船政奏议汇编》。的福建船政,才得以勉强维持生产。然而,为广东协造轻型快船和浅水兵轮(炮艇),大大降低了船政所应发挥的水平,更无不断进步可言,终致甲午战争前夕被日本船厂超过。
武器装备的自给程度,对一国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力支持船政造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令人费解的是,让船政放手造船有什么不好?前文已说过船政造船不动用南北洋海防正款,多造出1艘能上阵的钢舰,就增强1份海战力量。甲申前后,能够顶住抱定成见之北洋干扰的,只有左宗棠一人,却又在乙酉之秋辞世。只要左宗棠的寿数延长几个月,便能强行指款138万两,使“三船同造”《船政奏议汇编》。成为定局。真有结成一队的3艘平远级军舰,大东沟海战的形势似乎会大不一样:当“致远”等四快船实施战术机动时,定、镇二铁甲不再是孤军,在诸钢甲海防舰的协同下,完全有可能列队逼上去,阵斩“松岛”和追擒“扶桑”,赢得决战胜利,令日本海军从此胆裂。非常遗憾,历史事实却偏偏是,甲申以后,北洋阻碍自制,明显地削弱了舰队实力,使日本得以在大东沟海战中,以本队钳制住定、镇二铁甲,掩护其第一游击队乘机将北洋舰队的其余舰只消灭大半。
北洋的成见是如此之深,不仅阻碍船政自制,还过份轻视已列入装备的国产军舰。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平远”舰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该舰在拨归北洋后,被当作辅助舰只使用。四快船及“济远”管带均是实缺副将(相当于上校),而“平远”管带李和(船政一届生)仅是都司(相当于上尉),未免过于悬殊。其地位低于“超勇”、“扬威”管带(参将,相当于中校)和练习舰管带(游击,相当于少校),仅与小小的蚊子船管带同级。上行下效,在大东沟海战中,淮系大将丁汝昌,把英造铁胁木壳轻巡洋舰“超勇”、“扬威”(各1350吨,15节)部署在战阵内打边锋,而“平远”却被排斥到阵外去游击,视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大海战直同儿戏!
结论
甲申后,北洋既未重视日本军备建设动态从而进口大一些的快船,同时又梗阻福建船政对海防舰进行三船同造,使得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胜机大减,卒致败归,覆没。上述两条中,只要有其中一条不失误,甲午战争的结局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如果既重视日本海军军备动态,又支持国内自造,经过统筹规划,可以制订出一揽子方案:(一)向英国厂商定购5000多吨的装甲巡洋舰2艘;(二)向德国厂商定购“济远”改进型(即经远级)1艘;(三)由福建船政按法国图式建造千代田级(2439吨,19节,也可加厚列板,稍增排水量)2艘。根据这个方案,北洋舰队将拥有铁甲舰、装甲巡洋舰、巡洋舰、海防舰各2艘,8舰共约36,000吨。对日作战时,不仅可以两两结成姊妹舰,还可以以两艘海防舰协同两艘铁甲舰,以两艘巡洋舰配合两艘装甲巡洋舰,列队而阵,决胜、追剿均有十分把握。至于向英、德定购2艘装甲巡洋舰和1艘海防舰,虽花钱多于原议4快船,但仍在户部承受范围之内,况且还可以拿日本已向英、法定购三千六七百吨的巡洋舰多艘作为增拨部帑的理由。所以,购舰方案必能得到批准。
由福建船政建造巡洋舰,在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在甲申以前,船政已建成2200吨的铁胁双木壳巡洋舰1艘,并给另外两艘安上龙骨。中法战争结束后,改制吨位差不多的钢面穹甲巡洋舰,属小步调的循序渐进。甲午惨败后,戊戌年间,光绪皇帝为了重振海军,以“方今时势艰难,朕宵旰焦劳,力求振作,思御外侮,则整军经武难再视为缓图,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蒿目时艰,亦当仰体朕怀,协力同心,急其所急”的口吻,谕令全国各省每年协款188万两给福建船政,“除应解各项京饷暨应还洋款不准擅动外,其余无论何款,准其移缓就急,如数拨解,不准托词延宕”,责成船政在4年内建造“一等守口铁甲一只,二等守口铁甲二只,鱼雷艇十八只”,以便与刚从英、德等国买来的“海天”等5艘巡洋舰合队,“为海上立一强军”《船政奏议汇编》。(总监督法国人杜业尔参与制订造舰计划)。这反应出,罗星塔下游专为“北洋之铁舰如‘定远’、‘镇远’者亦可来闽修理”《船政奏议汇编》。而设的青洲石坞建成后,福建船政于19世纪末所具备的造舰能力。甲午战争前,青洲石坞尚未竣工,但船政建造2100~2900吨的巡洋舰还是能作到的。
福建船政方面,对建造穹甲快船的积极性很高,甲申之后便努力争取这项任务。1886年11月3日,船政大臣裴荫森会同南洋大臣曾国荃及福建的将军督抚奏请,船政在试办钢甲一号外,再添制穹甲快船两艘,船式可由德式2900吨、15节,或英式2300吨、18节,或法式1800吨、19节等三者中,任选一种加以仿造。疏中指出,由船政造舰,每艘可较购于外洋节省10~12万两(即外国厂商的造船利润),“且免驾驶回华保、运各费,每船又可省数万两”,“际此经费支绌之时,与其利溢于人,何如艺精于己之为得乎”。该折强调,实践证明,国产的同型军舰,质量并不差于购自外洋者。奏疏中称,“南洋大臣曾国荃初犹欲造钢甲两号,嗣因南洋海防经费二百万已提归海军衙门,其养船之费方虑不给,不复能兼顾造船矣”“合无仰恳天恩,旨饬交海军衙门筹议,由南北洋海防经费项下拨款数十万,发交闽厂,仿制穹甲快船一号,归北洋海军差遣。俟告成验收后再行拨款续造,以壮海军之势。”折子中提醒道,“查日本近在英、法两国定购十八海里穹甲快船各两号,式与曾大臣所办相同,而船较大;又在本国仿制四号(系指不久后陆续建成的航速13节,排水量各1480吨的“葛城”、“大和”、“武藏”等轻巡洋舰)。是日本水师一二年后即有十号八号十八海里之穹甲快船。中国整顿海防,更宜早筹多制”《船政奏议汇编》。。船政的这次造舰请求,当然不会获得清廷批准,但该文件却成为表明北洋在海军建设中失误的备忘录。
【资料来源:《福建论坛》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