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
《殷高宗问于三寿》简9-10“君子而不读书占,则若小人之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而不友”之“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关于其读法,目前已见“纵狂”[1]、“癃狂”[2]、“聋盲”[3]、“聋瞽”[4]、“侗狂”[5]等说,似均未达一间,故草成此札,略作补充。
原整理者读为“纵狂”、 解“纵”为放纵,清华读书会读为“癃狂”,杨鹏桦先生已指出这些读法于句意而言扣和不够紧密,并说:
简文谓君子若“不读书占”(依整理者的说法,即不读“书”与“数”),便会像小人一样“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则“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当是“不读书占”的结果,或有无知无识之类的含义。
杨先生继而提出“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读为“聋”,并以此为定点去考虑“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的读法,他先将“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读为“盲”,后又嫌二者声母难以沟通,转将此字读为“瞽”。杨先生对于句意的把握应可从,“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读为“聋”亦甚可信,但为了迁就“聋”,将“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读为“盲”、“瞽”等,则令人费解。
今按,“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和“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应分别取其最自然直接的读法、“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应径读为“聋狂”。古书中“盲”、“聋”、“狂”三者常常同时出现,用来描述愚昧不知的状态:
《韩非子·解老》: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
《韩非子·内储说》:婴儿癡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
《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论衡》:何以知其聋也?以其听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视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当也。”夫言当、视[明]、听聪(明),而道家谓之狂而盲聋。今言天之谴告,是谓天狂而盲聋也。
《尉缭子·兵谈》: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我们猜想杨鹏桦先生之所以捨弃“狂”这样直接的读法,而努力将“
焦帛:说《殷高宗问于三寿》的“聋狂””和“盲”一类的意思牵和,大概是因为文献中有“盲聋”而没有出现“聋”、“狂”单独搭配的例子。但事实上,北大简中就有“聋”、“狂”并举的绝佳证据,见《周训》简2292:
……此谚之所谓曰“不狂不聋,不能为人公”者也。
阎步克先生指出《周训》之“狂”应是癡、愚之意,狂与盲、聋类似,为心的无能状态。[6]可见,盲、聋、狂虽分别关涉眼、耳、心,但都表示人不聪明、无知,因此无论是“聋盲”还是“聋狂”都是一样的意思,都是“君子不读书占(牒/札?)”而造成的混沌无知的后果。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15年4月,第154页。
[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证》,清华网(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8509_.html)。
[3] 杨鹏桦《清华伍<殷高宗问于三寿>“若小人之聋盲”试解》,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1)。
[4]《清华五<殷高宗问于三寿>初读》,简帛论坛帖(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9&page=2),第14楼。
[5] 王挺斌《读清华简(伍)<殷高宗问于三寿>小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02)。
[6] 阎步克:《“不狂不聋”、“大智似狂”考——北大竹书〈周训〉札记之二》,收入《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2年,见299-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