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汉隶零释四则
于淼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一、释盎
《荆州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中刊登了谢家桥一号墓出土的12枚竹简照片,胡平生先生在《荆州新出简牍释解》中对其做了释文,[1]其中12号简“金盥一”中“盥”字图版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该字与虎溪山汉简中的“盎”字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同形。“金盎”即《湖北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中称之爲“鋗”的铜器。[2]鋗与盎皆指盆,《说文》:“鋗,小盆也”。《说文》:“盎,盆也,从皿央声。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或从瓦。”《凤凰山》167号墓简43:“盎二枚”、《凤凰山》169号墓简31:“盎一”,皆有“盎”作陪葬器。《凤凰山》9号墓简42:“甗、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各一”,“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可能专指陶质“盎”。此处,盎、甗并提,大概是一种固定搭配,谢家桥一号墓中也出土有铜甗,而凤凰山9号墓主大概等级较低,因此陪葬的“甗、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爲陶制,而非铜器。
二、释铬
《居延》220.18释文如下:
瓦一 笥一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一 卮一 斗去卢二 赞一 炊帚一
器踈 更于一 酒桮十 瓿一 三斗去卢一 □二 □一
于二 小画桮十 盆二 小盆一 盖二 □主各一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中国简牍集成》释爲“鉊”,并在注释中言:“《广雅》一释爲鎌,一释爲锥。或疑爲水铫。”[3]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在字形上与“鉊”不类,更像“铬”字。《说文》:“铬,𩮜也。从金各声。”“铬”指剃髮工具,于简文内容不合,该简爲“器疏”,其所列举物品皆爲食具,我们认爲“铬”在这里或通“笿”,《说文》:“笿,桮笿也。从竹,各声。”指盛放杯器的笼,常与杯共同出现在汉代遣册中。
三、释甀
《马·房内记》行41-42有:
以故瓦甗毋(无)津者盛,善密盖以瓦瓯,令虫勿能入,貍(埋)清(静)地阳处久见日所。使婴儿良心智,好色,少病。
“甗”字图版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王堆集成》整理者认爲其与“甗”不类,疑爲“甀”,但未肯定。[4]我们认爲释写爲“甀”是可信的。“甀”即《说文·缶部》的“𦈼”字异体。隶书中表器物时形旁常可替换,“缶”与“瓦”常可替换。如“罂”作“甖”、“盎”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𦈼”指“小口罂”,是盛装液体的小口器皿,“甀”字还见于《居延》简282.19:“汲水桐若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马王堆集成》整理者在列举“津”字用法时提到《齐民要术》“若旧瓶已曾卧酪者,每卧酪时,辄须灰火种烧瓶,令津出。”和《中国谚语资料·农谚》:“蛇过道,水瓮津”中的两个例子中,与津相关的器物爲瓶和瓮,正是与“甀”相似的东西。由于器皿曾装置液体,且口小,因此强调“毋(无)津”,后文中提到“善密盖以瓦瓯”。“瓯”指的是小盆,而“甗”是炊器,在体积上应大于“甀”、“瓯”。“甀”与“瓯”在大小上可能刚好能起到“密盖”的作用。
四、释彖
汉隶中的“彖”形是一个用法活跃的偏旁,可以是“喙”、“掾”、“缘”等字的声旁,也可以是“禄”、“剥”等字的声旁。“彖”作爲形旁可以与“豕”旁互换,如水泉子汉简《苍颉篇》中有一系列本当从“豕”而写作从“彖”的异体字:[5]
豭-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豮-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豯-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豵-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
此外,“彖”形还出现在“彘”字异体字中。如: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张·二年律令253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睡虎地M77[6]
“彖”字用爲“禄”、“剥”等字声旁是“录”字之讹,这种讹写,在早期隶书中具有普遍性。如《马·病方》行112:“即以刀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剶-剥)其头”。“剥”字异体从“彖”。《马·老子乙》行4上:“不受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禒-禄)者”、《银一》简255:“黄帝战蜀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禒-禄)”。“蜀禄”即“逐鹿”。《增订汉印徵》3页“禄”字头下,人名“承禄”或作“承禒”。因此,《张·奏谳书》的人名“禒”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简10)、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简11)形,亦当爲“禄”字异体。
而“彖”字的其余用法,实际上对应的是《说文》中“𧰲”、“彖”二字。
《说文》“彖,豕走也。”该字是“喙、掾、缘”等字的声旁。
《说文》:“𧰲,豕也。从彑从豕。读若弛。”“𧰲”与“豕”音义皆近,《说文》学家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又《说文释例》)、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等皆谓“豕”与“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本一字异体。[7]上述与“豕”旁互换的“彖”,即爲“𧰲”字讹变。
上述“彘”字异体,也本应从“𧰲”。《说文》中彘、豕互训。《马·病方》行23“彘”字或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其构件可拆分爲“𧰲”和“比”。陈剑先生在《金文“彖”字考释》中提到“𧰲”字在古书和出土材料中未见。实际上,“𧰲”作爲偏旁,是保留在汉代隶书中的。上文从“彖”的“彘”,当是从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形讹变。
另外,马王堆遣册中,旧释读爲“彖”的字,有如下形体: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遣一4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遣三68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牌三
《马王堆集成》释文在“彖”后括注“豕”。我们认爲上述字形也当爲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形的省变。“彘”字异体字中的“比”位置或不固定,“比”或省略爲“匕”形,“比”或“匕”形上移即爲上述三字之形,故遣册中上述旧释爲“彖”的字或可改释爲“彘”。
《英》简2506中有人名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该字与《张·奏谳书》中人名“禒”(禄)当爲一字异体,其所从声旁亦爲“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讹变,“比”形的位置在“彑”“豕”之间。
汉代“𧰲”与“彖”形近易讹,不仅二者互讹,或讹作“豙”、“豸”等形:
𧰲(通豕)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孔·日书239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孔·日书239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孔龢碑
彖(通喙)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病方272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养生方124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孔·日书369
《说文》中有“𧱏”:“豕怒毛竖。一曰残艾也。从豕、辛。”“𧱏”乃“毅”字声旁,隶变后作“豙”。“豙”或讹作“彖”形,见《增订汉印文字徵》“𧅙”字作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8]
《马圈湾》562A:
两生若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朹繇杜孱·赤庞皇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柳喜满丹禄钱乔连晋无谓义临年老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马圈湾》释文作“䫉”。[9]我们怀疑该字是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之省写。也可以将其与《银二》简1210中的“刚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毅)”之“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形联繫起来,视爲“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字异体。“毅”在典籍中多训爲果敢坚毅。
《马·病方》行192有“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之朱(茱)臾(萸)”。《马王堆集成》认爲该字与用爲“喙”字的“彖/豙”形不同,将其隶定爲“
于淼-于淼:汉隶零释四则”。《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将其括注爲“藙”。《说文》:“𧆈,煎茱萸。从艸,𩕺声。汉津:会稽献𧆈一斗。”我们认爲该字或用爲“𧆈”。可看做是《说文》“𧱏”字异体。
简称对照表:
《说文》 《说文解字》
《居延》 《居延汉简甲乙编》
《凤凰山》 《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
《马王堆集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英》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
《孔》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
《马圈湾》 《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银二》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
[1] 胡平生:《荆州新出简牍释解》,《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六辑,岳麓书社,2009年,后收入《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12月,265页。
[2] 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4期。37页-38页。
[3] 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编:《中国简牍集成》第六册,296页。
[4] 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83页。
[5] 图版来自(日)西林昭一编集:《简牍名迹选12·湖北江苏甘肃湖南篇》,二玄社2012年3月。
[6] 图版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第31-37页。
[7] 参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月,9472~9473页。
[8] 罗福颐:《增订汉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12月,38页。
[9] 张德芳着:《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