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河南商丘-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
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五《汤处于汤丘》(下简称《汤》)开头两句是:
“汤
河南商丘-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处)于汤𡊣(丘),取妻于又(有)
河南商丘-王宁:清华简“汤丘”为“商丘”说(莘)。”
沈建华先生在《略说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一文中,1对其中的“汤丘”作了深入考察,认为“汤丘”就是周初唐叔虞的始封地“唐”,论之云: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发现,曲沃、翼城被更多学者接受是周成王封于叔虞的唐地,与《史记·晋世家》言:‘封唐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十分相吻合的。这正好说明汤‘从先王居’始源于唐丘其封地,显示了这一原始资料来源并不是出于偶然的,它为‘汤始居唐丘’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笔者认为,沈先生的看法恐有问题。目前典籍中没有可证明汤曾经居于唐的任何线索,而曲沃、翼城一带是夏人在中土被商人击败后的徙居之地,郭沫若先生指出夏民族被殷人驱逐后迁徙到北方变为戎狄,认为“所谓昆夷、犬戎、鬼方(即怀姓戎)、荤粥、熏鬻、玁狁、休浑、匈奴均一音之转,前人已言之。由上三证则夏民族被殷人驱逐后,多逃往北方,殆是事实(有一部分系逃往南方)”,其中的土方和方都是玁狁的部族,也就是夏人,2故从卜辞看殷人的劲敌一直是在北或西北。胡厚宣先生经过对卜辞的“土方”和“唐”、“唐土”研究后认为:
“唐即唐土,唐地名,在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土即土方之土,犹言夏人,唐土者,意思是居住夏人的唐地。……大夏即唐土,唐人所居大夏之地,古文献与卜辞相合。殷王武丁征伐了土方之后,又在夏民族所居中心唐土一地作建大邑,以监视并镇压夏人,可能已见效果,所以殷武丁以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之卜辞就大为减少了。”3
由此来看,如果唐是汤的居地,夏人被商汤击败后怎么会跑到敌人的地盘里?而且盘踞在这里与商人为敌长达400余年,这实在是不好解释的。唯一的解释是当时的唐一带的地方不在商人的势力範围之内,属于北或西北的荒远之地,所以夏人被击败后与其一些附属方国才逃到这里,而且盘踞历时甚久,所以这里也有“夏虚”之称。后来的学者不作辨析,径根据此以为夏人本居于山西,实为以后为先、本末倒置。直到殷王武丁时期,唐这个地方还在夏朝遗民的控制之下并经常与殷商开战,所以武丁不断用兵征伐土方,最终将其征服,才算是勉强控制了这片地区。由这些情况看,说商汤的时候就曾居住在汤,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笔者认为“汤丘”不应该读为“唐丘”,而应该是“商丘”,因为“汤”古音亦读如“商”,如《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释文》:“汤音伤”;在出土文献中,也有“汤”被用为“伤”的例子,4而“伤”、“商”古音同;《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释文》:“汤,书羊反”,书羊反亦读若商;《广韵·下平声·十阳》、《集韵·平声三·十阳》下“汤”与“商”同读尸羊切;在传世典籍中,《逸周书·史记解》云:“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成商伐之,有洛以亡。”孔晁注:“汤号曰成,故曰成汤”,卢文弨将孔注的“成汤”校改为“成商”,5孔晁以“成商”为“成汤”,故径以成汤作解,应当是对的,因为古或读“汤”为“商”,故或写作“成商”。由此看来,“汤”读为“商”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汤》篇的“汤丘”很大的可能就是“商丘”,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即周代宋国的地方。
《史记·殷本纪》云:“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正义》:“按: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可证明汤最先是居住在商丘,后来迁到亳。这个“亳”《集解》、《正义》认为是偃师,王国维经考证认为是北亳,在今天山东曹县南,因为此地古有景山,故又称“景亳”,与商丘距离并不远。这里与古葛国(今河南宁陵)接壤,故汤征伐从葛开始。6孙亚冰、林欢先生在《商代地理与方国》中也认为“‘商’在今商丘,‘亳’地在今山东曹县”,7应该是对的。
要之,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之“汤丘”当是“商丘”,即今河南的商丘,为汤之初居,释为山西的唐恐怕是有问题的。
1 沈建华:《略说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烟台:2014年12月。下引沈先生说均出此文,不另注。
2 郭沫若:《夏禹的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307页。
3 胡厚宣:《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353页。
4 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671页“汤与伤”条。
5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36页。
6 王国维:《说亳》,《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519-522页。
7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