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石小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
《文物》2014年第5期新刊布了一件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乡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援、胡部铸有铭文7字。[1]王长丰、李勇、许玲三先生所作释文为:
蔡公孙𩼓之用戈。
王长丰等先生认为此戈之器主“蔡公孙𩼓”即见于《春秋》哀公四年的蔡大夫公孙霍,《左传》哀公四年又作公孙盱。所谓的“𩼓”字原作: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字左从鱼,但右部却非“睪”形,可与下列楚系文字中的“睪”字比照: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曾侯乙钟(集成00289)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郭店语丛三38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包山259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天卜[2]
睪,《说文》分析从横目、从㚔,楚系文字“睪”字上多从“目”形,也有作“囟”形和“白”形的,戈铭此字右上从“囟”形,与之相合,但下部与“㚔”形差距较大,故此字释“𩼓”不确。其实,此字右部所从乃“覃”旁,殷周金文中的“覃”字如下: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父乙卣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共覃父乙簋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父丁爵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父己爵[3]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晋姜鼎,《集成》02826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簟,番生簋,《集成》04326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簟,应公鼎,《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27页
覃字从卤从𣆪,此字右上部分与早期的卤字相同,关键是字形的右下部分所从的“𣆪”旁,如何由早期的“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形演变成“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形?我们来看同从“𣆪”旁的“厚”字的演变: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井人佞钟,《集成》110 →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鲁大司徒厚氏元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集成》4690 →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郭店语丛一82 →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上博二容成氏35 →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上博三彭祖7
“𣆪”形的这种演变过程亦见于“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形,如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元年师兑簋,《集成》04275 →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哀成叔鼎,《集成》2782
由此可见,戈铭此字右下部分即从“𣆪”,右部即“覃”字,则此字可释为“鱏”,在古文字资料中首见。《说文·鱼部》:“鱏,鱼名。从鱼,覃声。传曰:‘伯牙鼓琴,鱏鱼出听。’”段注:“鱏今字作鲟。……诸书或作鱏鱼,或作淫鱼,或作潜鱼,皆由声近。”[4]此戈应称为“蔡公孙鱏戈”。
蔡公子器此前多有出土,如蔡公子颁戈(《鸟虫书》图102)、蔡公子果戈(《集成》11145-11147)、蔡公子从戈(《鸟虫书》图108-109)、蔡公子加戈(《集成》11148)、蔡公子义工簠(《集成》4500)等,蔡公孙器则是首次发现。蔡公孙见于古书记载者有三人,分别是蔡公孙归生(《春秋》襄公二十七年)、蔡公孙辰(《春秋》哀公四年)、蔡公孙霍(《春秋》哀公四年),与“鱏”声皆不近,则蔡公孙鱏不见于古书记载,为研究蔡国历史增添了新的材料。
附图: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图一:蔡公孙鱏戈照片(《文物》2014年第5期第72页)

文物-石小力: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鱏戈补释
图二:蔡公孙鱏戈线图(《文物》2014年第5期第72页)



[1] 王长丰、李勇、许玲《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霍戈考》,《文物》2014年第5期。
[2] 参李守奎《楚文字编》,第595页“睪”字条,第157-158页“𢍰”字条,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 容庚编着、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380页0884号,中华书局,1985年7月。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