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苏建洲
彰化师大国文系
《集成》2725、2726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进方鼎分别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沣东斗门镇花园村17及15号墓,铭文内容相同,云:「隹(唯)八月,辰才(在)乙亥,王才(在)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京。王易(赐)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进金,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肆)『△』对扬王休,用乍(作)父辛宝齍。亚朿。」铭文内容并不难懂,唯有难字「△」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2725)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2726)
原整理者释为「奉」,[1]黄盛璋先生也释为「奉」,并解释说:「『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为发语虚辞,『对扬』之前所见皆为『敢』字,用『奉』为初见,此字尚待确考。」[2]李学勤先生则释为「彘」,并将铭文断读为「王易(赐)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进金、肆彘,对扬王休」,解释说:「『肆』意为陈,『肆彘』当指祭祀或筵宴上陈放的彘。」[3]
谨案:「奉」字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集成》10176,散盘)
「△」字下尚有「矢」旁,不能释为「奉」字。至于西周金文「彘」字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卫盉)、「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三年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壶),后来象「豕喙」形的两笔跟表示豕颈的一竪笔和表示「豕」的躯干的一横笔结合,就变爲它上部所从的「彑(彐)」了,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第27行「彘」字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4]「△」字本不从「豕」,况且「矢」旁之上还有笔画,可见此字释为「彘」也不可从。[5]《新金文编》归为不识字是很审慎的。[6]
《上博七‧凡物流形》有如下两字: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甲14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乙9
徐在国先生于2009年1月6日晚安大古文字研究室《上博七研读会》上提出该字应释「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7]邬可晶先生也指出:「所引徐在国先生释《上博(七)·凡物流形》甲本简14、乙本简9之字爲『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本人在写于2009年初的一则笔记裏也有相同看法,可谓不谋而合。不过,本人认爲简文中的这个『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跟后代字书裏当『水皃』讲的『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未必是一字。而且,笼统地讲『水皃』,于文义亦未必切合。郭店竹书《语丛三》简14:『自视(示)其不族,益。』刘钊先生《读郭店楚简字词札记》指出:『‘族’应读作‘足’。……‘自示其所不足,益。』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见(疑本视字之讹,亦读爲‘示’)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出土简帛文字丛考》50页)此『族』声、『足』声相通之证。疑《凡物流形》的『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即『浞』之异体,《说文·水部》:『浞,濡也。』《广雅·释诂二》:『浞,渍也。』此句问『夫雨之至』,孰『浞濡』之,似较通。」[8]说皆可从。何家兴先生也举了《玺彙》2727「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的字形例证[9]: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又如《集成》348.3曾侯乙钟「族(簇)」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摹本)
以上都可以证明「△」的主体从「族」。至于「族」的右旁是「又」,但左旁很难确定,不知是否是「又」的讹误,如此则从「廾」?待考。但不管如何「△」分析为从「族」得声是可以的。
「对扬」是显扬、称扬或颂扬之义,[10]铭文绝大多数称「敢对扬……」云云,[11]「敢」是谦敬副词,有「冒昧地」的意思,《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郑玄《注》:「敢,昧冒之辞。」贾公彦《疏》:「敢,昧冒之辞者,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12]则「△」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笔者以为可以读为「恭」。《集成》5413.3四祀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其卣「榆」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李孝定先生已指出右半「象矢镞形,非『余』字」(《金文诂林附录》2667页)。《集成》5013林亚俞卣「俞」作: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陈剑先生指出右旁「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象矢镞之形,是「俞」的声符。「镞」,精母屋部;「俞」,喻母侯部,二者音近可通。[13]而【俞与龙】音近,学者多有讨论。如李家浩先生考释「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字时认为古文字「俞」与「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形近,二者可能不是误字的关係。「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字左旁确实与「龙」字的左旁相同。上古音「龙」属来母东部,「俞」属喻母四等侯部,二者古音相近。在古文字有一种情况是把某字的一部份,改写作与该部分形近而又与该字音近的偏旁,使它声符化。「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大概是有意将「俞」字所从「舟」旁改写作与「俞」音近的「龙」字左旁,使其成从「龙」省声,「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当是「俞」的异体。[14]李天虹先生也指出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左侧确实和「龙」字左旁写法相同,所以「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字也可能从「龙」省声。[15]而「龏」古同「恭」,楚竹书也常读为「恭」,[16]可见【俞与恭】可以通假。此外,《郭店‧老子甲》19「以逾甘露」,「逾」今本作「降」。[17]楚简遣册常见的「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就是古籍的「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18]此也可见【俞与恭】可以相通,则【族与恭】自然可以通假。前面提到「△」可能从「廾」旁,则「△」可隶定为「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或许就是「龏」的异构,自然可以读为「恭」,西周金文「恭王」的「恭」也作「龏」,如《集成》2832五祀卫鼎「余执龏(恭)王卹(恤)工(功)」。《说文》曰:「恭,肃也。」《尔雅‧释诂》:「恭,敬也。」作虚辞的「恭」是由本义「恭敬」引申而来,作副词,表示谦卑,如《尚书‧盘庚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19]「敢」、「恭」同为表谦副词,[20]《滕王阁序》:「竭鄙怀,疏短引。」前言「敢」,后曰「恭」,可以证明二者用法相近。则铭文可以读为「王易(赐)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进金,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肆)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龏-恭)对扬王休。」「肆」可理解为连词,表示承接。《尔雅‧释诂》:「肆,故也。」[21]《集成》5995师俞尊「易(赐)师俞金,俞则对扬氒(厥)德」,「则」也是承接连词,[22]与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进方鼎的「肆」用法相同。



[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期,页10。
[2] 黄盛璋:〈长安镐京地区西周墓新出铜器群初探〉《文物》1986年第1期,页37。
[3] 李学勤:〈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1期,页32。
[4] 陈剑:〈金文「彖」字考释〉,复旦网,2008年3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74。
[5] 「奉」字见董莲池:《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页286、「彘」字见《新金文编》页1367。
[6] 《新金文编‧附录二》119页,0676条。
[7] 引自何家兴:〈玺陶文字丛释〉,复旦网,2010年09月1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65。
[8] 见何家兴:〈玺陶文字丛释〉下邬可晶(网名:紫竹道人)在 2010-9-16 12:56:30的评论。
[9] 何家兴:〈玺陶文字丛释-(6)释「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10] 参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1月)页522所列诸家的意见。
[11]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7月)页1300-1303。
[12] 张世超等着:《金文形义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页979。
[13] 以上详细论证请见陈剑:〈释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7月)页65-72。
[14] 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页21。
[15] 李天虹:〈战国文字「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
金文-苏建洲:利用战国文字考释西周金文一则」续议〉《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页35。
[16] 刘信芳:《楚简帛通假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页6-7。
[17] 同上页156。
[18] 朱德熙、裘锡圭:〈信阳楚简考释(五篇)〉,《考古学报》1973年2期,页128。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二刷)页176。
[20]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三刷)页359-360。
[21] 刘翔、陈初生等着:《商周古文字读本‧古文字常用字》(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页341、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5月)页163、165、武振玉:《两周金文虚词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12月)页212。
[22] 武振玉:《两周金文虚词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12月)页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