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


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
张崇礼
北华大学文学院
清华简《尹至》13简:“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A民内于水。”[1]其中的A字,原字形作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整理者释为“番”,读爲“播”,训为“散”。[2]黄人二、赵思木先生从整理者读为“播”,认为“播”卽“逃”也,殆爲逃亡之罪徒。简文此字,可逕视爲从亡、番声。[3]沈建华先生认为卽古文播字,训为“布”;疑又读番字,训为勇。[4]黄怀信先生亦训播为布,认为播民谓逃散之民。[5]读书会认为此字从“米”从“斗”,隶定爲“料”,训爲“量也”、“数也”。[6]苏建洲先生以爲“料”可读爲“劳”。[7]刘云先生认为:“读书会的考释,在字形上不可谓无据,但考虑到文意,其考释似乎不是太理想。苏先生的意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整理者的释读就文意来说十分合适,只不过其释读在字形上似乎不是太坚实。”,刘先生以传抄古文中“播”字的形体为据,认为整理者读爲“播”,很有可能是正确的。[8]邬可晶先生认为传抄古文“播”的字形可能是从《说文》“古文番” 讹变而来的,跟清华简《尹至》这个从“米”从“斗”之字也许无关。《传抄古文编》1424—1425页所收“斗”及诸从“斗”之字的“斗”形,似皆与传抄古文“播”、“番”的那种形体所从稍有距离,可知那种写法的“播”、“番”并不从“斗”,而《尹至》简5的这个字从“斗”是很明确的,这也可以证明《尹至》此字恐不宜与传抄古文“播”、“番”相比附。[9]
综合上述各家论述,我们认为把A字释为“番”明显与字形不合,释为“料”则很难讲通简文。此字的释读,还有必要重新考虑。下面提供一个我们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认为A字有可能是“瓒”。有关“瓒”字,贾连敏先生曾进行过系统而详细地考释,[10]李家浩先生又进一步研究。[11]目前所见楚文字中的“瓒”主要有湖南省博物馆藏楚国铜量的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12]《金文编》1267页着录的627号的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李家浩先生认为也可能是“瓒”字。包山简266有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字(李家浩先生摹作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望山简2-45另有一字与包山简相同,从毛从瓒,用为“瓒”。信阳简2-011的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从木从瓒,大概是木瓒的专字。
如A字释瓒不误,则简文中的“瓒”可读为“赞”,训为引导。《广雅·释诂三》:“赞,道也。”《国语·周语上》:“太史赞王,王敬从之。”韦昭注:“赞,导也。”《后汉书·班固传下》:“陈百寮而赞羣后,究皇仪而展帝容。”李贤注:“赞,引也。”《管子·小问》:“至卑耳之谿,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尹知章注:“谓赞引渡水者。”
“夏赞民内于水”即夏引领民众入于水,文意通畅。简文的“水”,整理者释为地名,从上引《管子》“赞水”一语看,这里的“水”也有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水。
附记:陈民镇先生所作《清华简<尹至>集释》收集资料翔实,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极大方便,谨致谢忱。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图版37页,释文注释128页。为方便起见,释文用通行字,有的就是原文所注的通假字。“翦”,整理者释“捷”,此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释。
[2]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130页。
[3] 黄人二、赵思木:《清华简<尹至>余释》,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2日。
[4] 沈建华:《清华楚简〈尹至〉释文试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5] 黄怀信:《清华简<尹至>补释》,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17日。
[6]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5日。本文简称为“读书会”。
[7] 任攀、程少轩整理:《网摘·<清华一>专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2月2日。
[8] 刘云:《清华简<尹至>中读爲“播”的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坛讨论帖,2011年5月10日。
[9] 见刘云《清华简<尹至>中读爲“播”的字》讨论帖后的跟帖。
[10] 贾连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96-116页。
[11] 李家浩:《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240-244页。
[12] 周世荣:《楚
张崇礼:释清华简《尹至》的“瓒”字客铜量铭文试释》,《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