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刘洪涛
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由考释战国官印的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考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楚国二合官印,把印文过去误认作两个字的字改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读为“虞”,是掌管山泽之官。第二篇考释《玺汇》0198号齐国官印,把印文第四字改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认为是伺察之“伺”的异体。把印文读为“阳都邑伺选矿之玺”,指出此印为阳都邑主管探察选矿之事的职官所用的印。
关键词:官印;虞;伺;选矿
一、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刘正成先生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编·先秦玺印》着录的105号印是一纽楚系二合印,现藏上海博物馆。我们把印文揭示于下: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孙慰祖先生把印文释写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州”二字,读为“泸州”(刘正成主编2003:41、206)。我们认为印文只有一个字,应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古文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一般作下引之形: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10174
或在“鱼”旁左右加对称的羡笔,又在竖画上加一点或一横,使下部变作“火”字形: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27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9715
有的则加两横画,如下引古玺“鱼”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0563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0564
这两个“鱼”字下部所从的“火”已经同上面的笔画写断开。“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所从的“鱼”也有这种情况: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2840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古钱大辞典》302
根据我的理解,印文的这个字应该原作如下之形: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上部从“虍”,下部跟上引诸字所从之“鱼”的写法相近,可见应该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这个字所从的“鱼”跟常见的“鱼”字有三点不同。第一,省掉“鱼”字外部所从表示鱼形外廓的弧形笔画,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借用“虍”字的笔画来表示。请看: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徐王粮鼎铭(《集成》2675)“鱼”字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写法与此相近。古文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有借用笔画的例子,如: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侯马盟书96:3
可证我们的看法是有根据的。第二,弧形笔画内的U字形笔画两侧有两对对称的笔画,其中上面一对借用边框表示。我们上面所作的摹本就是按照这种理解摹写的。古文字“鱼”所从的这对对称的笔画有时连笔写作一横,例如下引“鲁”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2815
上引徐王粮鼎铭的“鱼”字,是这类写法的中间环节,对称的笔画已经连接,只要再把笔画拉直就变作一横了。因此,这个字原本也可能是作下引之形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不管原作哪种字形,都是借用玺印的边框作为笔画的。邬可晶先生看过本文初稿后,认为这个字所从之“鱼”弧形笔画内的U字形笔画两侧只有一对对称的笔画,并未借用边框作为笔画。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第三,下部所从比“火”字形多出一对对称的笔画。但上引徐王粮鼎铭的“鱼”字也比一般写法的“鱼”多出一笔,此多出两笔并不奇怪,也应是羡笔,可与战国文字“光”、“尗”、“褢”等字所从的两对对称笔画比较(何琳仪2003:261-262)。因此,把印文此字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郭店竹简《缁衣》6号有下引之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上从“亡”中从“木”下从“水”。上博竹简《缁衣》4号与之对应的字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裘锡圭先生(2004)据此认为此字是“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之讹,“上端之‘亡’与‘木’的上半为‘虍’之误摹,‘木’的下半和下部横置的‘水’为‘鱼’之误摹”。把印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误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州”二字,跟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误摹为郭店竹简《缁衣》之形情况类似。这也可作为我们把印文此字改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的旁证。
《古玺汇编》1650号“左吴”官印,吴振武先生(1991)读为“左虞”,认为是掌管山泽之官。本文所讨论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印是一纽二合印,从这一点来看应该是一枚官印。疑印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也应读为“虞”,也是掌管山泽之官。战国文字吴越之“吴”经常用“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或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声的“䱷”字等表示,例如工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大叔盘、工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王姑癹聂反之弟剑、工䱷大子姑发聂反剑、工䱷王皮㸐之子者减钟等(施谢捷1998:121)。根据《说文》的分析,“虞”从“吴”得声,所以“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可以用作“虞”。如果进一步分析,“虞”、“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二字都应该是两声字,所从“虍”、“吴”、“鱼”三旁皆声。既然它们都从“虍”得声,自然可以通用。古代的虞官主要有二,一是山虞,一是泽虞,分别是掌管山林和川泽的职官。《周礼·地官》对它们的具体职掌有详细的记载,《山虞》说: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春秋之斩木不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又《泽虞》说: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颁其馀于万民。凡祭祀、宾客,共泽物之奠。丧纪,共其苇蒲之事。若大田猎,则莱泽野,及弊田,植虞旌以属禽。
《古玺汇编》5562号“中阳都吴(虞)王勹(?)”印、《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先秦玺印》419号“易都吴(虞)”印等,都是燕国地方上的虞官所用的印。此“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虞)”印前不着任何限定语,当是楚国中央系统的虞官所用的印。
二、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古玺汇编》着录的0198号印是一枚典型的齐国官印,据传出自山东沂水,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下面先把印文揭示于下: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我们要讨论的是第四字的释读。第四字原作下引之形:
A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清人宋书升(1989)释为“埾”, 今人则多释为“圣”(李学勤1959;曾宪通1995;何琳仪1998;张振谦2008;孙刚2010)。我们认为,这个字应该释写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是伺望之“伺”的异体。
古文字中的“𦣞”一般都用作偏旁,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金文未注明具体着录者均出自《金文编》,下同):
a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㺇父丁卣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季遽父卣
a2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10087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吴王光鉴
a3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318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3184
a4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伯作井姬甗
b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鲁伯愈父鬲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3894
b2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䣄王子钟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曾姬无恤壶
b3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吊姬瑚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格伯作晋姬簋
b4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910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干氏吊子盘
c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季宫父瑚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中伯盨
c2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964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中伯壶
c3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鲁伯瑚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伯百父蓥
d1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包山176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3224
d2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上博《缁衣》17
a1是“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的基本写法,a2是a1的裂笔写法,a3是a2的连笔写法,a4则是a1的省写。b类写法是在a类写法基础上加羡点的写法,b1、b2是a2、a3的加点写法,b3、b4是a4的加点写法。c1是a1、a2改变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c2是c1拉直笔画的写法,c3则是c1、c2省掉一横的写法。d1是b1改变笔势、改变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d2为李家浩师(2006)所释,是在d1基础之上,既裂笔又改变笔势与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跟c2与b4的后一种写法都有相近之处。
古文字中有下引二字,我们认为也是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3566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玺汇》2409
旧或分别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比较上引a2和a3两种写法,可知二字所从也都是“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之变,应该分别释为“姬”和“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集成》3566原文为“□姬作乙尊彝”,“□姬”是女子的名字。我们知道,女子名字中必须有她的姓,“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不是姓而“姬”是姓,可以证明我们把这个字改释为“姬”是可信的。《玺汇》2409号原文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策”,“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用作姓氏,可能读为“姬”,也可能读为“熙”。古玺中有巸氏,见《玺汇》3181-3185等号,一般认为就是熙氏。
《玺汇》0198号的A,上部左侧所从类似“耳”字形的笔画,与c2、c3的后一种写法、a3的前一种写法以及上引“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所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的写法都有相近之处;右侧“卜”字形笔画,与b4的后一种写法和c3的前一种写法相同;而其整体则与d2写法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相近;应该也是“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之变。A下部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形,则其字应该释写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我们知道,“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形笔画有不同来源,既有从“人”字形变来的,也有从“土”字形变来的(汤馀惠1986)。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释为“埾”和释为“圣”两种意见,就分别把它所从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形看作“土”和“人”。单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本身出发,无法判断哪种意见正确。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西周微氏青铜器群中,有作册斦所作的一套青铜酒器,铭文内容相同,《殷周金文集成》分别着录为6002、9303、9895三号。铭文中有下揭之字: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一般都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朢)”,王晖先生(2005)则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圣)”。按古文字中无论是“朢”还是“圣”,都未见字形中间有写作一竖的,二说恐均不可从。这个字上部所从跟本文所举的b4写法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完全相同,因而金美京女士(2007)改释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她认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是伺望之“伺”的本字:
我们认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很可能就是为“察”义的“伺”而造的(引按:《玉篇》:“㺇,察也,今作伺、覗。”)。从古文字来看,像“见”、“望”、“听”等字都是立人上有身体器官字,其作用应该是为了强调这些身体器官的功能。“伺”字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也有可能是为了表示人在伺望时头向前伸,因而下巴也好像向前伸出。如果此说可靠的话,“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应该就是“伺”字的表意初文,同时“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也起表音的作用。后来“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被改成常见字“司”,并且把形旁“人”跟声旁“司”并列而写,就成了单纯的形声字“伺”了。
金女士关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构造的看法,是采用《说文》的传统说法,认为是“颐”的本字。不过从上引a1类写法来看,此说是很可疑的。于省吾先生(1979a)根据出土的实物,认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象梳篦之形,是“䇫”的本字。此说显然较优。因此,金女士关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也是可疑的。这个字形体构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借用于省吾先生提出的一个理论来解决。于先生(1979b)有一篇名文《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指出早期古文字中有个别象形字的部件具有标音功能,其中所举甲骨文“羌”、“姜”二字,可以跟“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类比。“羌”、“姜”古本一字,甲骨文作戴羊角的人形,区别在于前者为站立人形,后者为跪坐人形,其中代表羊角形的部件兼起表音作用,标明这两个字的读音与“羊”字相近。“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大概本作向远处伺望的人形,人形的上部是一个侧写的作张望之状的头部之形;“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二字音近古通,而b4写法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又很像是侧写的头部之形,所以就把“伺”字象形初文上部所从的头部之形写成b4写法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部分表音功能的独体象形字,也可以看作是变形音化之字。我们这种看法同金女士的意见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避免了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看作“颐”字初文的缺点。因此,说“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是伺望之“伺”的表意初文,还是可以成立的。
A作“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应是在上引金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的基础上加两横画羡笔而成的,也就是说,其所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形是从“人”字形变来的。因此,A应该与“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同字,也是伺望之“伺”的异体。
《玺汇》0198号印文为“昜(阳)都邑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徙)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盟)之鉨”。“阳都”是地名,《汉书•地理志》城阳国有阳都,在今山东沂水流域(朱德熙1979)。“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是职事名,又见《玺汇》0200、0201、0202、0322号等印。“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从“辵”从《说文》“徙”字古文,就是“徙”字的异体,清人宋书升(1989)已释出。“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字为葛英会先生(1991)、曾宪通先生(1995)释出,是“盟”字异体,曾先生指出其字上旁与侯马盟书“明”字左旁写法相同。不过“徙盟”的读法学术界有不同意见,葛英会先生(1991)读为“徙甿”,曾宪通先生(1995)读为“誓盟”,李家浩师面告疑应读为“选矿”(《说文》“囧,读若犷”),赵平安先生(2003)则释读为“徙盐”。按齐国铜器铭文陈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簋、叔弓镈“徙”字古文都用作选择之“选”,从这一点来看,此“徙”字也可能是用作选择之“选”的,家浩师之说为优。“伺”字不应该跟“阳都邑”组成一词,而应该跟“徙盟”组成“伺徙盟”一词。“伺”有候察之义。《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周礼·地官·小司徒》“以比追胥”郑玄注:“胥,伺捕盗贼也。”又作“司”。《周礼·秋官·禁杀戮》“禁杀戮掌司斩杀戮者”,又《地官·媒氏》“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郑玄注并云:“司,犹察也。”“伺选矿”与“司斩杀戮者”、“伺捕盗贼”文例相同,其“伺”字也应是候察之义。“伺选矿”即候察、选取矿石。《周礼·地官·卝(矿)人》“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郑玄注:“物地,占其形色,知咸淡也。授之,教取者之处。”孙诒让《正义》:“《管子·地数篇》云:‘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惠士奇云:‘荣者,山之精神,征为形色。占其气,知其味,谓之物地。知咸淡即知金玉,金咸而玉淡,故洗金以盐。’……卝人既物地,而知金玉锡石所生之处,乃以图授其徒,教使取之。”“物其地”、“占其形色”即“伺选矿”,是通过占候土质而勘察是否有矿石以及是何种矿石。据此,《玺汇》0198号印为阳都邑中主管候察选取矿场或矿石之事的职官所用的印。
参考文献
葛英会 1991 《战国齐“徙甿”玺与爰土易居》,《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16期,页43-46。
何琳仪 1998 《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页1539。
何琳仪 2003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
金美京 2007 《释西周作册斦诸器铭文的“伺”》,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40辑,页65。
李家浩 2006 《释上博战国竹简〈缁衣〉中的“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𦣞”合文——兼释兆域图“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和𠫑羌钟“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等字》,《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26页。
李学勤 1959 《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7期,页53;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页307。
刘正成主编 2003 《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荣宝斋出版社。
罗福颐主编 1981 《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
裘锡圭 2004 《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页77;收入《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308-309。
施谢捷 1995 《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书升 1989 《〈续齐鲁古印攈〉序》页4-5,载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攈》,上海书店。
孙 刚 2010 《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页305。
汤馀惠 1986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页29、31-32。
王 晖 2005 《作册旗器铭与西周分封赐土礼仪》,《中国历史文物》1期,页14-15。
吴振武 1991 《战国玺印中的“虞”与“衡鹿”》,《江汉考古》第3期,页85-87。
吴振武 2006 《说徐王粮鼎铭文中的“鱼”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页224-229。
于省吾 1979a 《释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页66-67。
于省吾 1979b 《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甲骨文字释林》,页435-443。
曾宪通 1995 《论齐国“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官印-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之玺”及其相关问题》,《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页72-81;收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181-191。
张振谦 2008 《齐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教授),页317。
赵平安 2003 《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页107-113;又《考古》2004年第8期,页56-61;收入《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页131-142。
朱德熙 1979 《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页119;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页111。
附记:本文及另外一篇有关玺印文字的考释文章曾请李家浩师、吴振武先生、施谢捷先生等多位师友审阅指导,名单太长,请恕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