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标准-吴小兵:王曾瑜先生的“双重标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双重标准-吴小兵:王曾瑜先生的“双重标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吴小兵:王曾瑜先生的“双重标准”
王曾瑜先生的“双重标准”
吴小兵
--------------------------------------------------------------------------------
最近,网上和媒体上刊登了王曾瑜先生的所谓“学术骂街。”王曾瑜先生的点击率和知名度直线上升。在网上读到王曾瑜先生的文章。联想起[中国通史彩图版]一书的是是非非,发现王曾瑜先生的所谓“学术”原来有个“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中美国际政治关系,如人权问题、反恐问题、核武器问题、国际法问题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一国政府在判断和取舍各项政策时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标准。说白了,就是我说你对就是对,我说你错你就是错。
王曾瑜先生在最近的“辽宋金史研究与史学发展现状”。一文中说到治学心得:“无非是其实证性,只有实证,才能客观,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公正。。。所谓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几分史料说几分话,”“几分话或一分话不是随意乱说,而是更接近于客观和公正。”
可是王曾瑜先生在批评别人的文章里却没有按照上述标准,他批评[中国通史彩图版]引用了部分传说为“以讹传讹”。把蕴涵着丰富历史资料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刮骨疗毒”,“杨家将,”“岳母刺字,”“还我河山”等典故传说当作“学术垃圾”。轻易否定别人的说法,自己“把一分话说成了十分话。”
王曾瑜先生甚至断言“儒将曹彬”,是“闻所未闻的新发明,查遍《宋史》”“未见有他喜读儒经的记录,“儒”字又从何而来?”
这个说法最近被人用确凿的宋代史料说破,反让信任宋史专家的[新京报]“以讹传讹,”闹出个笑话。王曾瑜先生自己也让“飞去来器”砸了一下。
王曾瑜先生不久前言之凿凿地说新一代学者:“完全有条件对中华古史作深入的贯通式的研究,甚至会出现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史学巨匠。一个人终生写数十部、上百部质量颇高的史学着作,以千万字计,是完全可能的。。。史学研究一代胜于一代,这决不是空想”。
一个人具备对自先秦到清的古史进行贯通的实力”。
王曾瑜先生前后两个说法,截然不同。
王曾瑜先生在讲到治学时说:“前辈学者的治学经验必须继承或借鉴。特别强调治史有个打基础的问题,二十四史倒不一定通读,但前四史和《资治通鉴》必须通读,这是最重要的基本训练。进而言之,他认为用高标准衡量,学者“就应当通读先秦的典籍。”
可王曾瑜先生在批评另外一位学者时用的却是不同的标准。他认为如果没读完浩如烟海的『四库全书』,学者就没资格指导学生研究[四库全书]。
同样是谈治学读书,因人有异,标准完全相反。
王曾瑜先生用轻蔑的口吻议论古代小说中诸如“岳母刺字”,“刮骨疗毒”“还我河山”等着名的典故传说【何况还不是传说】,在王曾瑜先生看来,小说中那些在历史上尚有根据的传说和中国通史无关,都是一些“学术垃圾”。
可是王曾瑜先生自己却在写所谓的新“历史纪实小说,”他声称自己的小说“是严谨的,完全依据历史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虚构。”【小说不能虚构?不知道写出来的是什么样子?】而且是“采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来写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把真实的历史告诉社会,告诉人民。” 据说这是王曾瑜先生的创新之举。”
以上引文,无需诠释,读后惊诧莫名。
做学术的采用“双重标准,”做得究竟是哪门子学问?“学术批评”采用“双重标准,”那里还会有“公允”二字?如此“学术”和“批评”,“飞去来器”,恐其无多乎?
资料来源:http://www.guoxue.com
中华文史网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067.html
以上是关于双重标准-吴小兵:王曾瑜先生的“双重标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