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从边疆史探寻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边疆-从边疆史探寻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边疆史探寻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与国之间曾由于一条条边境线的划定而分清彼此,生出隔膜,甚至演绎战争,导致灾难。但也正是那一条条“楚河汉界”,使各国各民族在自己的时空中创造着历史,建设着家园,使全球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世界文化宝库因此而异彩纷呈。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各国人民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跨过民族、语言、地域、习俗、宗教、信仰的屏障走向牵手、“联网”,国家的概念依然神圣而庄严,因为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一个民族就是一座独特的信息库。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边疆的历史考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边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不但有着明显的自然属性,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近读马大正先生的《中国边疆研究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深感这部着作对于辨析中国边疆的历史特点、加深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大有裨益。
《论稿》论述了中国边疆研究中既宏观又基本的问题,在论述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过程这个重要问题时,作者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阶段、称谓、内涵、组成到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中华民族研究的历史沿革、面向21世纪的中华民族等,一一作了阐述。这些问题的理论构建与内容确定足见作者宏观驾驭的能力。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在作者精当的表述中,基本了解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有三种趋势:原为边疆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逐步变为内地的一部分;曾是域外或是边疆的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反复的发展,现在仍为中国边疆的组成部分;由于外来势力的影响,曾是中国边疆有机组成部分的地区成为中国域外之地。关于中国边疆的特点,作者从四方面进行了概括: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基于这样的分析,作者划定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周以前是华夏族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是汉族的形成时期;魏晋至隋唐是民族间的大融合与大迁徙时期;宋元明清是民族统一体的发展与巩固时期;近代至现代是在反对外侮中显示整体性的时期;当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结合中国历史与史学研究的状况,笔者以为,这样的定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科学的。在回顾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这样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数次由多元到统一的过程,而且每一次重新统一都是在前次统一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即无论是现存还是已经消失的民族,多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边疆地区日益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同时,中国多民族国家也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同步形成和发展,进一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保障;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活动地域、生存家园,因此,能够团结一致抵御外侮,而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结成了更为牢固的整体。
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唐代与清代民族史研究,在新疆史研究上尤见功力。因此,作者的学术专长与学术个性在《论稿》中得以彰显,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得以凸现。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诸一统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完整体系。清代边疆政策可谓集中国封建王朝边疆政策之大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地域的广阔性、内涵的多样性、影响的现实性等特点。作者还特别提出两个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是清代的边疆治理实现了由内边(古代中国大小政权的边)整治到外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防务为主的根本转变。
作者在叙述这些问题前明确指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功绩不容忽视,历史上地区性的各种各样政权所起的作用同样也应予以重视。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不仅直接影响彼朝彼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作者个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这种微中显宏、小中见大的研究主旨与作者遵循的“分则为文,合则成书”的治学初衷相吻合。
(资料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706.html
以上是关于边疆-从边疆史探寻中华民族的形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