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的另一种诠释

清朝-历史的另一种诠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历史的另一种诠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史的另一种诠释


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启动以后,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在广泛征求海内外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新修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新的综合体体裁体例,图录作为一个创新的部分将纳入新修的大清史。为此,我们在海内外广泛地搜集纪实性绘画、老照片以及各种有历史价值的器物、文书档案图片,这一工作得到各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它们积极提供所藏,鉴于图片资料十分丰富,我们准备编辑出版《清代历史图片精品集》。
中国史书叙事记人,均以文字记载,但历来学者为了生动传神,主张左图右史。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图文并茂实在太难。好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一批宫廷画家和民间艺人留下了一批记录当时人和事的纪实性绘画,不仅弥补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而且某种程度上能提供比文字资料记载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纪实性绘画分为纪人和纪事两类。宫廷画家的纪人,主要是为帝王后妃或名臣作“御容”或画像;纪事主要是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当时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西汉毛延寿、唐代阎立本都是历史上着名的宫廷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卷,生动地刻画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隆重场面。宋代的《迎銮图》卷,绘记了南宋曹勋奉命到金国迎还宋徽宗赵佶灵柩的历史事件。正是绘画的这种无可代替的作用,所以郑樵认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自传教士来到中国,西方的绘画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具有高水平西洋画艺的传教士得到中国高层统治者认可,而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其中最为着名的如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还有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安德义等。他们为了适应中国皇帝的欣赏口味,在欧洲油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画风。郎士宁还在清宫中培养了一批中西结合的宫廷画家。如丁观鹏、张为邦、王幼学等。康熙时期,焦秉贞、冷枚、陈枚、唐岱等一些中国宫廷画家和一些民间着名画家已经开始创作纪实性很强的绘画。其中有以王翚为主要作者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以及其他宫廷画家合作的《康熙六旬万寿图》、《庆典图》等。康熙后期,受郎士宁影响,一批中国的宫廷画家或合作或独自开始创作纪实性绘画。他们留下了大批“御容”、南巡、大阅、秋狝、祭祀、行乐等纪实性绘画,为我们今天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历史资料。
清朝纪实性绘画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用来宣扬皇帝的威仪和文治武功,但是我们从每幅画上又能读到许多其他社会历史内容。其中着名的《万树园赐宴图》,就是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我国境内蒙古杜尔伯特部的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部内迁,乾隆皇帝亲自在离宫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的情景。乾隆封赐给他们王爵,赏赐贵重礼品,连续大宴十天,整个活动持续了五十多天。奉乾隆皇帝之命,郎士宁、王致诚等外国宫廷画家一直参加这一重大活动,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场面,这些宫廷画师均以纪实性手法加以描绘再现,客观记录了清朝政府安抚内迁的杜尔伯特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着名的《阿巴锡持矛荡寇图》卷,也是以完全写真的手法,刻画了蒙古族勇士阿巴锡跃马持矛、荡平叛匪的英雄形象,赞扬他奉命扫荡分裂势力达瓦齐叛军,以二十四人夜袭叛军万人军营,瓦解叛军势力的英勇气概。其他如描绘乾隆皇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万里迢迢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万法归一图》卷等。还有一些战图,如着名的铜版画《乾隆平定西域战图》一组十六幅,描绘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北用兵,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天山南路波罗泥都以及大小和卓木叛乱等重大战事,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次是大量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生产活动、风土人情的纪实性绘画。如着名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乾隆南巡图》(十二卷),虽然是以描绘皇帝活动为主,但总体上看是皇帝南巡的纪实,它展现了从北京到江南沿途各地山川河脉、市井乡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等历史风貌,描绘了大江南北沿途各地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以及漕运畅通、商业繁荣等景象。又如《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两卷,描绘了康熙皇帝六十寿辰盛大的庆典场面。第一卷起自紫禁城的神武门,止于西直门;第二卷由西直门起,止于西北郊的畅春园。贯穿了大半个北京城,是当年北京城的风景画。沿途的建筑园林、街市坊间、官军庶民都历历在目,再现了北京当年的繁荣景象。《京师生春诗意图》轴,以鸟瞰手法描绘了京城中心地带的全貌,画中正阳门外店铺林立,车马行人均栩栩如生,皇宫紫禁城、景山近在眼前。上述图卷都是场面宏大的绘画,所以摄录范围广泛,历史内涵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此外反映清代农业、手工业、牧业、商业的有《制瓷图典》(乾隆朝)、《耕织图》(康熙朝、雍正朝均有)、《制茶图》(乾隆朝)、《棉花图》(乾隆朝)、《滇南盐井图》(康熙朝)、《广州十三行图》(乾隆朝)以及《香港开埠图》(道光朝)等等。康熙年间统一台湾以后,向台湾派遣官员,内地的文人学士也不断造访台湾,清朝皇帝非常关注台湾,于是令遣台官员等将台湾高山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宝岛的物产情况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有了《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册》和《台湾内山番地土产图册》。
除了宫廷画家留下了大量的纪实性绘画,以绘画的形式记载清朝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外,不容忽视的是民间的纪实性绘画,特别是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外销画。当时,一部分欧洲人除了购买中国的产品外,更想了解瓷器、丝绸、茶叶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的其他一些事情。于是反映瓷器、丝绸、茶叶生产过程,反映中国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的民间纪实性绘画大量地出现。欧洲商人凭借人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渴求,不断大量地购销这些民间的纪实性绘画。需求的旺盛,拉动了市场。于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城市,一批画匠开始大批量地绘制这些纪实性绘画。这些优秀的画匠技术精湛,功底扎实,也善于迎合欧洲人渴望了解中国的心理,因此绘制的画作也很受欢迎,这种大批量绘制、专供欧洲市场的纪实性绘画,我们称作外销画。
清代除了大量纪实性绘画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晚清老照片流传下来,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状。“百闻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它只是零散的、中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却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一些官僚买办兴起了一股“办洋务”热,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开工厂、修铁路、办矿山等。他们常常把工程进展情况摄制成“照相贴册”出售,有的宣传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更多的是汇集风景名胜、戏剧演出等等。晚清宫廷内的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也都照相,仅故宫就藏有二万多张这样的照片。当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之时,也正是摄影术开始传播之际。有着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自然会吸引众多的摄影师来进行“探险”、“猎奇”的旅行摄影。在抱有目的来华的人群中,有的是旅行摄影师,有的是传教士,还有的是跟着侵略军一起打进来的。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尽管目的各异,但客观上这些照片对沟通中西文化、保存我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起了较大作用。
除了纪实性绘画、外销画、老照片以外,其他有历史价值的器物图片,如服饰、匾联等,以及文书契约档案、古籍善本、碑帖拓片、风俗舆图等图片,还有建筑园林等历史文化遗址图片等等,都是我们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这些宝贵的图片资料数量上虽多,但收藏分散,国内国外、公私都有收藏,搜集齐备很不容易。此外,历史是连贯的,而这些第一手资料存在许多盲区,即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既无纪实性绘画也无照片(或许有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此外还有一个鉴别的问题,纪实性绘画有些是佚名的,不能判断其准确年代。而照片鉴别则更难,特别是清末照片,由于当时照相技术不高,底片模糊,即使很清楚的照片,由于都是一张张孤立的底片,照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很难查考,需要认真鉴别,才能利用。不过,学界正越来越重视这些资料的搜集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还历史之本来的真实面目。继口述历史之后,图录历史的时代已经来临,而《清代历史图片精品集》的出版必将推动这一进程。
(资料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136.html

以上是关于清朝-历史的另一种诠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