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漫谈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漫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漫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端午节漫谈


端午亦称,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现在我国通行的农历以寅月为正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所以端五也叫“”。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也就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子。
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都会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称“”、“”,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已很盛行。据西晋周处所撰《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和两节期间食用。同时,粽子而已逐渐衍变成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普及,市场上也有粽子出售。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或包或买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且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但也可只用糯米,以品味粽叶清香者;北方多以红枣、果脯、小豆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经过几千年的积淀,粽子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中华儿女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端午节的另一大活动就是赛龙舟。据传楚人得知贤臣屈原欲投江而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大家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屈原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并借划龙舟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遗体。竞渡之习,初只盛行于吴、越、楚等多水之地,后逐渐向四周扩展。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台湾始有龙舟竞渡,时任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竞赛。而今台湾每年五月五日仍举行龙舟竞赛。香港亦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仿效我国作法,组织鬼佬队,参与竞赛活动。其他周边国家亦不乏仿效者,且重视程度甚于我国,足令我们这些直系传人惭愧之至。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而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应下大气力予以保护和弘扬。如果可能,应在五大传统节日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和重阳节(九月初九)期间放假,为恢复传统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并展示政府对传统的真正重视和对祖先的敬畏之心。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本网首发)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49.html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漫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