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一种外交和军事政策。 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即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所谓“连横”,即强国联合弱国去进攻另外的弱国。 各国外交政策是纵是横,往往根据时局变化无常,即所谓“邦无定交”。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产生了纵横家这一流派,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鼓吹通过纵横来称王称霸,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往往也不为一个特定国家服务,即所谓“士无定主”。 合纵连横的来龙去脉 纵横家是《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百家之一,相对于名望最大的儒家、墨家,纵横家没有明显的师承和组织。故所有从事过游说的谋士,实际上都可以称为纵横家。 其代表人物,除了名声最大的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陈轸、范雎、蔡泽、虞卿、鲁仲连、唐雎、甘罗、苏代、苏厉、姚贾等等。甚至秦末汉初的随何、郦食其、蒯彻、陆贾,也都可称纵横家。 随着汉帝国的大一统,平起平坐的封国不复存在,纵横家这个叱咤风云的职业也就消亡了。 纵横家对于战国时期、秦末汉初的影响非常大。 他们往往出身低微,对富贵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饱读史书、深谙局势、洞察人心,所以在游说王侯时才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以三寸不烂之舌来左右一国的内政外交。 秦国实力自不如六国联合,为何能在十年内逐个兼并? 从外部因素看,正是因为前有张仪连横韩魏,中有范雎远交近攻,后有姚贾贿赂六国,秦国才能够在角逐中不断胜出,最终统一天下。纵横家可以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 不过,纵横家眼中往往只有利益,而没有道德底线,欺诈诓骗之事经常有之,所以也为道德之士所不齿。 战国中期的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然而孟子却以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巧言令色、曲意逢迎。 且不说纵横家是否“大丈夫”,但他们对于国际时局的影响,确实比孟子这种理论派更为实在有效。 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 合纵与连横示意图 主要记载战国纵横家活动的文献有《战国策》《史记》,然而其中讹误不少。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就有不少涉及苏秦的新史料。 杨宽先生据此考订出苏秦于公元前285年作为燕国间谍被齐国处死;而张仪在前310年已去世,他与苏秦活动时间则相差二十多年,《史记》《战国策》说法不可靠。 因为两人不是一代人,所以不太可能同时求学,所谓的鬼谷子应该也只是传说人物。接下来分别介绍张仪和苏秦的合纵连横事迹。 张仪连横与秦的兴盛 战国初年,魏国变法最早,成为最强诸侯。但随着秦、齐相继变法,魏国的四战之地弱势暴露出来,魏惠王多次败于齐威王和秦孝公之手。 这样一来,战国七雄的实力相对均衡,对于身处中原的三晋二周人,就会思考如何纵横捭阖来定国安邦。 纵横家往往都是中原人,然而成名却又在秦国。因为秦国改革最为彻底、赏罚最为分明,布衣之士得以足够施展空间。 公元前333年,魏人公孙衍入秦担任大良造,次年大败魏将龙贾,成为秦东进第一场大胜。 就在公孙衍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张仪的出现把他的前途断送了。张仪也是魏国人,曾游说楚王无效,只好暂居楚相府中。 然而,有次楚相宴饮中丢失了玉璧,有门客怀疑就是张仪所为,楚相将张仪严刑审问,张仪死活不招才被释放。 于是张仪只能回魏国老家,他的妻子感叹道:“如果您不读书,怎么会受此大辱?”张仪却狡黠一笑:“您看看我舌头在不在?这就够了嘛!” 公元前329年,张仪入秦,游说秦惠文君援助魏国抵抗楚国。 张仪的整体策略是连横韩、魏,因为秦国要东进必须经过韩、魏,但又无法完全吞并。 所以在次年,张仪虽然与公子华打下了魏国的蒲阳,但在张仪的穿针引线下,秦惠文王将蒲阳归还魏国,而秦国又得到上郡和少梁作为好处。 两国成为同盟,张仪也被任命为相邦。 紧接着,张仪又策划秦惠文君与韩、魏互相称王,建立了以秦国为主导的秦、韩、魏三国同盟。 张仪的后来居上,使得公孙衍备受冷落,于是公孙衍离开秦国,回到魏国想继续施展抱负。公孙衍认为魏国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必须联合其他国家,这与魏相惠施的想法不谋即合。 惠施本就引导魏惠王将公子质于齐、楚谋取合纵;公孙衍更是发动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 但是五国因为各自心怀鬼胎,并没有达成同盟关系。 相反魏国的行为被秦国察觉到,于是秦于公元前322年攻取魏国曲沃和平周,魏惠王被迫接纳张仪兼任魏相,而惠施、公孙衍被驱逐到韩国。秦魏联军于前320年被齐国打败后,魏惠王又迫于齐楚驱逐张仪。 张仪回到秦国,惠施、公孙衍得以归魏,继续推行合纵方针。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韩、赵、燕、楚的“五国攻秦”,但实际上参战的只有三晋,结果被秦反击惨败,只有公孙衍煽动义渠偷袭秦国获得小胜。 魏襄王为了争取齐人支持,以齐人田需为相。但公孙衍与田需不和,所以劝说魏王换齐相田婴之子田文为相,公孙衍则入韩为相。 但在秦国军事压力下,齐、楚又不如约援助,以致韩、魏最终倒向秦国,公孙衍也被田需设计所杀。 苏秦与张仪画像 公孙衍去世后,中原形成秦、韩、魏与楚、齐的对峙局势。 这时候张仪就又游说楚怀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劝说楚、齐绝交,而等到楚怀王与齐撕破脸后,张仪却只肯兑现六里土地。楚怀王勃然大怒,发兵攻秦、韩;齐宣王倒也以大局为重,发兵攻魏。 但齐、楚均被秦军击败,秦还取得楚国汉中,使得关中本土与巴蜀联通。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即位的秦武王却不喜欢张仪,所以张仪只有离开秦国,回到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苏秦合纵与齐的衰亡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有四个哥哥:苏代、苏厉、苏辟、苏鹄,五人都是纵横之士。 苏秦与张仪一样,早年游说也不得志,最后穷困潦倒回家。 妻子没有下织机,嫂子也不去做饭,父母都不愿和他说话,家人甚至还偷笑他不务正业,穷死活该。 苏秦非常惭愧,连夜把藏书找出来阅读,发现一本《阴符经》正对胃口。为了让自己读更多的书,每当昏昏欲睡之际,他就用铁椎刺自己大腿,终于领悟了游说之妙。这就是“悬梁刺股”的“刺股”典故。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禅让相国子之,引发内乱,齐宣王趁机发兵攻破燕国。之后燕昭王即位,发愤图强,以黄金台招揽名士以待复仇。 苏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燕国向燕昭王献策的。 当时齐、赵、秦三国都在争宋,苏秦名义上是要助齐攻宋,但实际上是以此激化齐与赵、秦的矛盾,达到燕与赵、秦联合攻齐的目的。 所以燕昭王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为卿相,以此抬高苏秦的地位,来得到齐国重视,于是齐闵王接纳苏秦,此年是前295年。 此时齐相是秦昭襄王好友韩珉,秦、齐两国较为融洽。 苏秦煽动韩珉伐宋,提出燕国愿意支援两万军队,到时候秦、齐、燕相互联合,韩、魏一定会跟从,区区一个赵又何足道哉? 这一建议,果然得到了韩珉支持,齐闵王肯定。于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齐国大举伐宋。 而此时赵国内部分成两派,赵将韩徐为建议联合魏相田文攻齐;而赵相李兑则信任齐国曾经许诺,如果取得宋的蒙则送给李兑。 所以李兑不仅反对和齐撕破脸,而且揭露出这应该是燕国的阴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继续间谍工作,苏秦不得以建议齐闵王暂缓进攻宋国,但同时也不给李兑封地。之后苏秦又一度入赵想从事间谍活动,被李兑、韩徐为发现而囚禁,经燕昭王周旋才得以释放。 而此时的秦国又玩了新花样,原来秦相魏冉建议秦齐互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借以巩固连横,攻灭赵国。此时秦、赵势同水火,齐国立场举足轻重。 于是苏秦又建议齐闵王,伐赵不如伐宋便利,取消帝号可使天下憎秦。这个建议也得到齐闵王赞同了。 如果赵国灭亡,秦、齐则东西并立,无疑对燕国非常危险,所以苏秦主要为了存燕。 另外,苏秦还建议合纵攻秦,这样可趁火打劫灭宋,目的无疑是破坏秦、齐连横。结果苏秦奉命入赵,最终促成五国联盟。 等到联军正在集结时,齐闵王第二次发兵攻宋。但魏相田文不许,与赵将韩徐为商量攻齐。齐闵王无奈只能退兵,并且与秦达成条件,由齐出兵攻宋,而秦出兵征魏。 齐国终于公元于前286年灭亡宋国,实力大振,同时危险也接踵而至了。 苏秦六国封相图 魏相田文与齐势不两立,主动与秦媾和。齐国灭亡宋国后,让三晋更是感觉压力沉重。而秦国取得魏之安邑后,也发现了齐国的壮大,决定与齐国翻脸。 赵将韩徐为也一直主张攻齐,赵国大臣金投则主张亲秦,秦相魏冉也想得到宋之定陶作为封地,于是秦正式约韩、魏、赵、燕连横,以燕相乐毅兼赵相为统帅。 公元前285年,五国联军出发,被苏秦玩弄于股掌的齐闵王才恍然大悟,以反间罪把苏秦车裂而死。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齐都临淄被燕军攻破。 张仪、苏秦,一前一后,一横一纵,一明一暗,一生一死,一兴一衰,正是对战国纵横家不同肖像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