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秦简中的“尪”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也谈秦简中的“尪”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也谈秦简中的“尪”字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岳麓书院藏秦简(叄)·得之强与弃妻奸案》第171-188简有以下诸多字形: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并説:“秦印常用字,用为人名,也见于《奏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谳)书》简210 ,后绝传。字形结构似从交、从于,或爲‘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
按《说文》卷十下交部:“𠆎,衺也。从交、韦声。”其篆形作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说文》与后世字典韵书皆无此字,在从“于”得声之字中,“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是否可能就是“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的注释採用的就是上举他和陈剑先生的考释意见。我们认为陶、陈两位先生将秦汉简以及玺印中所谓的“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与“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即将这些字形中“火”形上面的人形字释爲“黄”,同时裘先生引唐兰先生的考证意见分析认爲:
唐兰先生认爲:“黄字古文象仰面向天(引者按:指“黄”字繁体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像‘尪’在‘火’上,应该是专用于‘焚巫尪’的‘焚’字异体……。”[4]
我们认为裘锡圭先生的考释意见可信。上举秦汉简及玺印中的“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看似从“交”,实则应该从“黄”,此“黄”形表示的就是“巫尪”之“尪”字,所以,“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爲“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异体的结论很可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了《说文》所载的小篆及其古文字形外,在地下出土的秦文字材料中还很难找到“尢”或“尪”字的字形,所以我们猜测上揭秦汉简及玺印中的“黄(尪)”可能是直承了甲骨文的“黄”字的形体,后来随着其文字职能的分化,且爲了避免与“交”、“文”等字的形体混淆,表示尪义之“黄”字便逐渐被“尢”或“尪”字形取代。《説文》曰:“尢,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曲胫也。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古文从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尪”即“尢”之古文。段注认为:“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者,蹇也。尢本曲胫之偁,引申之爲曲脊之偁。”又《玉篇·尢部》:“尢,偻也。”此“偻”即指曲脊,曲背之义。余云岫先生认为:“盖背曲胫曲,同为骨之变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尪、偻,疾相类’是也。不但相类而已,且有同一疾病所生而同时发者,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Arthritis chronica)及痀偻病(Rachitis)及骨软化病(Osteomalacia)等病,皆能使腰背脊关节发生弯曲,而股膝关节往往同时亦发生畸形,则古人多伛偻得称尪也。又《左氏·僖二十一年传》言鲁旱,僖公欲焚巫尪,《礼记·檀弓下》言穆公欲暴巫尪,杜、郑注皆谓尪者面向上。《吕览·季春纪·尽数篇》:‘苦水所,多尪与伛人’,高诱注云:‘尪,突胸仰向疾也。’是尪者,不但有脊骨弯曲俯向前之伛偻,且有弯曲仰向后之候,今所谓脊柱前弯症(Lordose,lordosis)也。”[5]
由此可知,“尪”字之所以有“突胸仰向疾”和“曲胫”两种看似不一样的解释,实际上有可能二者是併发的骨病顽疾。又“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说文》:“股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也。”徐锴《系传》云:“股曲也。”余云岫先生认为:“盖谓骨关节黏合强直,不能伸也。”[6]正如前文岳麓秦简整理者所说的那样,“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字在秦汉简及玺印中皆为人名用字。我们认爲这个人名的命名可能是根据被命名者的生理特徵来进行的,当然也可能是古人“驱病心理”的体现。田炜先生在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好用疾病名为人名的原因时认为:“古人以疾病名爲人名的原因是複杂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一、大部分的疾病人名当如何琳仪、焦智勤、刘钊等先生所言,是古人驱病心理的体现,以某病爲名即欲驱某病之意。战国到秦汉时代‘去疾’、‘疾已’等人名与疾病人名并存,可谓殊途同归。通过对比我们还发现,秦汉虽仍有以疾病名爲人名之例,但已远不如战国时常见,可以窥见民俗文化嬗变的情况。二、如‘童页’,‘
也谈秦简中的“尪”字鼻’、‘青肩’等一类人名,则应该是以体貌特徵爲人名。这一类人名在传世文献中往往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相印证。此外,如孙膑因受膑刑而以‘膑’爲名,也可以归入这一类。三、陈伟武先生曾经根据文献材料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国家对残疾人有一些优待政策,同时还有奇人有奇相的说法,可能也是战国、秦汉时人不避恶名的重要原因。”[7]诚如其言。
以上爲笔者陋见,望方家指正!
附 记:小文写作过程中曾经向陈伟师、陈剑先生请教,并得到他们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秦简牍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3YJC7700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八批特别资助项目“新见秦简牍文字资料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8月4日10:35。)
[1]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叄)》,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图版第196-201页,释文注释第202页。
[2](德)陶安、陈剑:《<奏谳书>校读劄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13页。
[3]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200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565-566页。
[4]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97-198页。
[5]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68-169页。
[6]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95页。
[7]田 炜:《古玺探研》,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06.html
以上是关于也谈秦简中的“尪”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