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六册)中的《孔子见季桓子》一篇,记载的是孔子与鲁国执政大臣季桓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讨论。据文献记载,孔子仕鲁是在季桓子执政时期。故二人交往的经过,对于研究孔子在鲁国的从政经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以往文献中有关二人交往、对话的记录非常少。本篇的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很重要的空白。可惜的是,由于本篇竹简残损很多,文字亦多讹变,较难释读。全篇大意还有很多未明之处,竹简的编连亦多不能确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了竹简编连的顺序,并对全篇大意进行了仔细地梳理。
简文现存27简,554字。现存竹简基本上都在距上端约21釐米处断折,较完整及缀合后较完整的有:简5、15、[1+4][1]、[20+3]、[2+7]、[26+14] 、[11+22] 、[19+17];原属于竹简上半段的有:简10、16、18、24、27;原属于竹简下半段的有:简12、13;未知位置的为简6、8、9、21、23、25。简27“而民道之”下有墨钩,其后留白,当为本篇末尾。
自发表以来,学者对该篇竹简的编连进行了很多探讨[2],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经过学者的研究,简[1+4],[20+3]、24以及简12、[2+7],[26+14]、[11+22]、[19+17]的拼合与编连已能确定,但还有一些竹简的位置不甚清晰,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调整后的简序是:[1+4],[20+3]、24,5,6、10,8,9,12、[2+7],[26+14]、[11+22]、[19+17],13,16,18,25,21,23,15,27。全文根据大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简[1+4],[20+3]、24。这是故事的开头,孔子与季桓子谈话的开始。季桓子说自己不能行圣人之道,只能做到“见人不厌,问礼不倦”。孔子则指出目前的施政方略远不够好,要想达到良好的治国效果,必须要有仁德。
第二部分包括简5,6、10,8,9。二人谈话的扩展到“仁”这一主题。孔子先对季桓子说没有“仁”是不行的。桓子进一步问“仁人”之“行处”。孔子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既讲了“仁人”,又讲了“不仁人”。
第三部分包括简12、[2+7],[26+14]、[11+22]、[19+17],13。二人的谈话主题是“观民”。孔子告诉季桓子要依照“二道”,即“仁”与“不仁”两个标準来观察民众,这样才能正确合理地制定施政方案,之后孔子具体地讲述了什麽是“邪民之行”。
第四部分包括简16,18,25,21,23,15,27。这几支竹简多有残断,除简27可以肯定在最末之外,其余竹简顺序不明,本文只能根据中心话题将之归併为一类。这部分讲的是君子如何道民。孔子告诉季桓子先要观察民众原先所受的教化,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主要手段包括设立师保、完善礼乐制度等。
全篇释文如下。
1 孔子见季桓子。“斯闻之,盖〔贤〕[3]者是能〔亲〕1仁,仁者是能行圣人之道。如子亲仁,行圣人之道,则斯4不足,岂敢望之。如夫见人不厌,问礼不倦,则20斯中心乐之。”
夫子曰:“上不亲仁而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尃,闻其治于失人乎?夫士,品物3不穷,君子流其观焉。品物备矣,而无成德24……”
2 “……为信以事其上,仁其如此也。上虽道智,无不乱矣。是故鱼道之君子行冠,弗视也;吾俭,弗视也;鱼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弗视也5……由仁欤?盖君子听之。”
桓子曰:“如夫仁人之未察其行6处,可名而知欤?”
夫子曰:“吾闻之,唯仁人囗囗10 ……也,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有此貌也,而无以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者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矣。唯非仁人也,乃8……仁援仁而进之,不仁人弗得进矣。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得不可,人而囗9……”
3 “……〔以〕其物,邪伪之民,亦以其物。审二道者以观于民,虽有囗弗远12矣。”
桓子曰:“二道者,可得闻欤?”
夫子曰:“言即至矣,〔虽〕2吾子勿问,固将以告。仁人之道,衣服必中,容貌不求异于人,不囗7〔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也,好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隹聚,仰天而歎曰: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不奉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不味酒肉26,不食五穀,择处危岸,岂不难乎?抑邪民之行也,好假美以为囗14,此与仁人二者也。夫邪伪之民,其术多方。如11悉言之,则恐久吾子。”
桓子曰:“斯不佞,吾子悉言之犹恐弗知,况其如22微言之乎?”
夫子曰:“邪伪之民,衣服好囗,〔容貌〕19囗皆求异于人,囗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兴道学,淫言不当其所,皆同其囗,此邪民也17;……囗,此邪民也;色不朴,出言不忌,见于君子,大为毋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此邪民13……”
4 ……者也。如此者,安与之处而察闻其所教。先16……
……行年,民久闻教,不察不囗,其行囗囗囗囗18……
……民氓不可侮,众之所直,莫之能废也。众之〔所〕25……
……者,君子德己而立师保,慎其礼乐,道其21……
……〔君〕子有道,生民之蟡23……
……君子恒以众福,句囗四方之位以重。君子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之以其所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之以其所欲。智不行矣,不囗拜绝以为己拜,此民囗15……
……是察,求之于中,此以不惑,而民道之27。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
“季桓子”简文作“季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子”,即文献所记的季桓子,季孙意如(平子)之子,名斯,鲁国三桓之首。季桓子的名字“斯”,简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简2、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简4、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简22,陈剑指出此字可隶定为“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上部所从是“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徙)”之省,二字音近可通[4]。
“盖〔贤〕者是能〔亲〕仁,仁者是能行圣人之道”,“贤”字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福田哲之释[5]。“是”起强调语气的作用,如《尚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岂敢望之”,“岂”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剑释读,当为“剀”字之讹,读为“岂”。
这是文章的开头。孔子去见季桓子,季桓子对孔子说,我听说有贤才者能够亲近仁德,有仁德者能够行圣人之道。但像夫子您那样亲近仁德、推行圣人之道,我恐怕做不到,如果仅仅是不厌见人、勤于学礼,我还是很愿意的。下面是孔子的回答。
“上不亲仁而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尃,闻其治于失人乎”,这句话比较费解,关键在于“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尃”二字。二字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释读尚无定论。“闻其治于失人乎”是孔子反问季桓子,听说这样治国失去人心了么?
“夫士,品物不穷,君子流其观焉。品物备矣,而无成德……”,“品物”指各种物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指出“流观”一词见于古书,如《庄子·外物》有“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流观”相当于“流览”。简文的意思是,士如同品物一样无穷无尽,君子对他们要周览遍观[6]。“品物备矣,而无成德……”简文残缺,从现存内容来看,这裏说的是,即使士人如品物般齐备,但在其之上的君子如果没有很好的德行,恐怕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仁”。
开头的几句话也是孔子说的,但不一定紧接着第一部分结尾处孔子的话。简文残缺,这裏大概是讲“仁”道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为信以事其上”等。下面说的是“非仁”的做法。
“上虽道智,无不乱矣”的“道”,简文原作“逃”,同篇的“逃”字还有两处,一是简12的“审二逃者”,一是简21“慎其礼乐,逃其……”。这两个“逃”,根据文意都应当读为“道”。据此推断,此处的“逃”也很有可能读为“道”。“上虽道智,无不乱矣”大概是说,不用仁而用智来治国,恐怕是行不通的。
“是故鱼道之君子行冠,弗视也;吾俭,弗视也;鱼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弗视也……由仁欤?盖君子听之”。“冠”字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何有祖释[7]。这段话残缺不全,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接着季桓子又向孔子请教仁人的一些具体行为。孔子的回答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先说“仁人”怎么样,又说“非仁人”怎么样。
此处简文由于残缺和字形複杂有很多不明之处。“此”简文写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邪伪之民”与“邪民”的“邪”写作“与”,二字从陈剑释读[8]。“貌”字原未释出,简文写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与简7“容貌”之“貌”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为同一个字,所以此处也应读为“貌”。整句话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仁援仁而进之,不仁人弗得进矣”,“援”字本作“爰”,此从陈剑读为援引之“援”,简文意思是,仁人援引、举荐的也是仁人,不仁之人就无法进仕了[9]。
第三部分是关于“二道”的讨论。
“……〔以〕其物,邪伪之民,亦以其物”,两个“物”字分别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剑释,简文残缺部分讲的应该是“仁人”的行为[10]。“审二道者以观于民,虽有囗弗远矣”,“有”下一字残,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这句话大概是说,要根据“二道”来对百姓进行考察,就不会有太大差错了吧。
关于“二道”,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整理者认为当指“仁与不仁”,并举《孟子·离娄上》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为据[11]。陈伟指出“二道”就是简文中出现的“圣人之道”与“仁人之道”[12]。李锐则认为“二道”是“仁人之道”与“不仁人之道” [13]。陈剑根据其新编释文,认为简文把“仁人之道”与“邪民之行”并举,故而推断“二道”指的应该是“仁人之道”与“邪民之行” [14]。
本文认为,从简文来看,“二道”是在上位者用以考察民众、从而确定治民方法的重要根据,当指一正一反两种“道”,陈伟之说当可否定。而“仁人之道”与“邪民之行”中间文意多有不明之处,且缺文甚多,陈剑之说亦非确证。结合传世文献来看,李锐之说当最有可能,只是简文敍述“不仁人之道”的部分已经残缺,“邪民之行”很有可能是属于“不仁人之道”的一个内容。
“仁人之道,衣服必中,容貌不求异于人,不囗……”,这裏说的是“仁人之道”。“不”下面的字(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与简17“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前的字(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相同。故简7此字下所缺文字也有可能是“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这句话讲的大概是,“仁人之道”要求衣服、容貌都合乎礼制。
“……也,好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隹聚,仰天而歎曰: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不奉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不味酒肉,不食五穀,择处危岸,岂不难乎”,这段话有很多难字的释读还不确定,语意不明。“味”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剑释,指进食[15]。“择”字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何有祖释[16]。“岸”简文写作“杆”,从陈伟读为“岸”[17]。
“抑邪民之行也,好假美以为囗,此与仁人二者也”,这裏说的是“邪民之行”。“假”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石从刀,又见清华简《保训》,当释为“假”[18]。“二”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剑释,“此与仁人二”的意思是说,“邪民”的行为与仁人不一样[19]。
“夫邪伪之民,其术多方。如悉言之,则恐久吾子”,这是孔子进一步向季桓子讲述“邪民之行”,但由于邪民之术很多,所以孔子说,如果详细地说,恐怕需要说很久。“悉”简文写作“迷”,从陈剑释读,“悉言之”即详细言之。“久”简文写作“旧”。[20]“久某人”的用法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21]
“斯不佞,吾子悉言之犹恐弗知,况其如微言之乎”,季桓子坚持要求孔子详细地讲述“邪民”之术。“佞”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剑释读,此字右上的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与楚简“年”字所从的“千”比较像,简文此字可以看作从“年”之省,读为“佞”,“不佞”本指没有口才,简文这裏是季桓子的谦称,意思是没有才能、没有才智[22]。
“邪伪之民,衣服好囗,〔容貌〕囗皆求异于人,囗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兴道学,淫言不当其所,皆同其囗,此邪民也”。“好”下四字残缺,图版分别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其中第三字与简7“容貌”的“貌”字(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形体非常接近,简7在讲“仁人之道”的时候提到“衣服必中,容貌不求异于人”。而简文这裏所讲的“邪民”是与“仁人”相对而言的,因而可以推断,残缺的四字中第二、三两个字当是“容貌”。“淫”当属下读,《逸周书·酆保》有“淫言流说以服之”,“淫”有僭越、放纵等含义,“淫言”大概就是指放肆地说一些不适当的话。
“色不朴,出言不忌,见于君子,大为毋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此邪民”,“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李锐疑读为“慑”[23]。陈剑指出《论语·季氏》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人“狎大人”与君子“畏大人”相对,即“不畏大人”。读为“慑”可与“畏”相印证[24]。
第四部分简文残缺甚多,前后顺序不能确定,说话人也不一定都是孔子。现在的划分,是根据简文大意进行的。从现存简文看来,这部分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话题,就是君子如何教民。
第一句话讲的大概是,在教化民众之前先要对民众原本所受的教化进行一番考察。这段话讲到察民之教,可参看《礼记·经解》的前半段,兹摘录于下: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行年,民久闻教,不察不囗,其行囗囗囗囗……”,这句话是说,民众长期接受教化就会怎么样。“不”后一字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行”后四字残,简文分别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民氓不可侮,众之所直,莫之能废也。众之〔所〕……”,“氓”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从陈伟释读[25]。“废”,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陈剑指出此字当为“灋”,与郭店简《六德》“灋”字写法相似,这裏读为“废”。此简大意是说,不可欺侮民众,众人所树立、所支持的,没有人能废除[26]。
“……者,君子德己而立师保,慎其礼乐,道其……”这裏讲的是君子教导民众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依靠“师保”,时习礼乐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指出,《左传·襄公十三年》有一则材料:“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楚王感歎自己没有遵守师保的教训而导致失德亡军,这从反面说明了古人立师保是为了使自己有德[27]。
“……〔君〕子有道,生民之蟡……”,“君”字简文残,图版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此从李锐补[28]。
简15文字多有未明之处。“句”下一字简文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拜”前一字作
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
“……是察,求之于中,此以不惑,而民道之”,末字下有墨钩符号,这是对话的结尾。这句话强调察民一定要“求之于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惑,才能让民众听顺教导。
(编者按:[1]“[ ]”中是两段缀合的竹简,“+”表示二者的连接。
[2]可参考李锐:《〈孔子见季桓子〉新编(稿)》,简帛网2007年7月11日;《〈孔子见季桓子〉重编》,简帛网2007年8月22日。福田哲之:《〈孔子见季桓子〉1号简的释读与缀合》,简帛网2007年8月6日。梁静:《〈孔子见季桓子〉校读》,简帛网2008年3月4日。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3]根据文意补出的缺文外加〔〕表示。
[4]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5]福田哲之:《〈孔子见季桓子〉1号简的释读与缀合》,简帛网2007年8月6日。
[6]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攻研杂誌(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3日。
[7]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9]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10]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1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96页。
[12]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3]李锐:《〈孔子见季桓子〉新编(稿)》,简帛网2007年7月11日。
[14]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15]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16]何有祖:《〈上博六〉劄记(三)》,简帛网,2007年7月13日。
[17]陈伟:《读〈上博六〉条记之二》,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18]参徐在国:《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简帛网2009年7月15日。
[19]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20]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
[2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攻研杂誌(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3日。
[22]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23]李锐:《〈孔子见季桓子〉重编》,简帛网2007年8月22日。
[24]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25]陈伟:《读〈上博六〉条记之二》,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26]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
[27]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攻研杂誌(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3日。
[28]李锐:《〈孔子见季桓子〉新编(稿)》,简帛网2007年7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52.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