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枣庄人民广播电台)
卜辞中有四方名和四方风名,《山海经》的《大荒经》中也有四方神名、四方名和四方风名,一些学者已经做了对比研究,都是用《山海经》来证卜辞,没人用卜辞来校订《山海经》中的文字。实际上,《大荒经》中该项记载的文字错讹谬误甚多,下面就根据卜辞并参以己意作一下校订,而对于卜辞研究和考释的内容儘量从略。
(一)
先引一条关于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卜辞释文(见《合集》14294):
东方曰析,凤(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南方曰因,凤(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西方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凤(风)曰彜
[北方曰]夗,凤(风)曰伇。
另外还有一条见《合集》14295:
辛亥卜,内贞:帝(禘)于北方曰夗,凤(风)曰伇,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年?
辛亥卜,内贞:帝(禘)于南方曰因,凤(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年?一月。
贞:帝(禘)于东方曰析,凤(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年?
贞:帝(禘)于西方曰彜,凤(风)曰丯,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年?
此条与上条不同的是西方的方名和风名互倒,胡厚宣先生认爲应以第二片卜辞“西方曰彜,凤(风)曰丯”爲准,第一条弄颠倒了,应该是误刻误抄[1],看法是正确的。
《山海经》中的《大荒经》部份裏也记载了四方名与四方风名,是最早最明确的古籍记载。这裏把其中相关的记载抄在下面:
1.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2.有人名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北方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同上
3.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4.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下面和卜辞对照来说明一下:
第一条是说东方之事,根据郝懿行《笺疏》和袁珂先生《校注》的校订,“名曰”上缺“有人”或“有神”二字,《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一、《太平御览》卷九引作“有人名曰折丹”[2],这是对的,根据下面三条的文例,应该作“有人名曰折丹”。
“折”字卜辞作“析”,胡厚宣先生认爲“盖析、折义同,且形近也”[3],所以通用,古书中有“析”、“折”互用的例子,如《公羊传·桓公十一年经》:“盟于折”,《释文》:“折,本今作析”。笔者的看法是“折”是“析”的形讹,因爲在抄书时“扌”和“木”这两个偏旁是最容易混淆的。《尚书·尧典》中的四方民就是从《山海经》中的这四方名演化来的,它裏面也说东方是“厥民析”,所以《山海经》的原文应该是做“析”,后来抄书者误抄成了“折”。
“来风曰俊”的“俊”,吴任臣《广注》认爲就是《夏小正》裏“正月,时有俊风”的“俊风”,但是质之卜辞则非。卜辞的写法是上劦下口,这个字读如协同之“协”,因爲卜辞中经常说“乎多狗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田”,也是用这个字,就是召集很多狗协同打猎。那麽我们就可以知道,《山海经》中的“俊”应该是个误字,它应该是“倢”字之形讹,在古音中“倢”、“协”都是盍部字,读音相似。因爲“倢”、“俊”古文形近而致误。
“处东极隅以出入风”,这句是有问题的。看看下面第二条的记载,说的是北方神,却说他“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这是很彆扭的事儿,而且这条文字竟然也在《大荒东经》更奇怪了,我们看看其他三条:东方的在《东经》,西方的在《西经》,南方的在《南经》,只有北方的跑到了《东经》,而且说是“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这显然有文字的错误。日月东升西没,东、西方神司掌之合情合理,而北方神司掌之则断然讲不通。
笔者的看法是,这两条文字的内容掺混了。这句“处东极隅以出入风”应该做“处北极隅以出入风”,是属于北方神的那条文字,这个“东”字是后人篡改的,因爲见它隶属于东方神之下,不会“处北极隅”,所以才改成了“东”,看看南方神是“处南极以出入风”,那麽北方神是“处北极隅以出入风”就很正确了;而“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应该是属于东方神的文字,因爲北方神不可能跑到“东极隅”去司掌日月。所以这条文字的正确全文应该是:“有人名曰析丹,东方曰析,来风曰倢。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第2条文字,问题更大了。首先它应该是在《大荒北经》而不应该在《大荒东经》,这显然是《北经》的文字误窜于此的,而且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讹误。
再说那个北方人名,写法是上“鸟”下“宛”,很奇怪的字形,这个字《说文》裏没有,而且在所有古籍中只见用于这裏。我们看看其他三方神名和方名,都是神名是两个字,方名是一个字,方名的那个字是神名的其中一个字,如“有人曰析丹,东方曰析”,“有人曰石夷,西方曰夷”,而这条的神人名和方名竟然都是一个字,而且是字形很奇怪的一个字,这个字在宋人编撰的《集韵》中的写法是上“鸟”下“夗”。其实我们知道了《山海经》的文例就该明白,这个怪字实际上就是“鸟”和“宛”或“夗”二字的误合,因爲古人行文是上下结构,把两个字抄近了,就误合成了一个字,神人名应该叫“鸟宛”或“鸟夗”,而方名应该是作“宛”和“夗”。根据卜辞作“北方曰夗”可以知道,应该作“夗”,《说文》:“夗,转卧也”,象人转身俯卧之形,和甲骨文的字形很相合。这两句的正确文字应该是“有人名曰鸟夗,北方曰夗”。后来因爲“夗”、“宛”形近而假借成了“宛”,《尧典》说北方“厥民隩”,而“宛”字在古音中也读纡勿切,通“郁”,夗、宛、郁、隩古音都是影母字,双声音近,故而互假。
“来之风曰犭炎”,“之”字袁珂先生认爲是衍文[4],正确。“犭炎”字也是有问题的,看看卜辞,北方风作“伇”,因此我们就该知道,这个字应该是“狄”字之讹误,因爲“伇”、“狄”古音都是在锡部,读音很相似,也就是说《山海经》中是以“狄”假“伇”,不知道爲什麽让后人传抄成了从犬从炎的怪字形。
“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这句上面说了,它不应该属于北方神的工作,北方神不可能跑到“东极隅”去,更没有理由司日月的运行和短长,这应该是东方神析丹的工作,是误窜过来的,这裏应该是“处北极隅以出入风。”
第3条“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夸风曰乎民”,根据袁珂先生的《校注》,应该作“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来风曰民”[5],是非常正确的,符合《山海经》的文例,而卜辞正作“南方曰因”,《尧典》中也说南方“厥民因”。
卜辞中那个风名,是“微”之本字,“微”、“民”古音双声相近,当然,“民”也可能是“瑉”、“缗”等字的简省,那样和“微”的读音就更相近了。
“处南极以出入风”,根据经文文例,“极”下当脱一“隅”字。
第4条“有人名曰石夷”,袁珂认爲下面脱漏了“西方曰夷”一句[6],很正确。卜辞作“西方曰彜”,在古籍中“彜”、“夷”通用,如《书·洪範》:“是彜是训”,《史记·宋微子世家》作“是夷是训”;《礼记·名堂位》:“夏后氏以鸡夷”,郑注:“夷读爲彜”,可见这两个字在古书中是通用的。《尧典》根据的是《海经》,所以它也说西方是“厥民夷”而不用“彜”。
“来风曰韦”,这个“韦”,应该是个误字,卜辞作“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在《说文》中有,是一个单独的部首,音胡感切,意思是“艸木垂华实也”,实际上是应该是从木丯声,因爲卜辞中的西方风名也写作“丯”,《说文》训爲“艸蔡也。读若介”,戴侗《六书故》认爲“丯”就是契刻之“契”的本字,于省吾先生赞成戴侗的说法,进一步解释“就其构型来说,中划直,三邪划作弯环之势,象以木刻齿形”,认爲“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是“栔”之初文,而栔、契古通用[7],笔者认爲“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丯”应该是一个字,前者是繁构,后者是简构,都是“栔”字,刻木也,前者是在“木”上刻画之意,三曲笔就是刻画之痕的象形;后者把“木”简化成了“丨”,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其古音应该在月部,后音转爲胡感切,双声之故。
卜辞又或写作“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风”(见《前》4.42.6),《说文》认爲“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字是从韦声,而从甲骨文来看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从韦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声,读与“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丯”同。《山海经》中的这个“韦”应该就是“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字的残误,当然也可能如胡厚宣先生所言是“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字的形误[8]。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西北”应当是“西极”之误,东方神处“东极隅”,西方神自然应处“西极隅”。
这样我们梳理了一下《山海经》这四段文字,其正确的文字应该是这样的:
1.有人名曰析丹,东方曰析,来风曰倢,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2.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来风曰民,处南极隅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3.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处西极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4.有人名曰鸟夗,北方曰夗,来风曰狄,处北极隅以出入风。——《大荒北经》
(二)
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记载,实际上古人一种祭祀行爲,这裏面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方”不是方向的“方”,也不是方国的“方”,而应是一种祭祀活动的场所。《诗经·小雅·甫田》:“以社以方”,毛传:“方,迎四方气于郊也。”疏:“言迎四方神于郊者,下《曲礼》云:‘天子祭四方,岁遍’,注云:‘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是也。’”《甫田》把“方”和“社”同举,我们知道“社”本来是祭祀土地之神的场所,祭祀地神的活动也称爲“社祭”,如《周礼·鼓人》:“以灵鼓鼓社祭”。那麽“方”也应该是一种祭祀场所,它应该是祭祀四个方向的神灵的场所,那麽这种祭祀四方神的活动也当称爲“方祭”,这种称爲“方”的祭祀就是在四方郊野的某场所祭祀四方神、迎四方风气的活动,“四方气”就是四方风。《诗疏》也说“方”是祭祀四方神的,只是它认爲这四方神是和五行相配的句芒等“五官”,显然不是古制。
上面引的第二条卜辞是武丁时期的,是在四方祭活动中用“禘”这种祭祀方式,另外《金璋》472条卜辞则说“卯于东方析”,则是用的“卯”这种祭祀方式。所以,所谓的四方名,实际上就是一种古人的祭祀活动:东的方祭活动称爲“析”,所迎候的风气称爲“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西的方祭活动称爲“彜”,所迎候的风气称爲“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南的方祭活动称爲“因”,所迎候的风气称爲“微”;北的方祭活动称爲“夗”,所迎候的风气称爲“伇”。
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全明白《山海经》的记载爲什麽是那样了:《海经》认爲四方各有一位神灵主掌,各有司职,都可以“出入风”,东、西二方的神还主掌日月的运行,司其短长。四方的方祭实际上就是在祭祀这四位神灵,因此这四方的方祭名都用这四位神灵的名字来命名,比如东方的神叫析丹,所以说“东方曰析”;西方的神叫石夷,所以说“西方曰夷”……等等。祭祀这四位元神灵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适时送来四方风,《毛传》认爲“秋祭社与四方,爲五穀成熟报其功也”,是否是这个目的还有待研究。四神刮来的风各有不同的名字,根据方向的不同,就是东风曰倢(劦)、西风曰
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南风曰民(微)、北风曰狄(伇)。
《海经》的记载可以说把这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给解释透了,只是《海经》的文字因爲在流传中産生了许多错谬,用卜辞一证,即拨云见日矣。
注释:
[1][3][8]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 载《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P266、P267、P268
[2][4][5][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P349、P358、P371、P391
[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 P354-359
2010年9月7日
(编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65.html
以上是关于四方-由卜辞对《山海经》四方神名及风名记载的校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