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保训》中的“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也说《保训》中的“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也说《保训》中的“遣”
(安徽大学中文系)
清华简《保训》简2有一字作:
也说《保训》中的“遣”(王若曰:“发,朕疾
也说《保训》中的“遣”甚…”)
释文作“
也说《保训》中的“遣””,[1]该字引起了热烈讨论。对于该字字形的分析,孟蓬生先生和苏建州先生有明确的意见。孟先生联繫上博简《周易》第14简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认爲字形从“琮”之象形,读为 “渐”;苏先生认爲从“止”“帝”声,读为“渍”。[2]
笔者仔细观察形体,觉得他们形体有一定的差异,下面试作分析,祈请方家指正!
A
也说《保训》中的“遣”上博(三)《周易》14
也说《保训》中的“遣”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8
也说《保训》中的“遣”新蔡零:189
也说《保训》中的“遣”新蔡零:484
也说《保训》中的“遣”新蔡零:300
B
也说《保训》中的“遣”清华《保训》简2
我们不难发现两类形体中部并不相同:
A 类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B类
也说《保训》中的“遣”
正如苏先生所说,“看得出来,这些字形(引者案,指A类)的共同特徵是中间二横笔上未见竖笔,陈剑先生在《甲骨金文考释论集》278页也特别标出此现象,唯有如此才能与金文‘琮’字连上关係。”[3]因此,A、B两类可能并非一字。苏先生引用晋系玺印文字资料证明该字从“帝”,有一定的字形依据;然而,该字上部与简帛文字资料中的“帝”字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认爲,该字可能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止”,字形可拆分为:
也说《保训》中的“遣”
由于“
也说《保训》中的“遣””与“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形相互粘连,“
也说《保训》中的“遣””与“止”又共用竖笔,增加了我们对形体分析的难度。我们认爲该字应隶定为“
也说《保训》中的“遣””,即 “遣”字异体。楚文字中的“遣”及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之字有以下几种形体:
C 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上博(一)《性情论》27
也说《保训》中的“遣”郭店《语丛四》21
D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包山96
也说《保训》中的“遣”包山139反
也说《保训》中的“遣”包山98
E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磬下7等)
也说《保训》中的“遣”包山151
也说《保训》中的“遣”上博(三)《周易》33
F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包山96
儘管这些形体变化十分丰富,“
也说《保训》中的“遣””是最基本的、最稳定的构件。古文字资料中,双手逐渐粘合到一起的演变现象多见:
G 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禹鼎)→
也说《保训》中的“遣”(多友鼎)→
也说《保训》中的“遣”(遣弔盨)
H 兴
也说《保训》中的“遣”(鬲弔盨)→
也说《保训》中的“遣”(兴鼎)
I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因此,通过上述形体分析, “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各个演变环节十分清晰: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含“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
特别是包山151简和竹书《周易》“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与《保训》基本一致。
关于竹简《周易》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曾引起了很多讨论。侯乃峰先生曾综述各家观点,讨论了该字,认爲“综合以上各位先生之説,我们认为此字字形分析当从孟、王二先生之説。上面(2)(3)两形所从的‘欠’、‘
也说《保训》中的“遣”’都应看作义符,而非声符。……既知‘欠’、‘
也说《保训》中的“遣”’作为义符,‘
也说《保训》中的“遣”’所从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作为声符,则可以进一步分析‘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将之看作是‘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与‘
也说《保训》中的“遣”’共用笔画而形成。甲骨文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的字,作‘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或‘
也说《保训》中的“遣”’等形,皆为上‘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下‘
也说《保训》中的“遣”’结构,‘
也说《保训》中的“遣”’当来源于此。王国维释作‘辥(即辪,屮为止之讹)’,以为:
也说《保训》中的“遣”者,衆也,金文或加从止,盖谓人有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以止之;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止、
也说《保训》中的“遣”会意,其中‘
也说《保训》中的“遣”’亦以为声,与‘辥’音同在月部。”[4]这种形体分析的起点就是存在问题的,结论显然是不可靠的。裘锡圭先生、李家浩老师曾详细分析了曾侯乙编钟中的从“
也说《保训》中的“遣””之字,十分可信,可以参看。[5]关于“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徐在国师的形体分析至确,“(该字)应分析为从‘臼’,‘欠’“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声。这两个声符上古音均为溪纽元部字。‘筮’‘噬’为禅纽月部字。”[6]
《保训》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与《性情论》中“遣”字,构形完全吻合。诸家的读法之中,我们认爲孟先生读“渐”最爲合理。“遣”字古音属溪纽元部,“渐”属精纽谈部。上博(一)《性情论》27的“遣”与郭店《性自命出》62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相应,“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从言欠声,欠声及从欠声之字古音多属谈部或元部,例:“欠”字溪纽谈部;“芡”字群纽谈部;“
也说《保训》中的“遣””字邪纽元部。上引包山第96简中的“
也说《保训》中的“遣””,“
也说《保训》中的“遣””“欠”双声声。古音谈元两部关係密切。孟先生引用文献资料,
《尚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
《南史·齐宗室列传》“帝疾渐甚”。
《保训》:“王若曰:‘发,朕疾
也说《保训》中的“遣”甚,恐不女及训。’”
与简文对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该字从止,
也说《保训》中的“遣”声,即“遣”字,在简文中读为“渐”。
古籍用字十分複杂,在一个大致的语义範围内,相同语法位置上可以出现多个语词(一般同义或近义)。假如建立在错误形体分析之上,再祈之于音韵,这样的结果就是越走越远,得出很多偏离事实的结论。于老强调“还应当看到,留存至今的某些古文字的音与义或一时不可确知,然其字形则为确切不移的客观存在。因而字形是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的唯一基础。”(《甲骨文字释林·序》)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中谈到“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啎,终期文义之大安。” 辨析相似形体的细微差异,坚持以形爲主的古文字考释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附记:小文蒙徐在国师指导、修改,谨志谢忱!
(编者按:[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6年第6期,第73页。
[2]孟蓬生:《保训》“疾
也说《保训》中的“遣”甚”试解》,http://www.gwz.fudan.edu.cn,2009年7月10;苏建洲:《〈保训〉字词考释二则》,http://www.gwz.fudan.edu.cn,2009年7月15。文章发表后,讨论热烈,很多网友跟帖,可参看。
[3]苏先生文章见注2引。
[4]侯乃峰:《楚竹书《〈周易〉 “陞宗噬肤”滙考》,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5年10月3日。
[5]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上),第553~554页②,文物出版社,1989年。
[6]徐在国师:《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 2004年月4日24;又,黄德宽、何琳仪、徐在国:《新出楚简文字考》,第198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20.html
以上是关于也说《保训》中的“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