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北京大學中文系)
“豈弟”是一個聯綿詞,傳世文獻中有“凱弟”、“愷弟”、“愷悌”等不同寫法,[1] 出土文獻中也有“敳弟”、[2] “𧰙俤”、[3] “幾俤”、[4] “幾屖”、[5] “剴屖”[6] 等不同寫法。尹灣漢簡《神烏賦》127、128號簡引《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毋信讒言”,其中相當於“豈弟”的字原作“幾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7] 裘錫圭先生釋“幾”下一字為“自”,但不十分肯定。[8] 按《神烏賦》“自”字習見,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同“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形體相近,把“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為“自”在字形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上古音“自”屬從母脂部,“弟”屬定母脂部。二字韻部雖然相同,但是聲母卻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有一條證據似乎能說明這兩個字確可通用。《易·萃·上六》“齎咨涕洟”之“洟”,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9]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釋為“洎”。[10] “夷”聲之字與“弟”聲之字古通,如《說文》鳥部“鴺”字異體作“鵜”。因此,“自”聲之字可與“弟”聲之字通用。《神烏賦》“豈弟”之“弟”用“自”表示,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明了。
但是帛書《周易》的“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為“洎”,其實是有問題的。馬王堆帛書竹簡“洎”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1] “自”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2] “脂”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3] “指”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4]這些字所從“旨”旁與“自”旁的區別在於,“旨”旁的“人”字筆畫在“凵”字形筆畫上方,并且前者的撇筆同後者的第一豎筆連作一筆。“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的右旁顯然更接近“旨”字。上古音“旨”屬章母(照母三等)脂部,“洟”屬喻母四等脂部。二字韻部相同,聲母關係密切,[15] 音近可通。所以把“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為從“水”從“旨”之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那么,《神烏賦》的“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字有沒有可能也釋為“旨”呢?回答是肯定的。西漢早期的“旨”字,“人”字形筆畫同“凵”字形筆畫不一定要寫在一起,但是前者總要寫在後者的上面。如銀雀山漢簡“旨”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6] “嘗”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7] 東漢以後碑刻文字的“旨”、“嘗”、“指”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8] 應該是這種寫法的承繼。《神烏賦》的“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字,同這種寫法的“旨”字十分接近,應該也釋為“旨”。銀雀山漢簡“嘗”又有一種寫法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19] 武威漢簡“指”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20] 碩人鏡“脂”字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21] 所從“旨”旁與“自”字混同。因此,“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與《神烏賦》中真正的“自”字寫法相同,并不妨礙我們把它改釋為“旨”。
(編者按:[1]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姜亮夫全集(十七)》第329—330頁,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圖版一一四,文物出版社1986年。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25—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𧰙”字之釋,看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5日,又載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程燕:《“豈”、“𧰙”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26輯第461—463頁,中華書局2006年。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112—1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屖”字之釋,看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又載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3日。
[6]《集成》1.272—1.285。釋文看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3期,第30—37頁;又載《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第35—5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7]連雲港市博物館等:《尹灣漢墓簡牘》第73頁,中華書局1997年。
[8]裘錫圭:《〈神烏傅(賦)〉初探》,《文物》1997年1期,第52—58頁;又載《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第1—7頁,科學出版社1999年;又載《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第408—42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9]傅舉有、陳松長編:《馬王堆漢墓文物》第112頁,湖南出版社1992年。
[1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3期,第1—8頁。
[11]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441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
[12]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137頁。
[13]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162頁。
[14]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485頁。
[15]周祖謨:《審母古讀考》,《問學集》第120—138頁,中華書局1966年。
[16]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176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
[17]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176頁。
[18]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315、857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19]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第27頁259號簡,文物出版社1985年。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176頁摹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不很準確。
[20]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圖版捌《有司》17號簡,文物出版社1964年。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857頁摹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不很準確。
[21]徐鑒梅:《東漢詩經銘文鏡》,《江漢考古》1985年4期,第77頁。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273頁摹作“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
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不很準確。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74.html

以上是关于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