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對“訊”字的一點補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彰化師大國文學系)
郭永秉先生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等字改釋為“訊”,[1]對筆者很有啟發。文中提到:“楚文字中目前只發現了“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字(《說文》“訊”字的古文)”,則恐不然。《上博二‧容成氏》22“禹乃建鼓於廷,以爲民之有謁告者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焉。”筆者曾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隸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2]陳劍先生進一步根據《管子‧桓公問》:“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等詞句,認為:“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字顯然就是訓為“告”的“訊”字的異體。擊鼓以告,故字從“鼓”的初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為意符;“千”為聲符,與“訊”讀音極為相近。[3]陳劍先生並推論今天所見的“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可能就是源自於“千”。[4]對於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等字,郭永秉先生分析為“從言從係會意(表示訊問係累之人之義),很可能就是專門為“訊問”之“訊”所造的會意字。”並說““係”旁中的 “人”(日母真部),似有可能兼起聲旁的作用。”另外,“曾侯乙墓竹簡的“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二字,裘、李兩位先生對字形結構的分析仍可從。它們應分析為从“韋”(或从“走”)“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訊)”省聲。”這些意見都是可取的。結合兩位先生的意見來看,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是訊字,可以分析為從“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訊)”省聲。要說明的是,“訊”的“係”旁進一步省為“人”形。這種現象可能如同甲骨文“敖”既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又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羌”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又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5]以此觀之,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僅作“人”形,即將繩索形省掉似不無可能。[6]或可以解釋為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本是訊問的專字,但是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在簡文中用的是諫告的意思,如《詩經‧陳風‧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所以將繩索形省掉了。退一步說,除非我們不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的構形並觀,否則恐怕還是得承認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省作“人”形的現象。
假如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真能省作“人”形,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字形變為“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再加一筆變為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從“千”(即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的右旁,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有趣的是如此一來字形正與楚文字“信”同形(參《楚文字編》頁142-144),兩字也正好同為“心紐真部”。西周金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叔鼎(《集成》2767)有“信”字作“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而對於師同鼎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字,郭永秉先生指出:“如果把這個字的“止”形省去,把“口”旁換成“言”旁,不就正是《平王問鄭壽》的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字嗎?”巧的是,如果依照“係”可省為“人”的現象,則師同鼎的“訊”字正與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叔鼎的“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信)”同字。也就是說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叔鼎的“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信)”可能是利用師同鼎省簡的“訊”字來表示的。此說若可成立,則“訊”的“係”旁省為“人”,在西周就曾出現過。對於《說文》認為“信”從人、言,會意的說法,裘錫圭先生指出:“在上古文字裏,這種跟後來的『歪』一類字相似的、完全依靠會合偏旁字義來表意的字,是非常少見的。《說文‧敘》舉出的這兩個字都有問題。現代學者大多數認為『信』本是從『言』『人』聲的形聲字。”[7]從“人”聲也與“訊”字相同,則訊、信是音近而同用一字。後來“訊”的“千”旁變換方向,[8]遂訛變為“訊”,從此與“信”的形體毫無瓜葛。“訊”的字形演變如下: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對“訊”字的一點補充
以上猜測成分較多,請方家指正。
(編者按:[1]郭永秉:《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簡帛網,2007.08.30。
[2]蘇建洲:〈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昔者君老〉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01.15。
[3]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12.19)頁10、頁20注44。
[4]據筆者於陳劍先生《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12.19)會場演講的記錄。
[5]劉釗:《釋甲骨文耤、羲、敖、(朱戈)諸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7)頁10-11。
[6]雖然甲骨文的例子屬於繁化,但是由於字形偏旁實與“係”相當吻合,應該也有參考的價值。
[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 九刷)頁99。
[8]此概念受前引陳劍先生現場會議演講說法的啟發。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24.html

以上是关于對“訊”字的一點補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