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首发)

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第1、2號簡有一段文字講齊桓公聽從鮑叔牙和隰朋的諫言後,在任人方面的善政,抄錄如下(釋文用通行字):
乃命百有司曰:有夏氏觀其容以使,及其亡也,[1]皆為其容。殷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其言。朋其所以亡,[2]為其容,為其言。周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言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者使。朋其所以衰亡,忘其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也。二三子勉之,寡人將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
除了關鍵的“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兩字意不明外,整段話的大意是清楚的。三代取人之法各有不同,[3]而最後皆因任人之失而亡。桓公自稱要吸取教訓,通過“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取人。
這段話中,比較怪的是出現兩次的“朋”字。按照我們熟悉的古漢語語法,這兩個“朋”字完全是多餘的,去掉之後,句子非常通順。“其所以亡,為其容,為其言”,是說殷滅亡的原因是“為其容,為其言”,句末似抄漏一“也”字。“其所以衰亡,忘其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也”,是說周衰亡的原因是“忘其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伺”。用“其所以X(者),Y也”這種句式來説明原因或方式是古漢語中極爲常見的。講有夏氏的“及其亡也,皆為其容”,用的不是上述句式,但也很通順。
我們檢索了古書中用來説明原因或方式的“其所以X(者),Y也”這種句式,發現絕大所數句子“其”字上沒有其他詞,但有個別句子加了指示代詞:
《管子·法法》:“牽瑕蔽壅之事君者,非敢杜其門而守其戶也,為令之有所不行也。此其所以然者,由賢人不至而忠臣不用也。”
《管子·君臣上》:“姦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國無常法也。”
《韓非子·有度》:“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為之也。”
《韓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姦之賞厚也。”
《商君書·君臣》:“故農戰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眾,則國亂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釋法制而任名譽也。”
以上五處都加了指示代詞“此”,而且都是“此其所以然者”這句話,恰好又都見於法家著作。“此”有很強的指示作用,指代的應該就是其前面的話。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其”上加了“夫”。“夫”是指示性較弱的指示代詞,往往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那”,也可以不翻譯。這句話中的“夫”就很難説出指代什麽,可以不譯。
簡文“朋其所以亡”和“朋其所以衰亡”中的“朋”不會是指代其前面的那句話,它是可以去掉的,或許相當於“夫”的作用。
但是,古書中並沒有這種用法的“朋”。與“朋”音近的虛詞有“不”, “朋其”大概就是“不其”的音變。《禮記·少儀》:“加夫橈與劍焉”,鄭玄注:“夫或為煩,皆發聲。”“煩”記錄的是因爲“夫”受“橈”的聲母的同化作用而產生的音變後的詞,“不其”之變爲“朋其”與之相類。“不其”的説法是於古有徵的。
古漢語中有所謂發聲之“不”。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十“不、丕、否”條徵引了古書中許多虛詞不為義的“不”,這種“不”多數加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但也有加在其他虛詞前的,如:《逸周書·大匡》:“二三子不尚助不穀。”孔晁注:“不尚,尚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正義引服虔注:“不尚,尚也。”《國語·晉語四》:“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禮焉。”《左傳》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逸周書·芮良夫》:“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弗堪戴上,不其亂而。”分別加在“尚”、“亦”和“其”前。
“不其餒而”和“不其亂而”兩句,楊樹達《詞詮》不同意王引之的看法,認爲是反問句,“不”是否定詞。但句末語氣詞“而”恐怕不能表示反問,如《論語·子罕》引《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而”是表示較強的肯定語氣的。所以,這兩句中的“不”仍應依王引之看作發聲。
與“不”音近,古人也曾視爲發聲的是“夫”,如《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鄭眾注:“夫,發聲。”前引《禮記·少儀》鄭玄注同。我們知道,“夫”有指代作用,不見得就是純粹無義的發聲。那麽被視為發聲的“不”究竟有什麽作用呢?
俞敏的《漢藏虛字比較研究》[4]一文拿作爲發聲的“無”(《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之“無”)比較藏文的前加字ma,拿“不”和“夫”比較藏文的前加字ba。俞氏贊同Wolfenden的説法,即認爲藏文中的前加字ma和ba是“代表重說主詞”,是有指示性的,然則俞敏認爲所謂發聲的“無”和“不”也是有指示性的。[5]
我們認爲,有一部分所謂發聲的“不”有可能具有指示性,像“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中的“不”,可能有指代主語“若敖氏之鬼”的作用,換成“夫”也能成立。[6]
總結上文,簡文的“朋”是“不”的音變,可能有指示作用,“朋其所以亡”,猶言“夫其所以亡”。

《姑成家父》第9號簡有如下一段文字:
公恩(慍),亡(無)告,告強門大夫。強門大夫曰:“女(汝)出内庫之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囚)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而余(予)之兵。”[7]
這段文字中難解的是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字。整理者李朝遠先生說:“或釋為‘云’,恐不確,待考。”季旭昇先生疑此字是“回”的古字。[8]《說文》“回”字的古文作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說文》“雲(云)”字的第二個古文作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比較字形,可知簡文此字釋為“回”和“云”都是可能的。楚文字已有“云”字,如郭店簡《緇衣》35號簡作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但這不能作爲否定此字釋“云”的證據。正如《說文》“雲(云)”字古文有兩體,楚簡中也可能出現兩種寫法的“云”。
陳劍先生在“囚”下逗開,並謂:“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
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字表示的當是一個動詞,在結合字形考釋時,其意義似當往‘赦免寬宥’、‘説服’或‘組織’、‘編排’一類的方向去考慮。”[9]我們在簡文此字釋為“回”或“云”的基礎上,按陳劍先生的提示去考慮,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詞。我們認爲,此字可讀為虛詞“云”。“云”和“回”古音相近(聲母相同,韻部陰陽對轉),所以即使此字應釋為“回”也不妨礙其讀為“云”。
“汝出内庫之囚云而予之兵”,這句話是可以成立的。
無義的虛詞“云”可以用在句首、句中和句尾。[10]用在句中的,如:《國語·晉語二》:“帥大國以待小國,其誰云救之?”“誰云救之”即“誰救之”。《楚辭·惜往日》:“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孰云而知之”即“孰而知之”。或以爲“孰云猶言誰謂”,把“世孰云而知之”翻譯成:“世上的人誰會提到他們並且知道他們呢”,[11]是錯誤的。《漢書》卷五十一《鄒陽傳》:“夫濟北之地,東接彊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難也。”顏師古注:“此言權謀勁力既不能扞守,又無奇怪神靈可以禦難……。”此“云”字也是無義的虛詞。《孟子·萬章下》:“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則入,坐云則坐,食云則食。”趙岐注:“亥唐,晉賢人也。……亥唐言入,平公乃入,言坐乃坐,言食乃食也。”此“云”字的性質相同。後兩例虛詞“云”都置於謂詞性結構之後,又緊接一連詞,簡文“云”的用法與之完全一致。
(按者按:收稿日期2006年5月9日)
[1]亡,原簡文从芒从死,亦可讀為“喪”。下“亡”字同。
[2]朋,原簡文从土从辵从朋,今用“朋”字代替。下“朋”字同。
[3]《大戴禮記·少閒》:“昔者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4]收入《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
[5]俞敏說“王之藎臣,無念爾祖”之“無”就是指代主語“藎臣”。
[6]比較《國語·楚語下》:“請聽其辭,夫其有故。”
[7]以上釋讀依據陳劍:《〈上博(五)〉零札二則》,簡帛網(www.bsm.org.cn),2006年2月21日。
[8]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簡帛網(www.bsm.org.cn),2006年2月18日。
[9]同注7。
[10]參看王引之《經傳釋詞》和楊樹達《詞詮》。
[11]金開誠等:《屈原集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596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86.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上博简五释词两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