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最好十本书 外国解说唐朝史书的人物

目录导航:

  1. 唐史最好十本书
  2. 唐代杜佑编著的是什么通史
  3. 史书推荐排行榜
  4. 唐朝的历史书
  5. 唐朝历史书
  6. 讲唐朝的史书
  7.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
  8. 唐太宗是圣王吗
  9. 《贞观政要》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
唐史最好十本书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堪称五千年中华极盛之世,了解唐朝必读的十本书:《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元和郡县志》、《全唐文》、《唐大诏令集》。

唐代杜佑编著的是什么通史

《通典》,是唐代杜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典志体史书。历时35年著成,一共200卷。

是第一部记载古代财经典章制度和财经思想的通史,《通典》成书于唐宪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记述了上至远古黄帝时期下迄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其中对唐代制度的叙述尤为详细。

中国现存最早的典志体史书是唐代史学家杜佑(735-812)编撰的《通典》。

此书在大元元年(766)开始编撰,于贞元十七年(801)完成,历时35年。

全书200卷,分9门(即食货典、选举典、官职典、札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每门下系子目,有1500余事条。采引典籍不下200余种。

史书推荐排行榜

1、史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资治通鉴

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3、汉书

《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

4、后汉书

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5、三国志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

7、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战国策

《战国策》。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11、国语

《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2、隋书

《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唐朝的历史书

1、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过武则天的和其它一些唐朝人物。现代的《唐朝那些事儿》。

2、新唐书、旧唐书

3、资治通鉴

4、还有一些唐朝人写的书。像魏征的《群书治要》。

《唐书》泛指记录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有《新唐书》、《旧唐书》两种。五代时期,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编纂了一部《唐书》,至宋代,欧阳修、宋祁等又编纂唐代史书,亦称“唐书”。为对两者加以区分,史家便将欧阳修等人所著之唐书称为《新唐书》,而将刘昫等人的著作称为《旧唐书》。

唐朝历史书

关于唐朝的历史书包括《旧唐书》、《新唐书》,还有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岑仲勉的《隋唐史》,《剑桥隋唐五代史》等。但这些书都是非常正式的历史书,文字比较枯燥,对于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读起来颇为费劲。

王觉仁在通读众多唐朝历史书的基础上,又专门用了两年多的功夫,才写出了这本《大唐兴亡三百年》。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方便读者对唐朝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如果是政治的,【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通典】,【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如果社会经济文化,杜祐【通典】里的门类比较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籍。【太平广记】虽说是小说类,但是可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太平御览】也可以寻找一些没有的内容,前人失载的片段。【元和郡县志】是李吉甫所写,比较详细地记载郡,县,里等路程,是有名的历史地理著作。【全唐文】收录的表。章,启,墓志铭,诏令都是很丰富的。【唐大诏令集】是有名的诏书集,按年月,帝王,后妃,公主,郡县主,大臣来排列,资料丰富,是研究唐史不可少的文献,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 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 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本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

讲唐朝的史书

正史类:《新唐书》《旧唐书》

编年类:《大唐创业起居注》(该书所记史事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有出入。)《资治通鉴》

杂史类:《贞观政要》

传记类:《唐才子传》

地理类:《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

1、《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2、《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

3、《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本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

最值得阅读的10部古书

《三字经》,顾名思义,三个字就是一句话,虽然概括性很强,但却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如此短小、浅显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是孩子启蒙时最好的书。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背诵《三字经》,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其智力。

《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本书会提醒和启发现代人有时候会忽略的`一些接人待物的细节。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水浒传里血腥东西太多了,对小孩子影响不好。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里阴谋太多,人老了历经沧桑不愿意再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多看看会有启发的。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开阔眼界,这是对世界的另一种思考。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庄子》,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唯一的出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在喧闹的世界里,庄子创造了一片净土。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班固: 《汉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欧阳修:《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详实。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5、黄宗羲:《宋元学案》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史记

史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记载着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的经典史书巨著,也是一部有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特点的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纲记载着16朝1362年历史的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是由司马光编撰的史料充实、叙事详明、脉络清晰、体制严谨的史料文献,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汉书

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并于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载着西汉汉高祖元年至新莽王朝帝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4.后汉书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记载着东汉历史的史书,记述的是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195年的史实,是利用这严谨有序的笔法描写着东汉兴亡历史、社会民情百态的史书。

5.三国志

三国志这部完整的记叙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历史全貌的三国有名史书,是现代人公认的可以与史记、汉书并称的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史学界还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一部诞生在唐宋以后的唯一一部私修正史,也是一部仿照春秋笔法编著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史书,欧阳修为这部史书的作者,并因简洁的文笔和生动的叙事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较为少见。

7.尚书

尚书这部儒家的经典研习书籍,是研究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皇室历史的古代重要史书,其中记录者的帝王言行和思想倾向,对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这部著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8.春秋

春秋是中国的首部编年体史书,是讲述着周朝时期鲁国国史的中国古代经典儒家典籍,而这部著作中利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孟、荀、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

9.左传

左转是一部由左丘明著写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原名为左氏春秋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的研习史书,这部著作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10.战国策

战国策又被称为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明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多以战国时代为主,成书年代大约确定在秦朝统一之后,全书共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等十二国的策论,目前现存497篇,起于的在宋代早就有不少的缺失。

大家都在看

以下这几部比较经典,推荐给大家

1、史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资治通鉴

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3、汉书

《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

4、后汉书

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5、三国志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

7、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战国策

《战国策》。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11、国语

《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2、隋书

《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唐太宗是圣王吗

1.是。
2.唐太宗李世民在统治时期,实现了政治制度、军事战役的重大发展,使唐朝经济、文化进入了黄金阶段。
他也积极地推行佛教,禁止献祭,颁布了一些对民生有益的政令,被后人尊称为杰出的明君,也是中华民族的先贤之一。
3.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对唐朝著名的进士科举制、诗词发展、佛教传播及相关建筑、壁画等各个方面的贡献,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遗产,同时也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受益者之一。

说起李世民,就不能不说一说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公元年至年)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所开创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遂成为后世仰慕欣羡、推崇备至的治世典范。

《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赞曰:“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大唐遗宝赤金走龙

明宪宗在其御制《贞观政要》序中更是赞道:

“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

而对于自己所创就的这一辉煌盛世,唐太宗也是颇为自豪: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其自云所创的诸种历史功绩确属历史事实,故而在古今史评中唐太宗及其开创的贞观之治臝得了无数美誉。

关于贞观之治的讨论,早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及取得贞观之治这样的美好盛世,在随后的整个唐代历史中,人们无不对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赞扬。

《旧唐书玄宗本纪》:“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与民休息,比屋可封。”

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

但是自宋代以后,人们在认识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时,不再如唐人那样一味地颂扬和怀慕,而是逐渐客观起来,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幵始评论起唐太宗的个人道德品质问题,对贞观之治的得失之处也开始有所评价。

北宋史家范祖禹在《唐鉴》中评价道:“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材略优于汉高,而规模不及也。恭检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悼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夫贤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历八百余年而后有汉,汉历八百佘年而后有太宗,其所成就如此,岂不难得哉!人主之所行,其善恶是非在后世,当其时不可得而辨也。”

范祖禹在此就认为唐太宗的个人品性与历代帝王相比也是在伯仲之间,对其行为也认为有是非善恶之可辨。欧阳修、宋祁、司马光等人,也从得与失两方面对唐太宗及贞观之治进行了总结。

对唐太宗及贞观之治的肯定,在于认为唐太宗是一位理想中的圣王,而贞观之治则是儒家理想的治世。宋神宗就曾说过“唐太宗,亦英主也”,南宋洪迈也认为唐太宗是“唐之明主,所言所行,足以垂训于后”。

宋人所编史书《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则赞道:“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宋代曾巩评价道:“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他还认为在唐虞之治五百年后有成汤之治,再五百年有文武之治,又千余年有贞观之治。

不少封建统治者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把唐太宗看作是儒家理想的圣君,贞观之治则是儒家理想的治世。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对唐太宗及贞观之治有所议论之处,则在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有愧于正心修身、齐家明伦之道,及他好大喜功,致使贞观之治后期的政治较前期相比有渐不克终之势。

唐太宗在夺取最高权力的政治斗争——玄武门之变中,杀兄試弟、逼父退位,让其在私德上饱受批评,从而对贞观之治蒙上了一层违背伦理的阴影。所以,历史上在积极评价唐太宗作为一代英明之君所取得的贞观盛世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往往对其有违修齐之道的这一事件毫不隐晦地加以批评。

明宪宗在其御制的《贞观政要》序中就说道:“于戏!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朱熹批评道:“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

有的学者在评价时虽然也看到了私德上的不足,但仍以其历史功绩为主。

戈直认为:“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检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唐代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当然,在历史中也有从正面积极肯定这一事情的看法。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道:“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务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堯任博之年,建成忌功之円,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摇?”

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到了626年,唐朝统一的事业已经完成,李建成、李元吉活动愈益加紧,甚至用毒酒谋害唐太宗,唐高祖也将作最后的表示,苦于还没有找到加罪的借口。这时候唐朝的前途十分危险。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来说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来说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

有的学者认为,这其实都是唐高祖造成的,其祸源之始不在李世民。当祸端已成,李世民只能应之而已。

有的学者把玄武门之变看作是“进步倾向代替腐朽倾向”的“行动”是改革势力战胜保守势力的斗争,有的还说是主要由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谋臣猛将”组成的李世民集团同“主要由宗亲贵戚和隋旧官僚组成的李建成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

还有一种折衷的说法,认为玄武门之变就其性质来说虽然是争权夺利的,但是唐太宗的最后胜利,客观上却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对其评价,既不能笼统地加以完全否定,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全面肯定。

是。

大唐太宗削平群雄一统天下,于煌煌寰宇开疆拓土,远国绝域也纳入大唐版图。唐皇圣德远播四海,号为宇内伟人,受其圣德感召的四夷百姓也迁居中土。大唐政令远播西域、朝鲜和越南,而大唐国威威震天下,亚洲诸国乃至欧非两洲,莫不知唐。

唐太宗号为「金轮圣王」,以文德教化天下,与贞观臣民共缔天朝盛世。贞观之治,海纳百川,对东西方各种宗教和修炼保持开放、包容和扶持的态度。蕃僧入唐翻译佛经,而唐僧玄奘则西游天竺,见证释迦佛陀神迹之时,也将大唐声威传至天竺。(《大唐西域记》)

《贞观政要》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