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


(首发)

第23簡有一段文字,是一章的開頭部分[1]:
子曰:“列[2]乎其下,不折[3]其枝;食其實[者,不毀其器]《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23】
按相似的說法見於文獻記載:
《韓詩外傳》卷二:“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陰其樹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書其言?’”
《新序》卷五:“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
《淮南子·說林訓》:“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實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
郭店簡《語叢四》第16、17簡[4]:“利木陰者,不折其枝;利其渚(瀦)[5]者,不賽(塞)其溪。”
“列乎其下,不折其枝”即《韓詩外傳》、《新序》中的“陰(蔭)其樹者,不折其枝”,也就是郭店簡《語叢四》中的“利木陰者,不折其枝”,《淮南子·說林訓》作“食其實者不折其枝”恐怕是錯簡。從郭店簡的“利”字看,這句話講的大概是這樣一個道理:你要是想長久地從某一事物上獲得利益,就不要毀壞這個事物的根源。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是殺雞取卵的蠢才[6] 。
“食其實”下面的缺文,據《韓詩外傳》、《新序》、《淮南子·說林訓》可補為“者,不毀其器”五字,不知下面還有沒有其他文字。“食其實”的“實”讀為“食”。“實”、“食”的聲母都屬船母,“實”的韻母屬質部,“食”的韻母屬職部,二字聲母相同、韻部相近,可以通假;文獻中也有通用的例子,如《詩•大雅•生民》“以就口食”,劉賡《稽瑞》引“食”作“實”,《淮南子·說林訓》作“食其食者”,下文又作“食其實者”,可能就是這一簡的古本錯簡到下文了。“ 食其食者,不毀其器”的意思同“列乎其下,不折其枝”相近。
郭店簡《語叢四》“利其渚(瀦)者,不賽(塞)其溪”一句,與《淮南子·說林訓》“塞其源者竭”比較接近,意思同上論兩句也相近。
從田饒說“臣聞”來看,這些句子應該都是古代的成語,他的首創者是不是孔子就無從得知了。

第5簡文字如下[7]: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
《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者,可逆而告(造)也。”子曰:“小子,來,取余言:登年不恆至,耈老不復壯,賢者忣【5】
這一簡包括兩章的內容,“子曰”前面的部分是一章的末尾部分。“逆”字苏建洲先生釋[8],當訓為“揆度”,《玉篇·辵部》“逆,度也”;告讀為造,訓為至,《書·盤庚》“咸造,勿褻在王庭”舊題孔安國傳:“造,至也”。《孟子·離婁下》:“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可逆而造”的意思近於“可坐而致”。這句話大概是講:某一事物或道理,雖然沒有親聞親見,但是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也可以料理的到是什麼樣子。
“子曰”後面的部分是另一章的開始,大意是勸人要及時從事。“登年不恒至,耉老不復壯”是“高夀不是一般可以達到的,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壯年”的意思[9],“耈老不復壯”一句,同馬王堆漢墓竹簡《十問》的文字相似,其第10、11簡作[10]:
君必食陰以為常,助以柏實盛良,飲走獸泉英,可以卻老復壯,曼澤有光。
《十問》講的雖是房中陰陽養生之術,人老了不回到壯年的道理卻是一樣的。

2006年5月28日
(编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圖版121頁、考釋280-281頁。
[2]原釋為“刺”,讀為列。但從其讀法看,“刺”應該是“剌”字的誤排。苏建州先生也釋為“剌”,看苏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8日。
[3]苏建洲釋為斷,從下引文獻來看不可信,看注[2]所引文。
[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圖版106頁、考釋217-218頁。
[5]此字的讀法,看黃人二:《戰國郭店竹簡〈語叢四〉注釋(下)》,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2002年3月17日。
[6]黃人二考释郭店簡《語叢四》“利木陰者,不折其枝”說:“按,《戰國策·秦策三》範雎云‘《詩》曰:木實煩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逸周書‧周祝》云‘葉之美也解柯,柯之美也離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儼矢將至,不可以無盾’,皆指披枝解柯之後,而傷心拔本,與簡文意義類似;《說苑‧談叢》云‘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則反其義而說也。”(《戰國郭店竹簡〈語叢四〉注釋(下)》【釋文】貳[一]注[十四])按:此說恐于文義未洽。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1103頁、考釋270-271頁。
[8]苏建洲:《初讀〈上博五〉淺說》,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8日。
[9]田煒:《上博五〈弟子問〉“登年”小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22日。
[1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四)》,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圖版89頁、考釋145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74.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弟子问》小考两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