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帛学人——胡平生先生

文物-简帛学人——胡平生先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简帛学人——胡平生先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简帛学人——胡平生先生


(首发)
胡平生,男,籍貫浙江,1945年11月生於上海。1952年隨父母進新疆,1962年從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67年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畢業,後在四川勞動、工作十年。1981年北大中文系古文字學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後一直在中國文物研究所(前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工作,研究員;1998至2004年,任出土文獻與文物考古中心主任,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是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古文字研究會、秦漢史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出土簡牘帛書、古文獻與文化史研究,主持過阜陽漢簡、長沙走馬樓吳簡等出土文獻整理工作。先後在日本關西大學、東京大學、巴黎高等實驗學院、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英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語所、文哲所等院所進行學術訪問或任客座教授、研究員。
一、學歷與經歷
1962-1968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
1968–1970 四川眉山、洪雅農場勞動
1970–1978 四川萬源縣文物管理所、廣播局工作
1970-1981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文學碩士
1981-至今 中國文物研究所(原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91年4-7月,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1年底-1994年7月,旅居法國,在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東方語言學院、巴黎高等實驗學院等作學術交流訪問;
1997年10–12月,香港中文大學學術訪問;
1997年7月,日本大分縣書道學會學術交流;
1998年12月,出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
2000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
2001年,倫敦大學大英圖書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法國訪問學者。
2004年7月,倫敦大學大英圖書館
2005年5月,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彰化師大簡牘學會;6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2006年 3月,退休,繼續主持“中國出土文獻資訊總庫”專案。
二、出版物(含合著、集體項目及印刷中)
(一)整理研究報告與專著
1、《中國簡牘集成》二編(合著),含新疆、陝西、安徽、江蘇、湖南、江西、四川、廣西、河北、北京等地出土簡牘釋文與注釋,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
2、《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龍崗秦簡》(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
4、《敦煌懸泉四時月令》(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
5、《敦煌懸泉漢簡釋粹》(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集體項目),文物出版社,2001年。
7、《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臺灣蘭台出版社,2000年3月。
8、《阜陽漢簡詩經研究》(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校注》(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孝經譯注》,中華書局,1996年。
11、《中華活葉文選--孝經選注》,中華書局,1998年。
12、《孝經評述》(集體項目),《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13、《中國古代文化史》(集體項目),本人撰寫《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4、《史記譯注》(集體項目),本人擔任《伯夷列傳》、《樂毅列傳》、《伍子胥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汲鄭列傳》、《季布欒布列傳》等篇譯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15、《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集體項目),本人擔任《阜陽漢簡》、《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汲塚竹書》、《青川秦牘》等條目撰寫,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
16、《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卷》(集體項目),本人擔任《馬王堆漢墓帛書》、《宋元以來俗字譜》等條目撰寫,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王國維全集》(集體項目),本人擔任《釋“幣”》、《魏石經殘石考》、《簡牘檢署考》等篇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編印中。(合著)
18、《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集體項目),本人擔任《阜陽漢簡》、《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汲塚竹書》、《青川秦牘》等條目撰寫,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
19、《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貳]》(集體項目),文物出版社,2005年,編印中。
20、《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漢簡》(合著) ,大英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辦“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漢簡”學術研討會文稿,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印中。
21、《史記譯注》,集體項目。本人擔任《伯夷列傳》、《樂毅列傳》、《伍子胥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汲鄭列傳》、《季布欒布列傳》等篇譯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二)簡牘研究論文
1、《裘錫圭先生與簡牘學》,臺北第二屆簡帛學術討論會,2002年;《簡帛研究匯刊》第二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2003年;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號研究》(合著),《出土文獻研究》六輯,2004年。
3、《未央宮前殿遺址出土王莽簡牘校釋》,《出土文獻研究》六輯,2004年。
4、《馬王堆帛書〈喪製圖〉所記喪服制度考論》,《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船山學社,2004年。
5、《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6、《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研究》,2000年7月9日,在日本出土資料學會講演;日本出土資料研究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五號,2001年。
7、《〈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統計錯誤例解析》,1999年臺北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簡帛研究匯刊》第一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2003年;《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
8、《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孝與忠》,《楚地出土資料與中國古代文化》,日本郭店楚簡研究會編,汲古書院,2002年。
9、《讀里耶秦簡劄記》一、二、三,《中國文物報》,2003年7月-8月。
10、《20世紀出土的第一支漢文木簡》,《文物天地》,2000年5期。
11、《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七輯,2000年。
12、《讀長沙走馬樓簡牘劄記》一、二、三,《光明日報》 2000年3月31日、4月2日、4月16日。
13、《簡牘制度新考》,《文物》,2000年3期。
14、《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三文書考證》,《文物》,1999年5期。
15、《簡牘的作偽與識別》,《收藏家》,1999年2期。
16、《簡牘刻齒可釋讀》,《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3日。
17、《阜陽雙古堆漢簡〈周易〉概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年。
18、《阜陽雙古堆漢簡數術書簡論》,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98年。
19、《雲夢龍崗秦簡〈禁苑律〉中的“耎”(壖)字及相關制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漢考古》,1999年6期。
20、《香港中文大學藏王杖簡辨偽》,《中國文物報》,1998年3月。
21、《長沙走馬樓簡牘保護芻議》,《光明日報》,1997年6月7日。
22、《木簡券書破別形式述略》,甘肅考古研究所《簡牘學研究》第2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漢簡〈蒼頡篇〉新資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第二輯,1996年。
24、《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墓主考》,《文物》,1996年8期。
25、《雲夢龍崗秦簡考釋校證》,甘肅考古研究所《簡牘學研究》第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26、《敦煌馬圈灣簡中關於西域史料的辨證》,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25輯,1992年。又,《敦煌馬圈灣簡中關於西域史料的辨證》,紀念張政烺先生八十誕辰論文集《盡心集》,1996年。
27、《馬圈灣簡與廁簡》,紀念張政烺先生八十誕辰論文集《盡心集》,1996年。
28、《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概述》(合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3期。又,臺北《中國上古秦漢史學會通訊》1997年3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會報》第六號(門田明譯),1997年6月。
29、《清水塘讀走馬樓簡雜記》,《文物天地》,1999年6期。
30、《說包山楚簡的“訁業”》,《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
31、《居延漢簡中的“功”與“勞”》,《文物》,1995年4期。
32、《木簡出入取予券書制度考》,《文史》36 輯,1992年。
33、《1980年樓蘭出土文書考釋》(合著),《文史》36輯,1992年。
34、《王杖詔書令冊“衣僵”解》,《文史》37輯,1993年。
35、《雲夢龍崗秦簡<禁苑律>中的“耎”(壖)字及相關制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漢考古》,1991 年 6 期。
36、《魏末晉初樓蘭文書編年系聯》上、下,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1、2期。
37、《阜陽漢簡〈年表〉整理劄記》,日文:《史泉》,70號,1989年,日本關西大學。英文:《Early china》NO.14,1989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中文:《文物研究》,第7 輯,1991年,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
38、《樓蘭出土文書釋叢》,《文物》,1991年8期。
39、《匈奴日逐王歸漢新資料》,《文物》,1992年4期。
40、《樓蘭木簡殘紙文書雜考》,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社會科學》,1990年3期。
41、《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4期。
42、《阜陽漢簡〈萬物〉略說》,《文物》,1988年4期。
43、《阜陽漢簡簡介》(合著),《文物》1983年2期。
44、《都督府所下文書籖牌》,《中國文物報》,1990年5月31日。
45、《玉門、武威新獲簡牘文字校釋》,陝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與文物》,1986年6期。
46、《阜陽漢簡詩經異文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3輯。
47、《阜陽漢簡詩經簡冊形制及書寫格式之蠡測》,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出土文獻研究續集》,1987年。
48、《寫在木觚上的遺詔》,《文物天地》,1989年6期。
49、《解讀青川秦墓木牘的一把鑰匙》,《文史》,26輯,1986年。
50、《青川秦墓木牘〈為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文史》,19輯。
51、《阜陽漢簡〈蒼頡篇〉》(合著),《文物》,1983年2期。
52、《阜陽漢簡〈蒼頡篇〉的初步研究》(合著),《文物》,1983年2期。
53、《阜陽漢簡〈詩經〉》(合著),《文物》,1983年2期。
54、《阜陽漢簡〈詩經〉簡論》(合著),《文物》,1983年2期。
55、《釋“佰師”》,《文史》36輯,1992年。
56、《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整理》,中國語言文化大學“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討會上的發言,《文藝研究》2002年2期。
57、《讀裏耶秦簡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0月23日。
58、《關於〈20世紀出土的第一支漢文簡牘〉的答辯》,《中國文物報》2003年
59、《新發現的長沙走馬樓簡牘的重大意義》(合著),《光明日報》1997年1月14日。收入《新華文摘》1997年3期。
60、《細說長沙走馬樓簡牘》上、下,《人民日報》海外版,1997年3月20日、3月22日。
61、《簡牘學的理論與實踐-----試論簡牘整理研究國家標準的制定》,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古文字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5年。
62、《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漢簡釋文》 (合著),大英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辦“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漢簡”學術研討會文稿,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印中。
63、《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出土〈倉頡篇〉殘簡研究》,大英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辦“大英圖書館藏斯坦因未刊敦煌漢簡”學術研討會講演稿,辭書出版社,編印中。
64、《〈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竹簡〉[壹]釋文校證》,臺北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2005年。
65、《〈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竹簡〉[壹]釋文校證》,《出土文獻研究》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印中。
66、《〈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地名、人名釋文校證》,《簡帛研究2005》,編印中。
67、《說“步兵還民”》,印刷中。
68、《青川郝家坪秦墓木牘背面文字校釋》,秦漢史研究會2005年會發表論文,呼和浩特。
69、《讀裏耶秦簡劄記》,甘肅考古研究所《簡牘學研究》第4輯,甘肅人民出版社,印刷中。
70、《秦漢簡牘的發現與研究》,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編《二十世紀考古學》,科學出版社,印刷中。
(三)古文字、古文獻、文物研究及其它
1、《日本〈古文孝經孔傳〉的真偽問題--經學史上一件積案的清理》,《文史》,23輯,1985年。
2、《“敦煌遺書〈百行章〉校釋”補正》,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敦煌吐魯番研究論文集》,第5輯,1990 年。
3、《說“鳩杖”》,北京《文物天地》,1988年2期。
4、《吐魯番出土義熙寫本毛詩鄭箋《小雅》殘卷的復原與考證》,《河北師院學報》,1995年第3期。又,《1995年詩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
5、《對殷商部分“記名銘文”銅器時代的考察》,陝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文字論集》第1輯,1983 年。
6、《安陽小屯YM238的時代問題》,陝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與文物》,1982年2期。
7、《金代虞寅墓誌的古文蓋文》,《文物》1983年7期。
8、《北宋大觀三年摩崖石刻〈紫雲坪植茗靈園記記〉考釋》,《文物》,1991年4期。
9、《馬踏飛鳥是良馬法式》,《文物》,1989年6期。
10、《說 “紴絛”》,《文物天地》,1990年4期。
11、《投壺、朴和執金吾》,《文物天地》,1988年4期。
※另撰有《阜陽漢簡〈倉頡篇〉為秦本說》、《尚蒂依古堡裏的中國銅尊》、《集美博物館 ---亞洲藝術的殿堂》、《諾曼第的二戰博物館》、《書道一家人》、《孝道的形成和封建孝道的興衰》等有關中外文物、博物及人物故事的散文雜文20餘篇。
(四)譯作
1、《新出土資料的發現與疑古主義的走向》,日本穀中信一原著,與陳青合譯,《出土文獻研究》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秦漢的贖刑》,日本角谷常子原著,與陳青合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譯叢》第三輯,編印中。
3、《秦漢二十等爵制與刑罰的減免》,日本富穀至原作,與陳青合譯,《簡帛研究譯叢》第三輯,印刷中。
4、《刻齒簡牘初探》,日本籾山明原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譯叢》第二輯,1998年。
5、《漢簡劄記節譯》,日本大庭脩原著,《文物天地》,1989年1期。
6、《漢簡劄記》,日本大庭脩原著,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2期。
7、《“小屯非殷墟”說》,日本宮崎市定原著,原名《中國上古之都市國家及其墓地--商的王都在何處》),北京大學古籍研究所《古籍整理與研究》,第3期,1989年。
8、《“小屯非殷墟”說補遺》,日本宮崎市定原著,北京大學古籍研究所《古籍整理與研究》第7期,1991年。
9、《郭沫若流亡日本的有關材料》,四川樂山《郭沫若研究會會刊》第4輯,1984年。
10、《日本學者研究新疆-中亞歷史論著評介》(編譯),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10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61.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简帛学人——胡平生先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