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
(首发)
《上博五·三德》簡16:奪民時以土攻[1],是謂稽[2],不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絕)憂卹(恤)[3],必喪其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匹)[4];奪民時以水事[5],是謂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順)[6],喪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怠)係樂[7],四方來囂[8]。奪民以兵事,是……
注释:
[1]奪:《说文》:“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这里指使丧失,耽误。《荀子·富国》:“罕兴力役,无夺农时。”
以:介词,因为。
土攻:整理者注:“‘土攻’读‘土功’,指修整农田、修筑城邑等事。”
民时:犹农时。《管子·臣乘马》:“彼王者,不夺农时,故五谷兴丰。”
[2]稽:《说文》:“留止也。”这里指拖延。《管子·君臣上》:“令出而不稽。”
[3]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以刀断丝,整理者释为“绝”,无误。《吕氏春秋·上农》正作“绝”。
忧:担忧,发愁。《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恤:担忧,忧虑。《左传·闵公元年》:“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忧恤为同义连用。
“不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絕)憂卹(恤)”的主语是“民”。
[4]丧:丧失,失掉。《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佖:整理者注:“‘佖’讀爲‘匹’,配偶。”传世本作“粃”。今按:“佖”通作“粃”。佖,《说文·人部》:“威仪也。从人,必声。”粃,《玉篇·米部》:“粃,俗秕字。”秕,《说文·禾部》:“不成粟也。从禾,比声。”“粊”为“粃”的异体,《说文·米部》:“粊,恶米也。”段注:“《庄子》:‘尘垢秕糠。’‘粃’即‘粊’字。” 佖,上古属质部并母;秕,上古属脂部帮母。声部皆近,古音可通。
[5]水事:整理者注:“疑指水利工程。”从文义看,应该是对的。
[6]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整理者注:“末字的右半是川旁的另一种写法,参看李零《古文字杂识(五则)》(收入《国学研究》第三卷,二六七至二七四页)。”并将此字读为“顺”。今按: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应是“渊”字。石鼓文有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与此字形近。李零先生说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为“川”旁的一种写法,还可商榷,其所举皆为人名、地名用字,与文义关系不大,仅从字形上无法判定其为“川”旁;加之此处释“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 读“顺”,文义不通。迫使我们另寻出路。《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将“川”与“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1]分列,是有道理的。甲骨文中的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佚一九七)、金文中的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沈子它簋)、石鼓文中的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上博简中的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三德)从字形上看,是有着某种相似性的,上博简中的似乎是从甲骨文中的演变而来。渊:《说文·水部》:“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渊或省水。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古文从囗水。”文献中常用作“深”义。《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孔颖达疏:“水深谓之渊。”《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孔颖达疏:“深水谓之渊,故渊为深也。”是谓渊,意思是说:这就叫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传世本用“籥”,通“瀹”。瀹,《说文》:“渍也。从水,龠声。” “瀹”有浸渍义,与“渊”表“深”义相同,属同义换读,所以从古音上找不出相通之处。
[7]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整理者读“怠”,传世本作“以”,应以读“以”为是。[2]
係:《说文》:“絜束也。”继,《说文》:“续也。”“係”和“继”上古同音,同属锡部见纽入声字。“係”通作“继”。
[8]四方:传世本作“四邻”,两者是有区别的。嚣:传世本此处作“虐”。嚣,《说文》:“声也。气出头上。”在此处应指怨怒之声。[3]也就是怨声载道的意思。简文说“四方来嚣”,是从国内百姓的反映来说的;传世本说“四邻来虐”是从周边国家的反映来说这种危害性的。
译文如下:
因为土木工程之事耽误农业生产时间,这就叫延误时机,百姓就会忧思不断,(没有时间耕作)必定连秕谷也收不到;因为水利之事耽误农业生产时间,这就叫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丧失收成的悲痛就会继兴修水利的欢乐之后到来,四方的百姓怨声载道。
(编者按:[1]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应释为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水旁、川旁、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旁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注:省去造字的麻烦,下面只作描述):“水”字中间一笔贯通,水,《说文》:“准也”;“川”字两边两笔贯通,川,《说文》:“贯穿通流水也。”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说文》:“回水也。”《广韵·先韵》引《管子》:“水出而不流曰渊。”所以“渊”字的字形中总会有一个阻断性的标志,或是囗(音围),或是一横。从水、从川、从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意思上是差不多的,它们是相近的形符。李零先生在《杂识》一文所举的五个例子中(字形可参看其原文):第一个是《金文编》1099号的“朝”,查《金文编》,“朝”字从水、从川的字形都很多,从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的就这一个,《说文》中“朝”字小篆是从水的。第二个是《金文编》1802号的“衍”字,所从确为“川”旁,因中间没有一小横。甲骨文中的“衍”字既有从“川”的也有从“水”的,《说文》中“衍”字小篆是从“水”的。第三个字是《金文编》1886号(注:李文误写作1866),是从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的,中间有表示阻断的一横,在阻断的水流中捕鱼,我们知道这是捕鱼的一种方法,第五字(《包山楚简》简170)与第三字所从均有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旁,两字写作“渔”应该也没什么问题。第四字所从也是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中间有表示阻断的一横,李先生认为是“川”旁,所以释其为“巡”,我认为是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释其为
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
[2]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4日。
[3]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67.html
以上是关于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