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陕西日报 (2002-01-24)
秦俑博物馆打破旧有工作模式,努力探索实践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路,使新出土文物及时得到卓有成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又有力地促进了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的顺利进行。
享誉海内外的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馆内展示的三个兵马俑坑(二号坑尚在发掘中)及该馆经常举办的临时展览,每年迎来180多万中外游客,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其中3千万上交省政府,用于全省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其余部分全部投入自身的文物保护、研究、修复等博物馆建设。
该馆不仅肩负着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职责,同时还负载着发掘、保护、研究秦代文物、文化的职责。因此,在秦俑博物馆的工作中,既要为观众提供一流的参观游览服务,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为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在考古发掘中进行文物保护,以文物保护促进考古发掘就成为秦俑博物馆在实践中探索的新问题。
树立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协同进行的新理念,并在实践中组织协调好二者关系是秦俑馆行之有效的新工作模式。目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是分阶段进行,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上也是各负其责,明确分工。这种现状的形成固然有着种种客观原因,但无可置疑的是出土文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保护,就有可能使文物长久保护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害。
秦俑博物馆领导在充分认识这种工作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在秦俑二号坑发掘中,本着“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从参与发掘的人员构成直至具体发掘、保护方案制订和实施上,把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组合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当考古发掘进行的同时,文物保护人员就进入发掘现场,根据文物出土的现状,实施可行的保护工作。在二号坑,从清理俑坑中陶俑身上附着的土层开始,文物的保护就已经开始,因为若清理不慎,就会使陶俑身上的彩绘剥离掉落。
土层清理后,文物保护人员采用经过实验行之有效的科学保护方法及时进行彩绘的加固保护,使秦俑二号坑出土的8尊陶俑身上的彩绘遗迹完整地保留下来,使人们首次看到了秦俑原本拥有的绚丽色彩。200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会充分肯定秦俑彩绘保护技术“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这首先是对彩绘保护技术的肯定,同时也应看作是在考古发掘现场成功进行文物保护的典范。
加强合作,拓展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协同进行的范围,从馆内秦俑坑走向馆外的秦陵陵园。二号坑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成功经验坚定了秦俑博物馆领导的新工作模式,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开阔了馆领导的思路, 1998年10月,他们把这一成功的做法引入到与省考古所优势互补联合组建的秦陵考古队,使考古队原本只是由单一的考古人员组成改变为由两个单位从事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组成,这一全新的人员组合,有利于全面观察了解文物出土后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促进考古发掘顺利进行。
1998 年10月,秦陵考古队发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首次出土的秦代石铠甲,但由于石铠甲甲片遭受焚烧,甲片破损情况非常复杂,主要病变表现在表层土附着、表层有坚硬的钙质结构、裂隙、微生物侵蚀、绿锈等。
针对以上病变,文物保护人员在发掘现场先对甲片预加固,采用长期使用效果良好的化学溶液对甲片进行加固,然后对散乱无序的甲片统一编号,按编号进行初步粘接修复等,才能从坑中提取出来运回室内,发掘现场必要的保护修复对室内的进一步保护修复打下了基础,没有多长时间,完全修复后的第一领石铠甲在秦俑博物馆展出亮相,让观众看到最新的出土文物。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协同进行这一新工作思路,也体现在秦陵秦俑的研究工作中。由省考古所和秦俑馆共同编写完成的《秦始皇帝陵考古报告》(1999)首次以年度报告形式把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保护等多方面成果展示给广大读者,这本考古报告被评为“20世纪最佳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8422.html
以上是关于考古-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