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

文化-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

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简评译著《狮龙共舞》
去年7月,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一书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出版。该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汉学家、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译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刘本森,校对者则是著名近代史翻译专家郭大松教授。
18981930年,英国租占山东威海卫,庄士敦于1904年至1918年、1927年至1930年两度任职威海卫,达16年之久。期间,他走村串户,考察民情。运用流利的汉语与村民交流,作好记录,为写作搜集了详实的资料。庄士敦在威海期间,写作完成了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传世著作,记录了英国人到来之后威海卫的社会生活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读后,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文化的比较,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庄士敦号"志道",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作者自述:"为了尝试描述威海卫的人民及其习俗和礼仪、信仰和迷信、民间传说、个性特征、村落家庭,我很努力地致力于对我选择的这个被中国认真的学者忽略已久的领域进行调查。"这彰显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目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当地的英国官员满足于自己发行那么点没人看的蓝皮书报告,费尽心思地努力使自己和其他人相信他所处理的问题非常重要,足以证明他的存在及其薪水的合理性。然而在这一小块贫瘠的租借地住上几年的话,就会有观察者相信,并且无疑会有许多其他人相信:生活对于威海卫人来说,和对高傲的西方人一样,重要而生动,充满欢乐和悲苦带来的情趣,这儿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值得去进行艰苦的研究。"
庄士敦冷静地看待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些青年人带着激情的热情,轻松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颠覆,不仅是倾覆衰退中的佛教和道教势力,也包括儒教伟大的政治社会结构,丝毫不考虑这样的倾覆可能会驱使他们毁掉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一切优秀、健全的事物但是废止儒教而不对中国社会机体和政治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倾覆"是指革命,庄士敦反对激进革命,主张渐进的变革。认为革命会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原因建立在后来已被发现的事实之上或许大出他们所料不仅中国的艺术、文字和宗教真正令人钦佩或值得保存,中国人的社会组织也同样如此。"这句话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欣赏与赞美。
庄士敦对中西文化的观察细致入微。比如他观察到中西方都认为扫帚具有某种法力,将其作为一种驱魔的工具。"早上每个孩子从一个普通的扫帚上折一根条,小心地把它放在水面上。这个小条在水中形成的影子被看作是对这个孩子一生命运的指示。" 这与西方尤其是欧洲女巫手中的扫帚如出一辙。"普通的中国人相信,从旧棺木上取下的那些实际上已经用来埋葬过尸体的烂木头和钉子,在摧毁鬼、魔和其他不吉的生灵的邪恶力量时有一种固有的不可思议的成效。" 在棺材上订钉子,是中西方一致的做法。仿佛钉子是驱逐霉运、带来好运的吉祥之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具体如何起作用,则说法各异。再有,不让猫狗接近死尸的传统,在中西之间普遍流行。人们认为狗猫会惊动尸体,使灵魂不得安息。这是一本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成功著作。
其二,写法以小见大,提供了极好的地方史研究范例。以往外国人研究中国多从宏观入手,大处着眼,此书则是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海外研究中国系列在提供新视角的同时,通常会陷于隔靴搔痒的窘境。就如庄士敦在此书的序中所言:"威海卫区域虽然不大,但在许多方面来说却是中国的一个真实缩影,对这里当地人的生活和品性进行细致考察,要比对中国做粗枝大叶式的整体审视,结果会更为明确、真实。"导言中亦云:"过去几年中,关于中国的书已经出了很多种,再出这种书似乎要有个说法但中国太大了,任何一个作家或者创作团队都无法进行充分的描述,并且我们对中国及其人们知道得越多,越会强烈地感觉到后来的研究者必须收束雄心勃勃的计划,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而不是以整个帝国为目标。"
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此书始终贯彻这一宗旨。在谈到威海卫植树造林意识缺乏时,作者联系到中国的现状,并认为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作者言:"在中国,一直忽视植树造林技术,浪费和毁坏木料而不进行有效的复植尝试这种荒唐事,是中国行政管理的最大缺陷之一,也是中国民众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六章谈到诉讼问题时,作者也是运用此手法:"威海卫接受和处理案件的所有要素与中国非常像,一个租借地外的中国人到威海卫法院做原告会发现和在当地一样,尤其是他曾在当地进行过诉讼的话。"第七章介绍乡村生活,作者提到"的确,许多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是整个中国共有的,在描述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在描绘中国"。在记录威海卫土地制度时,庄士敦认为这不是威海卫独有的状况:"在威海卫大概和在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房屋抵押比出售更为普遍。一位农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卖地;如果因为一些小事,他会选择抵押。"
其三,写作特点突出,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学著作。这表现在资料详实、文笔优美等方面。作者以地方史志为依据,参考德格鲁特的中国人的信仰体系等相关著作写作而成。所参地方志主要有四种:文登县志、荣成县志、宁波州志、威海卫志。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及:"为我们提供威海卫及其周边历史的中国文献资料有文登县志4卷,荣成县志4卷,宁波州志6卷以及威海卫志2卷。"书中绝大部分记述多引证自地方史志,如荣成县志中田士龙辟运河的故事;文登县志中龙的传说等等。
而作者和译者都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庄士敦善用修辞,深入浅出。比如在谈到为何中国拥有丰厚并且优秀的文化资源,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时,庄士敦这样叙述:"大海雀那种不幸的鸟儿或许因为对鱼的深爱而不再挥动翅膀,因此招致了无情的自然惩罚:大自然赋予了它们这种能力,它们却忽视了运用这种能力。"将中国比喻成大海雀,虽天生具有矫健有力的翅膀,但却由于对鱼的深爱而放弃飞翔,最终被大自然无情的淘汰。中国与大海雀的命运有相似之处,虽拥有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却有恃无恐,不思进取。如今被西方国家反超,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如此描述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其四,作者在文中进行了有深度的思考,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了预测。谈到中国在清末进行的改革时,作者如此说:"如果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她尝试着轻视和抛弃几千年来她所依靠的所有东西,如果他用西方的替代品取代了她的所有思想、生活哲学、道德标准、社会体系,她将真正变得富裕、进步、在和平和战争中变得强大,可能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可怕力量,但她将大量地丢掉她的优良和伟大的东西,她将舍弃对她的幸福乃至自尊非常重要的东西,她将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到那时中国的外表将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有大量的工业城市;海港里挤满了远洋轮船和龙旗飘扬的大型战舰;有数英里长的工厂、兵营、军械库和装运场;火车、汽车、汽艇不停地在各省之间穿梭;商店、银行和证券交易所里有无数的交易者,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希望在财富上超过周围的人"庄士敦描述的这种情况,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事实: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第一次与世界有了全面、平等的沟通交流,使当时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中国见识到了后起西方文明的强大与先进,曾一度兴起盲目崇拜之风。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小的瑕疵。比如书中多次出现假设历史的现象:"假设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禹的帝国不太可能扩张得像某些爱国的中国作者编造的那样快,或者包括了朝鲜或日本的任何部分"。"如果1281年强大的蒙古舰队在驶向日本时并没有被大风浪吹散,也没有被他们勇敢的对手打败的话,亚洲和世界的整个历史或许将会改变。"这些假设没有事实依据,只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不可取。再如史实上的错误。第二章谈到秦始皇在临终前一年曾派徐福东渡,寻长生不老药,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但英文原文为in 210,译为公元210年,这显然和史实不符。第八章谈到元宵节时,作者将元宵和月饼混淆。而端午节吃的粽子,作者认为是用大米或小米制作而成。其实不然,北方尤其是胶东的粽子大部分是黍子米包成。不过,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我们也不能苛求。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该书的翻译非常出色。该书中文版不仅做到了准确、流畅,更增加了很多的注解,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译者刘本森的博士论文以威海卫和中英关系为方向,掌握丰富的材料,并投入了大量精力,为该书增色不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文章来源:《团结报》2015年5月14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30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段芳:中国龙与英国狮的相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