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代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
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的都城,不是今天的北京,这样在明初就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京城,这是仿照宋代的多都制,宋代最多有四个都城,东南西北各一个。
即使这样,朱元璋也没有满足,不久又把自己的家乡凤阳定为中都,并准备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但是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朱元璋只能放弃,然后朱元璋还派自己的长子朱标到关中考察,想把西安作为明代的西京,也就是西边的京都。
想要弄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定都,就得了解一下朱元璋发迹的原因。
元代末年的乱世是从红巾军起义开始的,最早的红巾军起义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安徽界首领导的,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刘福通又在安徽亳州领导了第二次红巾军起义,然后起义进入了全盛时期,几乎占领了华夏的大半河山。
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有些类似,都是为他人做了铺垫,红巾军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元代的统治,但没能笑到最后,反而是后来的郭子仪(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开始崛起。
在一系列的农民大起义中,安徽成为一个重要反元起义中心,韩山童与刘福通失败之后,濠州(安徽凤阳)成为红巾军的一大重要据点,这里也是朱元璋的老家,但由于红巾军内部派别林立,朱元璋带了24位心腹部将离开濠州。
红巾军起义
之后,朱元璋攻下了滁州(安徽滁州)、和州(安徽马鞍山)与应天(江苏南京),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导下,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再后来,朱元璋相继灭亡了长江中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张士诚、福建的陈友定等割据势力,一统中原,朱元璋之所以把应天府(南京)作为都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南京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又是朱元璋在割据战争中的大本营。
朱元璋最初的三个根据地是安徽滁州、马鞍山与江苏南京,翻开地图就能看到,这三个城市都在长江边上,并且相距不远,形成一个稳定的铁三角,如果其中一个城市受到攻击,其他两个城市就能腾出兵力来支援。
起义军割据势力分布
这三个城市中,又以南京的地位最为重要,南京是六朝古都,做过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唐的都城,有着现成的皇宫建筑,并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交通非常方便,既有内河的长江航运,又能出长江口向东南亚通商的近海航运。
当时的长江还是南京的天险,想要攻打南京,水军必不可少,这是北方政权想要攻下南京最大的障碍,也是南京的优势。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势力并不是最强大的,起义也不是最早的,能够打下南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种运势,在后来一系列的一统天下战争中,南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交通上还是地理位置上,或者是从粮食生产上看,南京都是作为都城最好的地点,况且南京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元末割据势力分布图
二、南京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产粮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元末逐鹿天下的战争中,粮食是取得战争胜利非常重要的原因,朱元璋占据了南京之后,也就占据了江淮一带重要的产粮区,南京附近的马鞍山及芜湖都是当时重要的产粮区。
朱元璋最初称元帅时,就是把元帅府设置在安徽马鞍山到芜湖一带,看中的就是那里的粮食,控制了粮食,也就成功了一半,而南京离这里并不远,符合定都并控制整个江淮一带。
三、朱元璋及其部将大多都是安徽人及附近地区的人。
古代的人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即使成就了事业,也要衣锦还乡的,朱元璋将毫无战略地位的安徽凤阳提升为中都,其根本原因就是乡土怀结,也难免会遭到所有大臣的反对。
但是定都南京就不一样,南京本来就做过都城,再加上朱元璋手下的部将大多是安徽人以及附近地区的人,到南京也并不远,是可以接受的。
朱元璋从凤阳离开时带走了24个人,这24个人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周德兴。
这些人是朱元璋的功臣班底,再加上大将常遇春,都是清一色的安徽人,还是朱元璋的同乡人,都城在附近当然最好,而附近能作为都城的只有南京,所以大家的选择就是南京。
那为什么朱元璋还要派长子朱标考察关中,准备将西安定为西京呢?主要也有三个原因:
明代的南京城
1、南京虽然富庶,一直是割据政权的都城,没有做过大一统政权的都城。
南京虽然富庶,地理位置也好,但一直是割据政权的都城,比如东吴、东吴、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南唐等,这些割据政权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是被中原政权所灭亡,南京无一例外被攻破占领,有些不吉利。
朱元璋想要建立的政权一定是个大一统的政权,要考虑整个华夏的地理范围,南京的位置在整个华夏来看,过于偏向东南地区,在元代之前的朝代,大一统政权的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到关中一带。
所以朱元璋把河南开封设置为北京(北方的京都),就是为了控制北方,有了北京开封府与南京应天府,朱元璋还缺少一个西边的京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西安,所以朱元璋派长子朱标考察关中,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西京,而不是让西安取代南京的地位。
2、朱元璋想效仿宋代的多都制。
从南京的名字来看,就了解朱元璋想要效仿宋代设置几个京都,宋代有四都,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四个方向各设置一个,有利于控制疆域,同时分担首都所承担的风险。
况且今天的南京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是南方的京都了,朱元璋所建立的朝代也有继承宋代的政治口号,所以一并继承了宋代的四京制,现在有了南京与北京,那么就得设置东京与西京了,西京最好的地点当然是关中的西安城了。
明代需要一个西京
3、西安在汉唐时期是华夏的都城。
关中地区的西安在汉唐时期曾是都城,是当时华夏最繁华的城市,有着无比灿烂的文化基因与京城属性,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比南京这个割据政权的都城大得多,尽管朱元璋定都南京,仍然想增加明代的影响力,于是就想关中的西安设置为西京。
但是最终朱元璋没有把西安设置为西京,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朱标在考察完关中回去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朱元璋失去了朱标,导致明代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朱元璋当下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寻找继承人,于是设置西京的事无期限搁置了。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实行削藩,结果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打败了朱允炆做了皇帝,并将现在的北京设置为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当时的意思是北方的京城,皇帝及重要大臣都在北京,南京仍然做为明代南方的京城保留了下来。
对于明代来说,北京显然更符合做国都,因为明代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蒙古人,先是北元,后来就是瓦剌和鞑靼,朱元璋时代数次北伐,朱棣时代同样如此,都将北方的蒙古人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敌人,并且把重兵部署在北方,把都城设置在北京更容易对付北方蒙古人的威胁。
南京不符合作为大一统朝代的都城,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向东南了,不是华夏传统的政治中心,不利于控制整个华夏,南京虽然有长江天险,但这符合在战乱时期对付来自敌人的攻击,作为首都,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能掌控全国,要有发达的陆地交通线,南京的水运虽然发达,成本低,但从交通便利性来看,不如中原地区。
西安虽然是汉唐时期的都城,关中地区又有着发达的农业与交通业,但在唐代之后,经过多年的战乱,西安开始没落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开始东移,两宋时期,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西安的位置开始变得尴尬。
西安可以作为防备外族入侵的重要据点,比如西京存在,而不利于作为明代的都城,又过于偏向西北了,毕竟时代不同了,明代最好的都城还是北京,北京从元代开始就是华夏的政治中心,明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了元代时期北京作为都城的部分功能,中国的朝代更换一向是后一个朝代继承前朝的部分政治制度,这也是北京更符合当明代都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