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

明清两个朝代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的很多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强化了君主专权制度,取消了宰相。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政府通过设置军机处进一步提高了皇权的地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清藩王数量对比

序号 封号/谥号 姓名 封国 简介
01 靖江王 朱守谦 广西临桂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02 秦愍王 朱樉 陕西长安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03 晋恭王 朱棡 山西阳曲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04 燕王 朱棣 北平宛平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05 周定王 朱橚 河南祥符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06 楚昭王 朱桢 湖广江夏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07 齐恭王 朱榑 山东益都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08 潭王 朱梓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09 鲁荒王 朱檀 山东滋阳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10 蜀献王 朱椿 四川成都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11 湘献王 朱柏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12 代简王 朱桂 山西大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13 肃庄王 朱楧 陕西兰县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14 辽简王 朱植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15 庆靖王 朱栴 陕西宁夏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16 宁献王 朱权 江西南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17 岷庄王 朱楩 湖广武冈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18 谷王 朱橞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19 韩宪王 朱松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20 沈简王 朱模 山西长治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21 安惠王 朱楹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22 唐定王 朱桱 河南南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23 郢靖王 朱栋 湖广长寿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24 伊厉王 朱木彝 河南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25 吴王 朱允熥 浙江钱塘 明兴宗朱标三子
26 汉王 朱高煦 山东乐安 明成祖朱棣次子
27 赵简王 朱高燧 河南安阳 明成祖朱棣三子
28 郑靖王 朱瞻埈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29 越靖王 朱瞻墉 浙江西安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30 襄献王 朱瞻墡 湖广襄阳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31 荆宪王 朱瞻堈 湖广蕲春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32 淮靖王 朱瞻墺 江西鄱阳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33 滕怀王 朱瞻垲 云南昆明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34 梁庄王 朱瞻垍 湖广长寿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35 卫恭王 朱瞻埏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36 德庄王 朱见潾 山东历城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37 秀怀王 朱见澍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38 崇简王 朱见泽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39 吉简王 朱见浚 湖广长沙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40 徽庄王 朱见沛 河南阳翟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41 兴献王 朱祐杬 湖广钟祥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42 岐惠王 朱祐棆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43 益端王 朱祐槟 江西南城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44 衡恭王 朱祐楎 山东益都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45 雍靖王 朱祐枟 湖广衡阳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46 寿定王 朱祐榰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47 汝安王 朱祐梈 河南汲县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48 泾简王 朱祐橓 山东沂州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49 荣庄王 朱祐枢 湖广武陵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50 申懿王 朱祐楷 四川宜宾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51 景恭王 朱载圳 湖广安陆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52 潞简王 朱翊镠 河南汲县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53 福忠王 朱常洵 河南洛阳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54 瑞王 朱常浩 陕西南郑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55 惠王 朱常润 湖广江陵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56 桂端王 朱常瀛 湖广衡阳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整个明代藩王共有 50 位,其中有 21 位藩王因“无子”“继位”“谋反”“有罪”等原因在明亡前就被除国,到明末时期藩王为29位。

清朝亲王

清朝有多少亲王

截止光绪时期统计,宗室亲王41个,蒙古亲王13个。清朝的亲王数量共54位。

其中世袭罔替,永不降级袭爵的“铁帽子王”,共12个。

所谓的降级袭爵,其实有些被刻意夸大了,清朝宗室爵位一共12级,袭爵时降到最后一等就不再降了,然而整个满清才一共十二个皇帝,如果只从进关后开始算,那么才只有十个皇帝。也就是说,大多数袭爵的直到满清末期也没降多少等。

根据《爱新觉罗宗谱》及《清史稿.诸王传》,清朝爱新觉罗宗室亲王140人。皇太极规定,从其祖父塔克世以下的直系子孙为“宗室”

太祖努尔哈赤到咸丰共有皇子113人,同治、光绪、溥仪无子,这些人当中被始封为亲王的39人。亲王分两类,一类是逐代降袭的,比如到了第二代就是郡王了,第三代就是贝勒了,一直降到将军,绝大多数皇子封的亲王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这类亲王有九位,他们是清初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承泽裕亲王硕塞、怡贤亲王允祥,以及清末的庆禧亲王永璘、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这九大铁帽子亲王一直世袭到清末,共101人。

历代皇帝本人生的皇帝是—

太祖有5位,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饶余亲王阿巴泰、英亲王阿济格、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

皇太极有3位,他们是肃武亲王豪格、承泽裕亲王硕塞、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

顺治有4位,他们是裕宪亲王福全、荣亲王(未名)、恭亲王常宁、纯靖亲王隆禧

康熙有9位,他们是理密亲王允礽、雍亲王允禛(世宗)淳度亲王允祐、履懿亲王允祹、怡贤亲王允祥、廉亲王允禩、庄恪亲王允禄、果毅亲王允礼、诚亲王允祕、

雍正有5位,他们是端亲王弘晖、宝亲王弘历(乾隆)和亲王弘昼、怀亲王福惠。

乾隆有9位,他们是定安亲王永璜、履端亲王永珹、荣纯亲王永琪、质庄亲王永瑢、哲亲王永琮、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嘉亲王永顒(嘉庆)庆禧亲王永璘

嘉庆有3位,他们是智亲王旻宁(道光)、和硕惇亲王绵忻、和硕惠亲王绵愉。

道光有2位,他们是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

清代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亲王是第一级,享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待遇,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和精英力量。清初前几代的始封亲王和承袭亲王,大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比如礼亲王代善、饶余亲王阿巴泰、英亲王阿济格、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武亲王豪格、承泽裕亲王硕塞、裕宪亲王福全、安亲王岳乐等。清末的恭亲王奕,还有礼王府、肃王府的几代承袭王也都大有作为。政治上军事上无作为的,有的成了作家、艺术家,比如承袭礼亲昭琏写了有名的《啸亭杂录》,成哲亲王永瑆的书法自成一体,作为清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画造诣是倍受肯定,创“拨镫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

亲王们一般比较优秀的原因有二,一对父母及老师的教育领悟得好同,二皇帝在封亲王的时候,除了恩宠的因素之外,基本上是高标准严要求,公推与钦定相结合。如果德才不及,也难以封上亲王。比如清初主要靠战功,中后期有的凭战功,有的凭文才,情况不一。但无才无德的皇子,绝对无缘于亲王这个最高爵位。

明清国家都养哪些人?

明代:皇脉一系。

清代包含:

一,宗室(黄带子)和觉罗(红带子)。分别指: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的旁系子孙叫觉罗,俗称红带子。

二,蒙古藩王,包含内蒙古藩王和外藩蒙古藩王。

三,回爵。指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的王公、台吉。

四,八旗子弟。

明朝

明初皇室人员为58人。

截止到明末,明朝皇室成员约20万左右,皇室总支出为160万两,约占总岁入的8.66%

太祖高皇帝真是养猪高手

清朝

清初皇室人员:爱新觉罗开始时是一个很小的姓氏,男性约100人不到。到了黄台吉时期,约150人左右。入关之后,康熙朝约有500人左右。

八旗入关时18万人。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计18万人。

对比明朝的58人,以上人员自入关后就开始赡养。

清末

到清末时仅八旗人数:

正黄旗: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正红旗: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镶红旗: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白旗: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各旗人口加起来超过105万

清末,满清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计有后裔超过14万人。

清中后期仅八旗支出约1500万两——2100万两左右(数据可能不太准确,大致是这一数字)。

清朝末年有多少亲王,养这些亲王每年需要多少钱?

在清朝规定的爵位中,亲王是第一等的爵位,享有朝廷最优等俸禄,以及最高待遇。既然如此特殊,就不是寻常人可以获得分封。

清朝的时候,得到亲王爵位的途径极少。乾隆年间曾定下明确规定,宗室中亲王的分封,只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凭着功劳获得亲王爵位的,被称为“功封”。这种方式获得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父亲是亲王,儿子也是亲王,爵位不减。

另一种是凭着血缘关系,获得的亲王爵位。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兄弟、儿子。这种方式获得的爵位,会代代递减。父亲是亲王,儿子就成了郡王。

因为清朝满族皇室跟蒙古族有非常紧密,所以,清朝也会分封外藩蒙古的上层贵族为亲王爵位。不过,在蒙古族中,亲王爵位并不是第一等的。因为在亲王上面,还有蒙古汗的爵位。

经过二百余年的历史,到光绪时期统计,清朝的亲王数量有54位。其中蒙古亲王13个,其余宗室亲王是41个。54个亲王,跟清朝全部的人口数量相比,当然是不多。

但是,清朝对于亲王的极高待遇,让国库每年都要为这些亲王,付出大笔财政支出。跟过去朝代不同。清朝没有为亲王分封藩地,而是把他们都集中在京城。这么做也有好处。

清朝从关外定立天下,需要有宗室的力量,帮助皇帝站稳脚跟。皇帝需要赋予宗室足够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会出现摄政王、议政王的现象。

但是,清朝在赋予宗室足够大的权力时,也会担心一个问题。如果把宗室分封到地方,又授予足够大权力后,掌握军政大权。很可能就会出现,皇帝无法管辖他们。

从而坐视宗室力量崛起,对皇帝产生威胁。所以,清朝需要把宗室集中在京城一带,同时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财富,用来消除他们的不满,换取他们的效忠。

按照《大清会典则例》,朝廷为亲王爵位的宗室,每年规定俸禄为一年一万两白银,大米五千石。五千石的大米,相当于现在50万斤重量的大米。

这个数字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清朝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每年大概在一百两左右,口粮以每个月50斤大米统计,每年口粮大概在600斤左右。

当然,这个是可以满足温饱的家庭。那些贫困线上挣扎的清朝百姓,明显没有这个待遇。所以,清朝供养一个亲王的花费,就相当于上百户普通百姓一年的开支。不过,跟宗室亲王相比,外藩蒙古亲王的待遇,明显会下降很多。

清朝初期,顺治十四年时规定,内蒙古亲王中,科尔沁图什业图、桌里克、翰尔达三亲王,每年待遇俸银二千五百两,绸缎40匹;其余亲王,每年俸禄银子二千两,绸缎25匹。外蒙古亲王俸禄是每年二千两,绸缎二十五匹。

对于内外蒙古亲王的待遇差距,雍正皇帝层级说过,因为蒙古王都是住在本地,花钱的地方也不多。现在国库又穷,只好委屈大家了。

(扎萨克蒙古王公等之俸比在内王等少给者,并非内外轻重分别,因蒙古王等人多在蒙古地方居住,费用有限,国帑不足,故少给伊等之俸)

当然,两千两左右的俸禄待遇,有不算太差了。如果从光绪年间的亲王数量统计,国库每年至少要为这些亲王支出超过43万两白银,300匹绸缎,2050万斤大米。这是一笔巨额的开支。

以晚清光绪时期,朝廷筹建的北洋海军作为参考。当时北洋海军的主力号,镇远号和定远号两艘舰船,每艘耗费大概在140万两左右。而北洋海军耗费十余年建成,中间几度缺少银子。而这些清朝亲王、宗室十余年的俸禄开支,已经远远超过建造一支海军需要消耗的费用。

而且,朝廷是不产丝绸的,宫里也不可能一针一线缝制。清朝虽然每年开春都要让皇帝象征性的下地干活,用来鼓励农桑。可是,这些大米都是需要农民去辛苦耕种的。

至于那些银子,同样是各地收缴上来的。除了这些朝廷规定的俸禄待遇,朝廷每年也会给这些亲王各样的赏赐。那些赏赐的东西,价格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这些负担,最后都要压到百姓身上,由百姓去承担。

八旗子弟是兵吗

你见过哪里的兵是没当兵就开始分土地,当兵后领饷外加各种补贴,一直领到死的?

八旗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兵,但中后期以后打仗就很少了,具体的分界线我认为应该是雍正年间的“辛亥败兵事”之后。

乾隆打仗时候还是会调八旗兵,但发现太过拉胯,后面打廓尔喀时候就开始从关外调索伦兵,并且为了让处在东北的人有战斗力,清朝对待这个地区的人待遇一直很差。

北京是八旗驻防的主要地方,也是八旗兵最多的地方。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七日,发生的著名的“天理教禁门之变”时,天理教众一直攻入了皇宫里,请问兵在哪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入侵。咸丰逃亡热河,请问兵在哪里?

1900年8月14日,北X城沦陷,八国X军进XX,请问兵在哪里?

甲午海战是北洋打的,太平天国是湘军打的,请问兵又在哪里?

现在大声的告诉我,你们是不是兵?

各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明朝

有大规模封地的,只有万历年间的福王、璐王,之前还有个景王。不能拿着极端的例子来代表整个明朝。

明朝皇庄是什么,分给福王的土地并不是等于这些土地就是给他了,他享有的只是这些土地的税费而已,万历为儿子争取的,是这些土地的供养钱。

实际上按黄仁宇的考证,福王每年真正拿到的代表这些土地的银子连二万两都没有满,“大部田土折银每年未逾2万两”

清朝

清初时有专门的名词,叫更名田。

这些更名田就是明朝时期皇室享受赋税的土地,清朝全部接管并成为私产,当时在种这些地的农民投充为奴。


除了更名田,还有跑马圈地。

一个官方数字:清朝圈地总共圈了22.96万顷

明末和清末各自的表现

清末我就不说了,因为实在想不起来有什么反抗的记录。

甲午战争期间的海城反攻战,依克唐阿和长顺就带领着八旗兵去作战,在日方的记录里,这对八旗兵毫无战斗力,战斗意志也极其薄弱,根本不敢进入日军的火炮射程,一旦日军开始进攻,直接遇敌即溃。

因为这帮八旗不敢进攻,溃逃又太快,日军甚至都无法判断他们的战斗目的,到底是不是真想收复海城。

这是战斗力差到让敌方主将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也算是战斗史上的一朵奇葩了。

更可怕的是:依克唐阿手下的八旗兵,还是八旗中战斗力最高的了,好歹能打死几个日军。当时参战的其他一些八旗,比如岫岩的八旗,则是直接不战而全军溃逃,日军毫无伤亡就拿下了岫岩。

其他一些,比如八旗的后备军西丹兵,他们的表现就更没法看了:对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威力比日军都可怕。

平日里只领饷,不做任何事。

当时在辽阳布防的徐庆璋都对此无语了,直接说这种部队对打仗毫无用处,只会扰民,千万别再派旗兵过来了,只要别派过来,一切都好说。

吉林将军长顺,在写信给荣禄的时候,说自己了解他们的底细。这帮八旗兵是无用之士卒,养着属于浪费资源。


说到打太平天国,就更没八旗什么事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只能依靠民间团练,曾剃头就是这么起家的。

圈地,只讲清初康熙以前,不讲康熙亲政后停止圈地,将所圈土地还给百姓。

“跑马圈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马能跑多远,那马跑过的地就全归马主人所有。

刚入关仅仅几年,京城周边五百里内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圈地,总面积达到近17万顷。以直隶省密云县为例,县内原本有2733顷土地,圈占后只剩下582顷。

可八旗又不会种地,于是就将农民“投充”为奴,结果每年都有无数的奴隶被打死,一年仅上报上来的案件就有2000多起,于是经常发生奴隶逃跑的事件,对此康熙还专门发布了“逃人法”令。

名义上康熙年间就发布了停止圈地的法令,但实际上圈地这种掠夺行为,一直到公元1745年才最终停止,前后持续达百年之久。

直接圈占的田地,举几个例子:

太原八旗的驻防点圈占了484顷。

德州八旗圈占了30695亩田地,约合307顷。

除开直接由满清直接强占的田地还有各地八旗自己强占的田地。如江宁京口两地满城将沙州充做八旗公产,江宁八旗的八卦州15310亩,京口八旗的征人州7980亩,德兴州7970亩。各地驻防八旗的校场,以及满城普遍每处在100顷上下,全国合计1900顷。

在最早被满人圈占的汉地—辽东,圈占更是触目惊心。

其中辽东—盛京驻防点共24个,分别为兴京、辽阳、宁海(金州)、盖平、广宁、抚顺、铁岭、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锦州、义州、小凌河、宁远、中前所、中后所、熊岳、岫岩城、复州、牛庄、凤凰城、旅顺。

据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记载,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盛京地区总计有耕地18167711亩,其中民地有3510957亩,约合3510顷,旗地14656754亩,约合146567顷。

1801年5月,盛京将军清查出马场地近39万亩,令各城旗兵开垦升科。次年八月,盛京将军富俊等奏报,“自上年九月至今,业据旗民首报地,约计二十一万余亩”。这1802年,辽东旗地就高达15万2千567顷。

在《清代白莲教研究集》中,开篇点题到清代官田,旗地达到史无前例的90万顷。

明末

1、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五年联络陕西义军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2、崇信王朱谊?,永历四年起兵惠州抗清,被清军所杀。

3、晋王朱审烜,崇祯十七年为李自成所俘,后降清,永历二年被清军所杀。

4、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5、周王朱伦奎,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6、遂平王朱绍焜,永历元年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7、原武王朱肃氵?,永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8、鄢陵王朱肃汭,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9、颍川王朱在钅集,隆武二年降清,斩于京师。



10、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被清军所杀。



11、召陵王朱在钺,福州城陷后三度起兵抗清,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被清军所杀。



12、东会王朱肃泳,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3、保宁王朱绍火巳,依益王抗清,后降清,被清军所杀。



14、东平王朱在钅其,永历八年起兵反清,被清军所杀。



15、楚王朱华壁,隆武二年衢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6、楚王朱华尘,将乐城陷,被清军所杀。



17、通山王朱蕴钺,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8、江夏王朱蕴铗,永历十三年入广西联络土司抗清,被清军所杀。



19、东安王朱盛蒗,依附夔东十三家,夔东覆灭,被清军所杀。



20、嵫阳王朱弘懋,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21、巨野王朱寿钅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2、邹平王朱寿碒,衢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3、乐陵王朱以泛,永历三年十月被执,被清军所杀。



24、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5、阳信王朱弘楅,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26、石泉王朱奉钅舍,永历十六年五月马湖沦陷,被清军所杀。



27、山阴王朱鼎济,永历三年二月抗清兵败,被清军所杀。



28、延长王朱识钅穿,永历二年抗清被执凉州马家坪,被清军所杀。



29、辽王朱术雅,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0、松滋王朱俨钅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1、益阳王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2、光泽王朱俨铁,为安南人执送清军,被清军所杀。



33、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清军所杀。



34、翼王朱议氻,永历三年被执,被杀。



35、瑞昌王朱议沥,隆武元年被杀。



36、宜春王朱议衍,永历三年十二月兵败被执死。



37、乐安王朱议淜,永历八年八月起兵江西,兵败被杀。



38、石城王朱议氵?,永历三年十一月守将军寨,城陷被杀。



39、弋阳王朱议澳,入连州山区结寨抗清,永历四年城陷被杀。



40、岷王朱禋氵纯,永历元年刘承荫挟之降清,被清军杀武昌。



41、南安王朱企钰,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2、邓王朱器?,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3、安阳王朱器埈,与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杀。



44、赵王朱由棪,永历元年反清,被清军所杀。



45、郑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6、荆王某,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47、荆王朱常巢,永历二年三月城陷被杀。



48、永丰王朱由桐,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49、高安王朱常淇,隆武二年十二月兵败被杀。



50、嘉兴王某,永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败被杀。



51、金华王朱由?,福州沦陷后起兵饶州,兵败被杀。



52、德王朱由栎,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53、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54、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杀。



55、长沙王朱常淠,永历二年全州陷,被执死之。



56、谷城王朱由木害,起兵兵败被杀。



57、德化王朱常汶,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58、新昌王朱载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云台山,被杀。



59、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败被杀。



60、怀庆王朱常濯,永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杀。



61、益王朱慈炲,广州城陷被杀。



62、铜陵王朱由榳,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63、筠溪王某,永历二年三月于沙珵被执,被杀。



64、德化王朱慈烨,永历三年十一月兵败被杀。



65、郧西王朱常潮,永历二年三月兵败被杀。



66、泸溪王某,永历五年六月被执潮州,被杀。



67、新建王朱由模,永历四年三月兵败被杀。



68、仁化王朱慈?,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69、嘉祥王朱慈莹,隆武元年八月兵败被杀。



70、衡王朱由棷,崇祯十七年五月起兵复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71、玉田王朱常洦,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被清朝勒令自杀。



72、齐东王朱常漎,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被清朝勒令自杀。



73、荣王朱由桢,自苗峒土司被执,被清军所杀。



74、贵溪王朱常滮,永历元年冬起兵永宁,兵败被杀。



75、潞王朱常淓,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76、惠王朱常润,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77、福王朱由崧,隆武二年五月被斩于北京。



78、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六年六月被缢杀于昆明。



79、永王朱慈炤,康熙四十七年在山东汶上县为清廷捕获,全家处斩。

为何明朝频繁出现藩王武装造反的事情,而清朝王爷就安分守己呢

虽然清承明制,然而,明清两朝的皇亲国戚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公元1399年,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目标直指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经过3年激战,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政府,于1402年登基,改年号为永乐。自此,明朝皇位从原太子朱标一脉转到燕王(明成祖)朱棣一脉,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依靠暴力夺取皇位的亲王。朱棣驾崩后,明朝又在宣德和正德年间发生了多次藩王叛乱事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就在正德年间亲自镇压宁王叛乱。

明朝藩王叛乱非常频繁,但清朝的王爷就没法武装造反。从顺治帝入关登基到宣统帝退位,清朝皇位传承虽然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样的政治风波,但清朝始终没有出现某位亲王带兵勾结大臣,公开起兵造反将皇帝赶下龙椅的事情,这一点和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差别。

那么,为何明朝频繁出现王爷武装造反的事情,清朝王爷就没法武装造反呢?


第一,明朝初期实施类似于汉朝的同姓诸侯王制度,朱元璋让所有皇子掌管天下一方,这些藩王手里都有军队,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入京“勤王”,这就为明朝藩王起兵对抗中央埋下了伏笔。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出现“靖难之役”那样威胁皇权的内战,清朝政府不允许藩王离开北京,更不允许亲王拥有自己的军队。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长达276年的大明帝国。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先后两次对明朝官制进行改革,取消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皇权、相权和军权的矛盾。然而,历朝历代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元朝后期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的割据势力给朱元璋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为了防止明朝像唐朝后期那样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朱元璋让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到地方担任类似于诸侯王的藩王。比如,明太祖四子朱棣在北平担任燕王,明成祖第17子朱权在今天的内蒙古多伦担任宁王。藩王手里都有军队。

朱元璋驾崩后,藩王尾大不掉,和汉景帝登基后面临的形势极其相似。登基的明惠帝朱允炆削藩策略不当,迫使燕王起兵反叛,朱允炆投入数十万军队和燕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最终,朱允炆被赶下了龙椅,朱棣成功坐上了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依靠武装内战夺取皇位的亲王。

公允来说,朱元璋让各地藩王手里有军队,其本意上肯定不希望藩王起兵造反,但朱元璋的这个制度却给藩王的造反埋下了伏笔。朱棣登基后,其本人又给其他藩王开了个“造反好榜样”,使得明朝多次出现藩王造反的事情,比如朱瞻基在位时期的明宣德年间,朱高煦就发动叛乱,朱瞻基带兵御驾亲征将叛乱平定。朱厚照在位时期的明正德年间,宁王起兵反抗中央,王阳明出兵将宁王叛乱镇压下去。


相比较明朝藩王的频繁叛乱,清王朝对王爷的限制就非常严格。清朝建立之前的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建立的政体带有点“贵族共和”的色彩,后金的王爷不仅能带兵打仗,还能和努尔哈赤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皇太极登基后出于稳定宗室的需要,就和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3位王爷并列而坐,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但随着皇太极权力的日益稳固,以及阿敏屠城等其他客观原因,“四大贝勒并列而坐”就变成“皇太极单独而坐”。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建立清朝,设立六部,建立起像明朝那样的大一统专制政权。

清朝入关后,为了建立起全国性的大一统国家,清朝政府吸取明朝藩王叛乱频繁的教训,严格限制王爷的权利。朱元璋让王爷到全国各地镇守一方,还有军队,而清朝却让王爷全部留在北京,给很好的待遇养起来,但不准到其他地方任职。

清朝还规定,除了礼亲王代善一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家、睿亲王多尔衮一家等8个铁帽子王,其他王爷的爵位等级都是按照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一代代向下降的。而且,即便8个铁帽子王,也不能干预朝政。


为了防止亲王图谋不轨的行为出现,清朝皇帝还在皇权传承这件大事上采取了全新的策略——秘密立储制。康熙晚年,皇八子胤禩到处结党,图谋皇位,搞得康熙帝晚年的政治生态一团乱麻。雍正登基后,其对皇八子党进行坚决镇压。

为了防止其父皇万年“九子夺嫡”的事情再次出现,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写好太子的人选,将太子名字写在纸上装入盒子里,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皇帝驾崩后从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取出盒子,由皇帝生前早已定好的太子登基。这种制度在最大限度上就防止王爷勾结大臣,图谋不轨威胁皇位的情况。

第二,朱棣登基后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藩王,但没有根除藩王拥有军队这个客观现实,再加上朱棣和宁王朱权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导致朱棣驾崩后明朝出现了多次藩王叛乱。而清朝对亲王的限制对清朝入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其对亲王的限制是长期的,体系化的,系统的限制。

1402年朱棣登基后,采取内迁驻地、将不法藩王废为庶人、取消藩王军队等措施限制藩王。但是,朱棣并没有在根本上取消藩王拥有军队这个客观现实。朱棣一方面打压宁王、岷王、代王等兄弟亲王,另一方面却扶持朱高煦、朱高燧等王爷打压太子朱高炽。

后由于朱高煦多行不法,朱棣对朱高煦予以了较大的限制,但还是没有根除朱高煦的威胁。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鼓动手下发动叛乱,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朱瞻基带兵亲征等原因,朱瞻基很快粉碎了朱高煦的叛乱。朱高煦最后自己作死,故意绊脚朱瞻基,朱瞻基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放入大缸子,活活烤死。

朱棣和宁王朱权也有矛盾,朱权的朵颜三卫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朱棣还许诺登基后和朱权“平分天下。但朱棣登基后将朱权从大宁迁到了南昌,朱权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在朱棣在位时期不问政事,直至明英宗登基后善终。但朱权的后代朱宸濠可就对自己祖先的不公正待遇心怀不满,于1519年六月发动叛乱,王阳明出兵,用了43天将叛乱平定下去。

明朝藩王造反频繁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朱棣削藩留尾巴,又有朱棣和宁王一脉之间的矛盾等政治原因。而清朝对亲王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控制,其还设立宗人府专门管理宗室,这一整套管理亲王的制度从清朝入关一直保持到清末,导致清朝王爷在清朝入关后的200多年间即便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