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清谈家”及玄学?

所谓的“清谈”即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其上承末年的清议,下启魏晋时期的玄学。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为何说活动于魏晋南北朝的清谈家,对西晋灭亡有重大责任?

  东汉末年时期,正值第二次党锢之祸,所以很多士大夫们为了避免受到宦官的迫害,随即不再参与政治,转而醉心于清谈(只聊关于老庄哲学的内容)。而随着魏文帝曹丕确立“九品中正制”之后,清谈之风再次被何晏(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尤好老、庄之书,与夏侯玄、荀粲及山阳王弼之徒,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邓飏等曹魏老臣推向了新的高峰,这在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中是有记载的:“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image.png

  西晋建立之后,清谈家更是迎来了黄金时代,其中诞生了诸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名家,他们身上只有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的标签,甚至有时候还会发表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行。虽说如此,但竹林七贤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有些更是皇帝身边的肱股之臣。

  山涛曾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重要官职,阮咸也先后担任了散骑侍郎、始平太守,尤其是出身于琅琊王氏的王戎,先是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其后更是当上了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高级官职。

  但为什么会说竹林七贤这样的清谈家要对西晋的灭亡负有重要责任呢?因为贵为王戎这样的三公,都从未想过要替西晋匡扶朝廷与安抚民心,他只会热衷于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而且,王戎在当上吏部尚书这个为西晋选拔官员的官职之后,他选拔官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名。

image.png

  不仅如此,到了“八王之乱”之时,在中枢担任尚书令的王衍(王戎的堂弟)还采取了如同其他身居要职的清谈家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并于第一时间考虑家族利益,他先是将弟弟王澄安排到了荆州任都督一职,后又将族弟王敦(王与马共天下)任命为青州刺史,可谓是“狡兔三窟”啊。

  最终,西晋在晋愍帝死后就此灭亡。《晋书·卷五·帝纪第五》:“冬十月丙子,日有蚀之。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故老或歔欷流涕,聪闻而恶之。聪后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聪所害。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