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一个月内,先后命胡广、解缙、杨荣等七人为阁臣,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办公地点设在翰林院的文渊阁中,为了“避外廷之名”,号称内阁,这便是明代内阁的由来。
内阁设立之初仅仅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阁臣品秩最高不过六品,其作用也仅相当于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罢了!
然而谁能想到,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至万历初期,内阁竟然拥有了能废立皇帝的恐怖实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明代内阁的奋斗史。
第一次奋斗、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防止因皇子争位而导致的骨肉相残和天下大乱,特意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嫡长制写入了《皇明祖训》中,成为明代皇位传承的一条铁律。
可是,这条铁律却让明成祖朱棣犯了大难,他的嫡长子朱高炽虽然仁厚、贤明,但身体虚弱,导致走个路都得有人搀扶。而他的次子朱高煦生的人高马大,颇具帝王英姿,并且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朱棣就想立朱高煦为储君。
这种情况令内阁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们决定奋斗一把:
1、用父子亲情来打动朱棣,尤其是阁臣解缙做的那首打油诗绝对堪称神来之笔: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2、利用朱棣对皇孙朱瞻基的喜爱来保住朱高炽的储君之位;
3、利用朱棣公开宣称的“太祖成法,万年不变”来迫使朱棣遵守《皇明祖训》中的那条铁律。
内阁的这些奋斗方式条条直击朱棣的软肋,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他不能不顾及的,结果自然是内阁成功的保住了朱高炽的储君之位。
这次奋斗,内阁凭借对父子亲情和《皇明祖训》等皇朝纲纪的维护,牢牢的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第二次奋斗、掌握行政决策权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内阁立即收到了回报,不仅阁臣的品秩被提高到了正五品,并且还被赋予了票拟之权。
票拟分为视草和批答两部分。视草就是将皇帝的旨意拟写成诏书颁示天下;批答就是对朝廷和地方的奏章给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经朱笔批红后就可以具体实施。
如此一来,内阁就基本上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第三次奋斗、打下了权力扩张的基础
虽然经过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两朝的发展,但明代内阁的权力扩张还是受到了诸多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
1、阁臣品秩不高;
2、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附属机构。
为了打破这些限制,内阁又开始了新的奋斗,最终在明英宗时期获得了成功。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先是令阁臣兼任六部尚书,这样阁臣的品秩就提升到了正二品,有些受皇帝信任的阁臣还能通过加封三公衔将品秩提升到正一品。接着在正统七年,翰林院新署落成,内阁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随着这两条最重要的限制被打破,内阁为之后的权力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奋斗、掌握军权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武将勋贵集团遭受重创,内阁顺利的掌控京军三大营的控制权。
景泰帝继位后,内阁又通过巡抚的设立掌握了地方的军权。
如此一来,内阁就完全掌握了明代的军权。
第五次奋斗、确立首辅制
明代内阁设立后,规定阁臣地位平等、不分主次,其目的就是要让阁臣互相牵制,从而令内阁难以做大。这样,内阁权力的进一步扩张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于是内阁利用明世宗初期的大礼仪之争,顺利得确定了首辅制,这样阁臣就能在首辅的统领下进一步扩张权力。
第六次奋斗、能废立皇帝
首辅制确立后,内阁的野心终于暴露。要知道我国古代的相权包括军权、行政决策权和监察权,所以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内阁不仅想恢复被明太祖废黜的相权,还想将其恢复到秦汉时期一人独掌相权的巅峰状态。同时我们也可以据此判断出内阁下一步的奋斗目标——监察权。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继任内阁首辅,他当上首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考成法,而考成法的第一步就是将掌握监察权的都察院和六科置于内阁的控制之下,并且考成法还同时规定六部也要受到内阁的节制。
至此,内阁首辅一人就同时掌握了全部相权。随后在张居正的奋斗下,内阁更是彻底架空了皇权,也就是说,万历初期的内阁已经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最后,我们不得不再提一下明宣宗朱瞻基和明穆宗时期的内阁首辅高拱。前者将批红与掌印之权交给了宦官,导致终明一世“阁票受制于司礼监”,使得内阁虽然能决定皇帝的废立,但却根本无法做到废立皇帝;后者意图将批红与掌印之权收归内阁的做法虽然失败了,但也给内阁权力的扩张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如果明宣宗朱瞻基没有这么做,或者是高拱成功了,那么明代也不是没有可能走向类似于君主立宪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