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打过长江,直抵京师城下,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李景隆开门请降,朱棣终于成为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者。
此时的朱棣并没有急着进入皇宫,为了不让自己背上弑君篡位的恶名,他必须得让建文帝朱允炆自己选择让位或者自尽,于是他选择驻军京师郊外等待消息。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既没有让位,也没有自尽,只是在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场大火不仅标志着朱允炆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朱棣时代的来临。
历经四年浴血奋战才迎来了这个时代的朱棣根本来不及兴奋,他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下该如何治理大战之后百废待兴的天下,而在他治理天下之前,首先就要面对父皇朱元璋给他留下的难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纸诏书废黜了已经延续千余年的宰相制度,由此就产生了三个难题:
1、宰相在古代王朝中相当于是政府首脑,他具有协调各行政机构、制定方针政策等职能。朱元璋废黜宰相后,朝中政务不论轻重缓急都得等待他去裁决,这就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难题;
2、朱元璋废黜宰相后,皇帝在朝中就得同时扮演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角色,这就造成了繁多的政务都得压到皇帝身上的难题。史载朱元璋曾在八日之间,处理内外诸司奏札一千六百六十,共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3、以上两个难题又共同造成了一个更为棘手的难题,那就是朱元璋之后的历代大明皇帝都得像他那样勤政、圣明才能保证朝廷各行政机构的稳定运行,而这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这三个问题要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重新设立宰相就可以了。但是朱元璋为了防止自己的后继之君们偷懒,特意将不得重新设立宰相写入了《皇明祖训》,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既然如此,朱棣也只能暂时按照父皇朱元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要说这朱棣不仅军事才能卓越,在勤政和圣明上比起乃父朱元璋也是毫不逊色。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繁多的政务压的喘不过气来。
这种情况下,朱棣真想抱着朱元璋的大腿喊一声:“儿臣做不到啊!”然而,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朱棣早以立下了‘太祖成法,万年不变’的誓言,所以重新设立宰相这个方法在他这就从几乎不可能变成了完全不可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明明有最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但却由于人为添加了种种限制,使得你只能绞尽脑汁去思索更加复杂的办法。
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压根就没有什么时间去思索这种办法,父皇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大大增加,布政使司从最初设立时的十一个增长到了十三个,卫所数量也从明初的三百多个增加到了六百多个,就这还不包括他准备进行的下西洋和修大典,如果再加上后来的五征漠北,朱棣肯定会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被繁重政务累死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当然不想打破这个纪录,他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远胜于朱允炆,他还要让大明在自己手中变得更加繁荣、兴盛。更何况,四年的靖难之役都打胜了,还能被这些个难题给困住?《皇明祖训》中虽然明确规定了不能重新设立宰相,但却没有明说不能找几个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
正如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在《大明律》中找的那个“清君侧”的漏洞一样,他再一次利用了《皇明祖训》中的这个漏洞顺利的解决了父皇朱元璋给他留下的这些难题。
洪武三十五(1402年)年八月七日,在明成祖朱棣正式颁布继位诏书的一个多月后,他任命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内阁,内阁制度正式设立,而这七个人主要担当两种角色:
1、当秘书。他们需要将政务按轻重缓急分类,重务、急务由朱棣亲自处理,轻务、缓务由他们商量着解决,然后由朱棣按照他们的处理意见用朱笔誊写一遍。政务处理完后,他们负责将之送往六部。这样不仅明成祖朱棣的政务负担大大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做顾问。明成祖朱棣在处理重要且急迫的军国大事时,首先会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再去处理。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这些事情就能被处理的既及时、又准确。
内阁制度设立后,明成祖朱棣总算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了出来。可是,雄才大略的朱棣费尽心思难道就单单只为了给自己找几个秘书和顾问?
当然不是,在朱棣进入皇宫前后发生的两件事也是他设立内阁制度的诱因:
第一件事、朱棣率军进入皇宫的路上,杨荣突然出现拦住了他,接着对他说了一句话:“殿下先继位乎,先谒陵乎?”这句话令朱棣恍然大悟,于是他立即调转马头前去祭拜明孝陵;
第二件事、朱棣进入皇宫后,找来了建文朝的重臣方孝孺,希望由他来给自己拟写继位诏书。可方孝孺先是大骂不止,又提笔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这两件事让明成祖朱棣深刻的认识到:要说服那些建文朝的重臣为己所用是根本行不通的,自己继位后组建新的行政班底必须得大力起用以杨荣为代表的那些建文朝的下级官吏。
如果要起用这些人的话,还不能直接给他们加官进爵,因为那样会令那些持中间立场的中高级官吏人人自危,所以他只能设立一个新的机构来安排下级官吏中的代表人物,这样他既可以合理的给这些人升官,又能通过将这些人变成自己身边红人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地位。
综上所述,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还真不是为了偷懒,他减轻自身政务负担的目的是为了腾出手来办下西洋、修大典等大的事。那么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内阁制度的设立,是明成祖朱棣在父皇朱元璋废相及组建新行政班底的双重压力下迫于无奈的一种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