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侯国之蔡国历史介绍 蔡国历史简介

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王朝后,为了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理原商朝的遗民,于灭商王朝后的第二年,分商朝之地为三:封其弟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其弟姬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其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县),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姬度不服,联合了姬鲜、姬处和商纣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武庚和姬鲜被杀,姬度被流放而死,姬处被贬为庶人。公元前1042年,周公又封姬度的儿子姬胡(又称蔡仲)于蔡(今河南上蔡),以奉祀姬度之祀。

  蔡国,是西周初诸侯国中分封较早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周王朝在东方的大国之一,大约与曹、陈、卫等国齐名,国力较强。蔡国对周王朝统治淮河流域起过重要作用。进入春秋以后,国力渐趋衰落,只能与周围的强国采取联合行动以自保。

  春秋中期,楚国势力进入中原,蔡国首当其冲,畏服于楚国。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西申(今河南南阳)以重礼诱骗蔡灵公前往,将其杀害,随后楚军围蔡国都,将蔡世子为牺牲祭冈山,蔡国第一次灭亡。其后,楚灵王封弟弟芈弃疾(熊居)为蔡公。

  公元前529年,芈弃疾即楚王位,是为楚平王,蔡国人因助楚平王平定内乱有功被楚国复国,楚平王让蔡灵公之子姬庐为君。为了依附楚国,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新蔡(今河南新蔡)。此时的蔡国政治地位更加脆弱,常受大国支配。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见楚国时被扣押,巨金贿赂令尹子常才获释,随后附于晋国。

  公元前506年,晋国指使蔡国灭了沈国,此举又不容于楚国,蔡国又改附于吴国。当年,吴王阂闾同蔡、唐两国之师伐楚国,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破郢都。楚国乞援于秦国,在公元前505年,秦、楚两国联军大败吴国,楚昭王得胜回国后先灭唐国,又连续攻蔡国。蔡国为躲避楚国的攻击,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州来(今安徽寿县,时称下蔡)。

  进入战国时期,越国灭吴国,蔡国失去吴国的依靠,终于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

  蔡国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五百九十八年。

  楚国灭蔡国后,将蔡国君主及遗民迁至高蔡(今湖南常德),作为附庸以供其役使,大约在公元前223年,同楚国一起灭于秦国。


文物解析

  蔡国国君佩剑现身楚墓

  

蔡侯剑

  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古城,居住着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兴建丹江口水库,古城遗址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水位降低时,遗址边缘的一些古墓才会显露出来,成为文物专家抢救性发掘的对象。丹江口有一处名叫北泰山庙的墓群,成了考古发掘的焦点之一。“古时这里交通便利,是楚国早期的一个具有相当级别的行政中心。”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研究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战国古墓相继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1999年初冬,丹江口库区水位空前下降,许多没来得及发掘的古墓大片地暴露出来,急需趁枯水季节抢救发掘。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帮助下,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李桃元等专家来到北泰山庙墓群的吉家院墓地,最终选定了41座墓进行发掘。其中的19号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令人吃惊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墓里——墓里竟然出土了一柄嵌有6个错金铭文的青铜古剑。


经辨认,铭文中有“蔡侯”两个字,剑上还有嵌着兽面纹图案的宝石。“这应是一把蔡国国君的佩剑!这个蔡国国君是谁?他的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里?”由于考古工作繁忙,专家一时无法弄清答案,便按有关规定,将剑封存在丹江口博物馆。

  解读铭文锁定佩剑主人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员孙启康得知丹江口出土了这柄神秘古剑,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他立即找来剑上铭文的拓片进行考证。

  孙启康很快辨认出,剑上嵌的错金铭文是“蔡侯鳱之用剑”。从剑的形制、规格与铭文内容来看,该剑应为春秋时期所造。“蔡侯鳱”是谁?孙启康分析:作为蔡侯之名的“鳱”字,右边的鸟形可视为鸟篆文的装饰部分,这个蔡侯的名字应为“干”。在文献所载历代蔡侯中,未见以“干”为名的,但名字与“干”有关联和对应意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的蔡哀侯。

  蔡哀侯名献舞,孙启康分析,“干”与“献舞”,应该分别是蔡哀侯的名与字。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干”是一种舞具,而古人在取名、命字时,名与字一般会选取有互相关联和对应意义的词汇,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比较流行,比如孔子的学生冉耕字子牛,楚国公子鲂字子鱼,郑成公纶字子印(纶是印上系的带子)。

  两个国君和一个美人的悲剧

  蔡哀侯的领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佩剑为何埋在楚地?要知道,古时国君的佩剑跟人是分不开的,生佩死葬,除非遇到意外事件。孙启康查阅《春秋》、《左传》、《史记》等文献,发现蔡哀侯身上还真的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意外事件”。

  陈国有一对绝色姐妹,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妹妹嫁给了息国(今河南息县一带)国君息侯。息夫人比姐姐美貌更甚,面若桃花,人称“桃花夫人”。息夫人回陈国探亲时,路过蔡国,顺路探望姐姐,不料姐夫蔡哀侯色胆包天,竟在宴席上对她动手动脚。

  息侯听说老婆被连襟调戏,勃然大怒,但他打不过蔡国,就想出了借刀杀人的馊主意。息侯派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不肯向楚国进贡,请大王假装派兵来讨伐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帮我对抗大王,大王就趁机教训蔡国。

  楚文王听后大喜。公元前684年,楚军假装出兵伐息,蔡哀侯果然出兵相救,楚军于是挥师攻蔡,大败蔡军,将蔡哀侯俘获带回楚国。

  就这样,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最终来到楚国。考古专家称,出土蔡侯剑的墓中有不少兵器,墓主人可能是楚国一位军人的后代,这位军人,应是俘获蔡哀侯的有功之臣。

  封蔡质疑

 

  蔡国为姬姓国家,与周王室同宗。其始封者为姬叔度,因封于蔡,故称蔡叔度。《史记。管蔡世家》云:“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遭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作为文嫡子、武王同母弟的叔度,因血缘的关系在周初的地位可说是相当隆崇的。对叔度的封蔡,史书多有记载。传统说法多本于《史记》,认为叔度是由武王分封的。
《史记。周本纪》云武王初克商国,即“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史记。管蔡世家》亦云:“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


古城遗址

  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上蔡县驿,在今河南省 上蔡县西南,此地为西周古国蔡国的故都,今存蔡国故城遗址。蔡国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 姬发封其弟叔度为蔡叔于此。春秋时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被灭。前530年,蔡平侯复国,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历经五百多年。

  蔡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总长约1049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称二郎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城内西南隅翟村一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个土冢,相传为蔡侯墓。

  蔡国王陵

  因蔡国都城曾三迁,故有三处:

  ⑴上蔡:

  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受封到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被杀,蔡国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共厉十八王,五百十四年。现城西北有九座蔡侯墓,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⑵新蔡:

  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今河南新蔡),蔡在此共三王,三十五年。现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⑶下蔡:

  自蔡昭侯迁此到公元前447年蔡亡,蔡在此历四王,四十七年。今安徽寿县、风台县、淮南市葬有蔡侯,此三地古称称寿州。寿县蔡侯墓位于寿县西门之内,系1955年在治淮工程中发现。

  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标准器,可作为铜器断代标尺,还有大量铭文,因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墓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八米四五,东西宽七米一,深三米三五。坑底有棺椁痕迹,骨骸已朽,东南角有一殉人。北端放礼器与乐器,其他三面放车马器和兵器。西侧有一长四米二、宽两米的长方形漆器,器南部有两组玉饰。

  墓中出土随葬品五百八十四件,其中青铜器四百八十六件,此外还有金叶、玉器、骨器及漆器等。具有重大价值的首推青铜器。礼器有鼎、豆、缶、鉴等,礼器多有自名,可由此确定器形的名称。有两件“吴王光鉴”是吴国嫁女于蔡的媵器,其余是蔡国自产。有成套的蔡国乐器甬钟、编钟、编缚等各一套。兵器有戈、剑、矛、斧、镞等。车马器有辖、銮、衔、镳、钤、节约等。有铭文的铜器多达几十件,铭文多有“蔡侯#”字样,应为墓主。“#”字专家考订为“申”,即蔡侯申或蔡昭侯。蔡昭侯迁都州来,死葬于此,完全可信。出土的“吴王光鉴”两件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为吴王光(阖闾)嫁女叔姬所作,圆腹平底,两兽耳衔环,腹内有四个小圆环,高三十五厘米,口径五十九厘米。口、颈和小腹饰密形云点,下腹饰垂叶文。鉴各有铭文五十二字,记述吴王作器原因,及吴蔡二国因政治需要而建立婚姻关系的情况。据铭文分析,当时蔡侯既要“左右楚王”,又要与吴联姻,反映蔡国国势甚弱,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脆弱地位。


距下蔡不远处的今淮南市蔡家岗清理出两座蔡国墓,相距约二百米,均为北面带墓道的“甲”字形墓。墓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约五米,宽约四米。随葬品多被盗走,仅在二号墓内残存七十多件镬、剑、戈、镞、镦、軎、辖、刀、锯等青铜器,基本上与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铜车马和兵器相同,证实该墓应为蔡侯墓。其中最重要的有错金银丝鸟篆文的“蔡侯产铜剑”三把,铸铭文三十六字的“绍侯(昭侯)铜戈”一件,铸铭文三十六字的“吴王诸樊铜剑”和铸铭文十字的“吴王夫差铜戈”各一件,错金银丝鸟篆文十二字的“越王者旨于赐铜剑”两把,这不仅证明该墓主人为蔡侯产,即蔡声侯,还得知墓内有吴、越铜器,说明蔡国不仅与吴有联姻关系,而且与越国也有往来,为研究春秋末期蔡与吴、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蔡国世系表

  西周时期

  姬 度:周武王之弟,公元前1045~前1042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 仲:姬度之子,公元前1042~前988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 荒:姬仲之子,公元前987~前975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 宫:姬荒之子,公元前974~前894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 厉:姬宫之子,公元前893~前864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 武:姬厉之子,公元前863~前838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春秋时期

  姬□□:姬武之子,公元前837~前810年,蔡夷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所事:蔡夷侯之子,公元前809~前762年,蔡厘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 兴:姬所事之子,公元前761~前760年,蔡共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姬兴之子,公元前759~前750年,蔡戴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措父:蔡戴侯之子,公元前749~前715年,蔡宜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封人:姬措父之子,公元前714~前695年,蔡桓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献舞:姬封人之弟,公元前694~前675年,蔡哀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 溪:姬献舞之子,公元前674~前646年,蔡穆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甲午:姬溪之子,公元前645~前612年,蔡庄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 申:姬甲午之子,公元前611~前592年,蔡文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 固:姬申之子,公元前591~前543年,蔡景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