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华武器援助成了一笔沉重的负债(2)

当晚22时,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菲利波夫和你联名电上说,苏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项装备,不知它是用租借办法,还是要用钱买,只要能用租借的办法,保持二十万万(20亿)美元预算用于经济、文化等项建设及一般军政费用,则我军可以放心进入朝鲜进行长期战争,并能保持国内大多数人的团结。 斯大林通过罗申得知中国决定出兵朝鲜的决定后异常兴奋,以至于14日两度致电金日成:经过摇摆和作出若干临时性的决定之后,中国同志终于下定出兵援助朝鲜的最后决心。有利于朝鲜的最终决定终于下定了,我为此感到高兴。因此,您知道的关于中苏领导同志会谈情况介绍应予撤销。与中国军队出动有关的具体问题,您需要同中国同志一起来决定。而中国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将由苏联提供。祝您成功。 19日晚,志愿军横渡鸭绿江,消息传至莫斯科,斯大林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连声说道:“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此时,斯大林似乎才真正认识到,中国是苏联不可或缺的盟友。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苏联加大了对中国武器装备援助的力度。 斯大林当然明白,中国不仅是在为朝鲜作战,更主要的是在为苏联作战,为社会主义阵营作战。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苏联都有义务对正在战场上殊死搏斗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和支持。 朝鲜战场的战斗打响后不久,毛泽东要求苏联提供鱼雷快艇、装甲舰、潜艇、岸炮等海军武器装备,并拟派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飞赴莫斯科进行商谈。斯大林第二天便回电表示同意。 11月17日,周恩来又致电斯大林:“新的战役即将开始”,而“鸭绿江铁路桥每天都在遭受敌机轰炸”,为解前方作战燃眉之急,需要立即从驻辽东半岛的苏联部队中抽调500辆汽车。斯大林当天便答复:“为了尽快将汽车移交给您——我是说给您新车,已指示我军司令部不是从旅顺,不是从旧车中调拨,而是在满洲里交付新车。11月20日移交中方代表140辆,11月25至26日移交355辆,剩余车辆将于今年12月5日前尽快发出。在满洲里站还将交付1000辆汽车。”对于周恩来提出的请苏联为中国正在组建中的一个空军集团军派遣15名军事顾问的要求,斯大林也立即予以满足。 为了加强志愿军的空军作战能力,斯大林还主动提出无偿向中国提供372架米格-15飞机,仅支付从苏联到中国的运费即可,运费可从军事贷款中扣除。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中国要单独应付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不可能的。仅供应足够的弹药这一项任务中国本身就根本无法完成。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约14100多吨,而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只能完成1500多吨,当时国际上唯一可能供应武器弹药给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斯大林基本满足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要求,特别是在停战谈判开始以前,几乎是有求必应。 斯大林的举动表明了苏联作为一个盟国的诚意,毛泽东对此非常满意。当然,中苏关于军事援助的交涉并非没有矛盾和分歧,特别是在战争进入边谈边打的僵持阶段以后,毛泽东仍然要求苏联大规模提供装备,斯大林却似乎认为中国关于军事方面援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完全必要的和紧急的。 斯大林的举动表明了苏联作为一个盟国的诚意,毛泽东对此非常满意。当然,中苏关于军事援助的交涉并非没有矛盾和分歧,特别是在战争进入边谈边打的僵持阶段以后,毛泽东仍然要求苏联大规模提供装备,斯大林却似乎认为中国关于军事方面援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完全必要的和紧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