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郁郁不得志:曾一度靠卖画度日(2)

矛盾交织的大帝国 奥匈帝国前身是奥地利帝国,版图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国以及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民族构成因此极为复杂。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与前属国匈牙利组成二元君主国。 1913年,拥有5000万人口的奥匈帝国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帝国的经济表面看还不错,社会迅速现代化,经济在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下,前景让人乐观。而以犹太人为主的企业主阶层因获得相当宽容的发展空间,带来当时令人惊讶的增长率。维也纳环城大道的扩建就是增长的象征,大道两侧矗立着犹太银行世家的宫殿,如埃普斯坦和托德斯科家族的豪华宅邸,足以印证犹太企业家的成功。 如同长寿的老皇帝的不幸人生一样——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被处死,最小的妹妹死于火灾,唯一的皇子自杀,皇后即美丽的茜茜公主,变相拒绝履行皇后职责,常年在欧洲旅游,未料于1898年被刺杀——帝国经济的发展无法让人忽略其内部复杂而众多的民族、地区矛盾相伴而生的。在矛盾重重之中,经济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同时刺激着民族分离主义的强大力量萌生,以及反犹太主义的渐强渐盛。 帝国内部各民族团体不仅因党派之争,而且因地区差异而彼此难以相容。1913年前后的奥匈帝国,充满各种矛盾,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有奥地利德意志人与匈牙利部分的匈牙利人的矛盾;在奥地利部分,有德意志人与捷克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纷争;在匈牙利部分,又有匈牙利人和各少数民族的分歧。帝国采用怀柔和军事管制在内的各种政策,结果一无成效。 帝国的军队曾被当作一个超民族组织,军官团由离开本民族地区的军官组成,以德语为统一语言。1881年,新任总参谋长为提高动员速度,不惜冒军队“地区化”的风险,而代价是复杂的内部管理和士兵缺少效忠国家的精神。到1913年,不仅帝国居民讲数十种语言,军队官员除德语外,还需用其他11种语言下达命令,每一种语言都有国歌的官方翻译。但互相冲突的民族主义集团却在排犹问题上态度一致。尽管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们历来对犹太人友善,但多民族帝国里民族主义呼声已经甚嚣尘上。 犹太人与希特勒 1913年,维也纳200万人口中犹太人约占1/10,比西欧任何一个首都的犹太人都多。除了财富,犹太人也是维也纳艺术、文化的赞助者,犹太知识分子决定性地影响了帝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那个时期维也纳一度出现174个报纸编辑位置中有123个被犹太人占据的情形。这里的犹太名人也很多,弗洛伊德居住在维也纳伯格大街19号第5公寓,而住在他对面6号公寓的,是犹太复国运动的倡导者赫茨尔。 除了犹太人,在这个让众多人经历身份危机的帝国,一直是弱势群体的妇女们也活跃起来,寻求自身解放。尽管投身妇女运动的原因各不相同,她们都以一种宗教热忱献身于事业中。 着名的维也纳咖啡屋更是激荡着“火花”。文学家在此写出名篇巨着,艺术家寻找灵感,哲学家传播思想,建筑家交流如何“重建世界”,革命家来这里流亡、交友。像托洛茨基,从1907年起就在维也纳,一直待到1914年。1913年,斯大林来维也纳同托洛茨基会面,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写出《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还有后来成为南斯拉夫领导人的铁托,当时在南维也纳新城的戴姆勒汽车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