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今传王弼注本《老子》第二十章云: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其中“如婴儿之未孩”的“孩”字,历来大多数学者都是根据《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之说,以“孩”爲“咳”之或体,训爲“小儿笑”。
“孩”字还出现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爲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此章中的“孩”字,历来注家亦多以“小孩”、“婴孩”之义爲训。
对于上引两章中的“孩”字,于省吾先生独闢蹊径,创爲新解:
按近人有以《说文》义训《老子》此语者。婴儿生数月即能笑,岂待二三岁乎?且训爲如婴儿之未笑,俚浅无谓。若读“孩”如字,如婴儿之未孩,婴儿岂不可称“孩”乎?至“圣人皆孩之”,尤爲不辞。按古从亥从其之字每音近字通。……“如婴儿之未咳”,应读作“如婴儿之未期”,言婴儿尚未期年,天真未漓也。上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此言“如婴儿之未期”,自言其似未期年之幼儿,不与于众人之所乐也。“圣人皆咳之”,应读作“圣人皆期之”,期谓期会。《广雅·释诂》:“期,会也。”上言“圣人在天下,歙歙,爲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犹言百姓引领以待,圣人皆期会之,使其如愿以偿也。[1]
于省吾先生读“如婴儿之未孩”的“孩”爲“期”,以“期年”爲训,确实优于古人以“小儿笑”爲训者。因爲婴儿什麽时候能会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因此也就代表不了婴儿某个显着的发育阶段,更与上文“未兆”之义不相符合。如以“期年”爲训,婴儿至“期年”而满周岁,这确实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不过,此说亦有可疑之处。婴儿即便满周岁之后,同样也是未离天真,纯洁无邪,《老子》爲什麽要以“婴儿未满周岁”来比拟“未兆”呢?这个问题恐怕亦不易索解。
冯胜君先生在于省吾先生之说的基础上更立新解。他根据楚简文字中的“娩”字形很容易被误释爲“孩”字的现象,指出今本《老子》的“孩”字很有可能也是“娩”字的误释,从而将上引的两个“孩”字改释爲“娩”。这样一来,第二十章“如婴儿之未娩”可以解释爲“我的精气、聪明尚未萌兆,就像在母体中尚未分娩的婴儿一样”。同时,他认爲第四十九章的“孩”也应改释爲“娩”,在句中读爲“矇”。“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娩(矇)之”,是说百姓用其耳目之聪明,圣人则使之盲瞽。[2]
很明显,冯胜君先生以婴儿“分娩”爲说,在“如婴儿之未孩”一句文义的理解上确实比于省吾先生的说法更爲顺畅。婴儿在分娩之后开始呼吸人世间的空气,“分娩”自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分界点,而且也与上文的“未兆”较爲符合。
不过,冯胜君先生的新说是建立在楚简文字的字形可能被后人误认的基础之上的。在楚简文字中,“娩”字的写法是下部从“子”作,这种写法的“娩”字确实有与同样从“子”作的“孩”有相混的可能。但是,《老子》中的两个“孩”字,《经典释文》皆云:“咳,本或作孩。”我们知道,《经典释文·老子音义》所依据的底本就是王弼注本,由此可知王弼注本中的二“孩”字原本均当作“咳”,作“孩”爲或本。而且,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中对应的两个字也皆写作“咳”字[3]。既然字形很可能原本都不从“子”作,则认爲《老子》中的“孩”字是“娩”字之误释的看法恐也值得商榷。
而且,《老子》这段话的用韵情况,按照江有诰《老子韵读》之说,一般认爲是这样的:
阿、何韵(歌部),恶、若韵(鱼部,恶,乌入声,若,入声),畏、畏韵(脂部),哉、熙、台、孩韵(之部,哉音兹,台,徒其反,孩,胡其反)。归、遗韵(脂部),昬、闷韵(文部,闷,平声),晦、止、以、鄙、母韵(之部,海音喜)。
对于江有诰之说,杨树达以爲“江韵得之”[4]。也即,多数意见认爲此段中“孩”与上文的“哉”、“熙”、“台”同押之部韵,则“孩”读爲“骸”仍属之部字。而冯胜君先生将字改释爲“娩”,以爲是与下文协韵(“娩”与“归”、“遗”、“沌”、“昏”、“闷”是脂、文合韵),虽然亦能自圆其说,然未免有迂曲之感。
同时,从医学角度讲,还有“遗腹子”(此处专指母体死亡之后而出生的婴儿,民间俗称“棺材子”)之说。也就是说,婴儿在母体中是否发育成熟并不能以是否分娩作爲绝对标準。在分娩之前的短时期里,婴儿其实已经发育成熟,与分娩之后的婴儿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认爲《老子》以婴儿尚未分娩来比拟“未兆”,于文义恐亦有未安。
今按:“如婴儿之未孩”的“孩”当读爲“骸”,训爲“骨”。《说文》:“骸,胫骨也。从骨、亥声。”段玉裁注:“字从亥者,亥,荄也。荄,根也。《公羊传》注:‘骸,人骨也。’则引伸爲凡人骨之偁。”《广雅·释器》:“骸,骨也。”《老子》“如婴儿之未骸”一句,意思是说如同婴儿在母体中尚未长骨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胎产书》记载:“七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传世的古医书如《医心方》引《产经》、《诸病源候总论》也有胎儿七月成骨的说法。而传世典籍又有胎儿七月成形的记载。如《文子·九守》:“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淮南子·精神训》与《广雅·释亲》均作:“六月而骨,七月而成。”诸书记载容有参差,但古人将胎儿长出骨头与成形看作时间差不多的两个阶段却是其共通之处。《老子》所言的“如婴儿之未骸”,“骸”训爲“骨”,句意就是说如同婴儿在母体中尚未长出骨头,也就是说婴儿尚未发育成形之时。这样理解恰好与上文的“未兆”之义密合无间。“兆”即徵兆、兆头,也就是事物开始的苗头。“我独泊兮其未兆”的“泊”,传本或作“怕”[5]。《说文》:“怕,无爲也。”论者多以“怕”字此训来解《老子》中的这句话。这样,《老子》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
衆人熙熙然悦乐,恣纵口腹耳目之情欲,如享太牢之味,如登春台而观,逐外失真而不自觉。我独淡泊无爲,淡然无欲,心里没有産生任何恣纵情欲的思想苗头,思虑静居不动就像婴儿在母体中尚未长出骨头的时候那样。
婴儿在母体中尚未长出骨头也即还没有发育成形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无知无觉、混沌蒙昧的状态,这显然也更爲符合老子所要比拟的“未兆”之态。
“骸”字训爲“骨”,从语源上说当与植物果实的“核”有关。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即认爲“骸”与“核”是同源字[6]。《说文》“核”字,段玉裁注云:“今字果实中曰核而本义废矣。按许不以核爲果实中者,许意果实中之字当用覈也。……《周礼》‘其植物宜覈物’,覈犹骨也。《广韵》云:‘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果子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也,出《声谱》,户骨切。’此字近是。《玉篇》亦云:‘核,户骨切,果实中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核,叚借爲骸。《尔雅·释木》:‘桃李丑,核。’按:如人之有骨也。……《文选·典引》‘肴覈仁义之林薮’,注:‘肉曰肴,骨曰覈。’”《广雅•释器》:“骸,覈,骨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云:“骨之言覈也。《说文》:‘骨,肉之覈也。’覈与核同。骸之言亦核也。”[7]《尔雅·释木》:“桃李丑,核。”郭璞注云:“子中有核人。”郝懿行《尔雅义疏》云:“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其中的“人”字即今“仁”字。可见,古人常将人之“骨”比作果实之“核”,又以“人(仁)”称“核”,则引伸之,婴儿只有长骨之后才能被称爲“人”也就可得而知了。植物的果实开始长“核”正是这种果实开始成熟的标誌,老子用尚未长骨处于浑沌无知状态还不能被称爲“人”的婴儿来比拟思虑淡泊之“未兆”,与前后文意正相吻合。
又,传世字书中除了《广韵》外还有一些收有“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字者。作爲“核”字的异体,篆文字形作“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从“木”从“月(肉)”从“骨”[8]。《字彙补》以之爲“古文核字”[9]。若“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爲“核”字古文之说可信,或者说“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字来源较古的话,则“
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字的造字本义很有可能是以“肉中之骨”来表示“核”字,其字形本身对于《老子》第二十章中的“孩”字当读爲“骸”训爲“骨”也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至于第四十九章中“圣人皆孩之”的“孩”字,高亨先生提出的“孩”读爲“阂”训爲“外闭”看法应该是可信的。其说以爲:
“孩”借爲“阂”。《说文》:“阂,外闭也。”……“圣人皆孩之”者,言圣人皆闭百姓之耳目也。上文云:“歙歙爲天下浑其心。”即谓使天下人心胥浑浑噩噩,而无识无知也。此文云:“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即谓闭塞百姓耳目之聪明,使无闻无见也。[10]
将“孩”读爲“阂”,训爲“外闭”,与《老子》一书的思想旨趣亦非常切合。圣人对于恣纵耳目聪明的普通百姓来说,要想闭塞他们耳目之聪明,只能是从外部着手的“外闭”,因爲普通百姓无法做到像圣人那样自发主动的弃绝追求耳目之聪明的“内闭”。



[1] 于省吾:《双剑誃老子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第34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2] 冯胜君:《从出土材料谈今本<老子>中“孩”字的释读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2期,第27-29页。
[3]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第4、9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4] 皆见朱谦之:《老子校释》,第86页,中华书局,1984年。
[5] [宋]范应元集注,曹聚仁增订:《老子集注》,第59页,梁溪图书馆,1926年。
[6] 王力:《同源字典》,第24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7]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第245页,中华书局,2004年。
[8] [宋]杜从古:《集篆古文韵海》卷五第14页,转引自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第576页,引綫装书局,2006年。
[9] [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第559页,中华书局,1958年。
[10]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第105页,开明书店,1948年。
附记:初稿承蒙裘锡圭先生、蔡伟先生审阅指教,北京中医药大学杜锋先生爲笔者提供了大量相关的传统医学文献,谨致谢忱。
点击下载附件: 0945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034.html

以上是关于侯乃峰:《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