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等级结构

汉朝-等级结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朝-等级结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等级结构



自然不平等与我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常金仓//山西师大学报1992.3
论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分层——从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说起//燕生东、尹秀蛟//江汉考古2001.1
荀子的等级制度观//徐仲有//佳木斯师专学报1989.3
从一条杜注谈周代的等级制度//田振生//北京师范学院1988.4
周代等级制度述微//杨为星//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4
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阎步克//学术界2000.2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君臣伦理观//李峰//唐都学刊1996.2
“包山楚简”所见几种身分的考察//陈伟//湖北大学学报1996.1
楚国的等级结构与阶级关系//刘玉堂//江汉论坛1997.3
云梦秦简《日书》所反映的秦国社会阶层//贺润坤//江汉考古1995.1
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林剑鸣//社会科学战线1989.2
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周金华//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说文解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等级与阶级关系//许仰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1
西汉早期中国社会的重新分层//刘绪贻//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4
从南阳汉画看汉代的等级制度//王玉金//南都学坛1993.2
汉代的户等//邢铁//河北师院学报1993.3
1. 帝王
帝的观念的演变与皇帝制度的产生//郝铁川//历史教学1986.5
中国古代皇帝有哪几种称谓//朱仲玉//文史知识1986.1
谥号、庙号、尊号/年号//赵龙君//历史知识1986.1
中国皇帝有多少称谓?//龚延明//文史知识1986.9
中国古代帝王称谓浅谈//樊建莹//许昌师专学报1988.3
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文史198828
中国古代的君主论//郝铁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5
论中国皇帝的自卑情结//马良怀//社会科学辑刊1989.6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探源//吴浩//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2
皇权特征的宏观探讨:中国古代政体研究之二//杜建民//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2
中国传说帝王的姓氏、婚配及世系变迁//刘信芳//东南文化1988.2
义儿 皇帝//魏良弢//历史研究1991.1
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的比较研究:以“天子思想”为中心//沈才彬//日本学刊1992.2
浅析日本天皇制与中国皇帝制//孙先礼//湖北大学学报1994.2
皇帝的自卑心理透视//马良怀//河北学刊1993.1
中国古代皇帝座位的朝向问题//(日)冈安勇着,胡发贵译//东南文化1993.2
帝王神话的诞生//史建群//郑州大学学报1993.6
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刘泽华、侯东阳//学术月刊1993.11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宁可、蒋福亚//历史研究1994.2
再论历史上中国国家元首//张创新//行政与法1994.1
古史传说中帝王的性别问题//李衡眉//历史研究1994.4
中国封建皇权的有限性//俞婉君//绍兴师专学报1994 4
中国封建皇帝内禅论//章尚正//中国史研究1996.3
中国八千年帝王论//何光岳//云梦学刊1996.3
论皇权//李福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略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的培养与约束//金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1
帝王名号的历史考察//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2
论古代帝王的削权之术//韩隆福//武陵学刊1998.1
历代帝王驾驭官臣的策略//冯辉//北方论丛1998.4
帝王死亡年龄结构及成因剖析//王月//河洛春秋1998.1
试论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幼主”现象//郭永学//长白学刊1995.3
中国皇帝玺宝制度概述//常培军//许昌师专学报1998.4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皇权嫡长子继承制新论//张星久//武汉大学学报1998.5
中国古代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计量分析//谭平//成都大学学报1998.4
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帝位继承制度的思辨//全林忠//天中学刊1996.3
商朝政制中的神权、族权与王权//李光霁//历史教学1986.2
商朝王位继承制度论略//吴浩坤//学术月刊1989.12
商代王位继承的宗法制//高光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1
商代王位继承制度研究概述//郑宏卫//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3
论商代王位继承制//常玉芝//中国史研究1992.4
论周初诸王之称生谥//杨希枚//殷都学刊1988.12
西周天子土地所有权的实现//李朝远//江西社会科学1988.3
论楚王的继承制度(兼论先秦君位的传袭的演变)//唐嘉弘//中州学刊1990.1
先秦时期的君权起源论//谭家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1.3/4
汉高帝分封同姓王辨析//岳庆平//东北师大学报1990.6
刘邦与异姓诸侯王//陈玉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
两汉皇位继承制度略论//范学辉、朱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刘邦以及其统治集团//辛田//文史知识1996.9
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论//夏增民//南都学坛1998.1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日)金子修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1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下)//(日)金子修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2
2. 贵族、官僚和地主
中西文官制度比较研究//杨咏中//光明日报1988.7.1
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心态与官吏退休制度//沈星棣//江西大学学报1988.3
中国封建社会官吏任用的限制制度//游为民//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3
中国古代吏治精神探微:《史记 循吏列传》与《酷吏列传》评说//张三夕//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8.3
古代县设置的启示//刘隆有//党政干部论坛1988.4
中国古代地方官吏的考核//吴野//云南社会科学1987.6
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与奖惩//袁廷栋//社会科学研究1988.2
中国历代考课制度简论//赵葆勤//通什教育学院学报1988.2
如何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概念//柏桦//光明日报1990.2.21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述论//戴小明//湖南社会科学1990.1
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与婚姻家庭: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谈起//林剑鸣//学术月刊1991.2
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鹿谞慧//文史哲1991.2
中国古代官僚的三种分配//方兢、黄敏兰//北京社会科学1992.2
中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述略//温江//行政管理研究1992.1
中国古代县官制度初探//刘鹏九//史学月刊1992.6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版/舒迅//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3
并重与分途:中国古代官吏发展历程概述//陈东升//干部人事月报1994.3
中国古代官僚的三种社会财产分配//黄敬兰//中国贸易报1996.3.1
中国任官回避制度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构想//王士伟//中国社会科学1993.6
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赵慧峰//中国行政管理1995.12
略论我国古代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沈友//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2
回避制度:中国古代任官的重大举措//宋超、张长立//南通师专学报1998.1
中国古代官员的回避制度//岑大利//文史知识1996.6
汉代的“去官”与“弃官”//王彦辉//中国史研究1998.4
中国古代的为官之道:古代官箴述论//时运生//人文杂志1996.6
中国古代秘书官吏——尹//赵映诚//秘书1997.2
古代官俸制度的历史反思//艾华//广州日报1988.6.16
萌芽期的古代俸禄制//任新平//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1
古代官员的俸禄水平与廉政//侯建良//理论学刊1997.2
古代县官的待遇制度考略//刘鹏九、王家恒、余诺奇//南都学刊1997.5
西汉官僚家族致富途径考略//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1997.5
我国官吏退休制度简介//涂家绪//领导科学1986.5
略论我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郭益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9.4
汉唐时代的退休制度//潘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经世致用、探索源流:读《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徐佩印//中国图书评论1994.6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郑明珍//中国行政管理1996.6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钟兴永//光明日报1998.5.29
关于我国古代官吏的致仕制度之研究//蒲坚//西北大学学报1988.3
略论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翟晓明//山西师大学报1994.2
中国古代致仕制度述论//李红琼//文献1998.3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钟文//文史知识1999.2
晋国致仕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翟哓明、王小平//学术论坛1994.3
古代惩治贪官污吏浅探//秦文廷、于永军//理论教育1989.10
中国古代的官吏经商//郭莹//史学月刊1999 .4
说中国历史上的宰相//瞿林东//安徽史学1995.3
开国功臣归宿论//郑宏卫//社会科学战线1993.4
品位与职位:传统官僚等级制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阎步克//史学月刊2001.1
“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阎步克//历史研究2001.3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副职考述//张作理//文史哲1998.6
中国历代武官制度(续)//臧云甫、王云度//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4
古代官员考核之借鉴//张立发、袁艳秋、刘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3
中国古代“将军”与军衔制度//郇际、郁竹//中州今古1998.5
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初探//朱伟华、徐璋//历史教学问题1998.5
古代廉吏涉外懿行//王同策//光明日报1990.2.21
论古代清官的廉政爱民和简朴自律作风//王岸茂//河北大学学报1999.1
略论中国古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陈永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
中国古代“公车族”//田秉锷//东方文化1998.3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李莉//中国行政管理1991.6
古代社会的吏员//吴吉远//文史知识1993.9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6
评赵世瑜着《吏与中国传统社会》//韩晓燕//历史研究1995.4
中国幕僚制度考论//李晚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1
中国古代的皇族封王制度//侯仰军//齐鲁学刊1995.1
论殷墟卜辞中的“王族”://沈长云//殷都学刊1998.1
周代养老制度的特点//郭政凯//中国史研究1988.3
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徐喜辰//东北师大学报1989.5
论西周社会分层秩序中的地位群体——卿大夫//李朝远//人文杂志1990.1
论周代卿权//晁福林//中国社会科学1993.6
周代贵族命名散考//侯强//学术论坛1997.5
春秋时期楚司马系列考述//宋公文//江汉论坛1986.6
论春秋战国间的世卿制//杨善群//求是学刊1988.5
试论战国军功官僚集团//杨师群//中国史研究1993.4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国与丞相//袁祖亮//郑州大学学报1988.6
论战国相权//晁福林//中国社会科学1998.5
试论战国相权的若干问题//晁福林//中国社会科学1999.5
战国时期齐国的封君及封邑//钱林书//复旦学报1999.2
秦“都官”考//刘森//人文杂志1991.5
略论秦汉的相权//张凯声//文史知识1993.9
秦汉守官制度考述//武普照//山东师大学报1988.4
关于秦汉官制的几个问题//王雪梅、卫文选//山西师大学报1989.4
秦汉掖庭六百石以下属(官)吏考//孙福喜//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1
秦汉卫尉六百石以下属官吏考论//孙福喜//商丘师专学报1999.5
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卜宪群//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1
秦汉生态职官考述//陈业新//文献2000.4
秦汉时期官吏休沐告宁制度考略//时晓华//东岳论丛1996.9
关内侯食邑考//胡大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1
刘邦时的关内侯浅述//罗庆康//怀化师专学报1994.2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祝总斌//历史研究1986.2
论西汉前期相权的变化//郎君孚//呼兰师专学报1989.1
西汉“中书”“尚书”考//徐子宏//广西大学学报1988.2
西汉御史大夫二丞考辨//魏向东//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3
西汉詹事考略//罗庆康//安徽史学1988.3
西汉“两千石”官吏月俸是多少//李万禄//西部学坛1993.4
汉代官俸考略//杨天宇//河南大学学报1994.1
汉武帝时代将军制度的缘起//张艳国//学术月刊1989.3
汉武帝时代将军制度研究//张艳国//武汉大学学报1989.6
西汉酷吏的职能及命运//史建群//许昌师专学报1989.4
论两汉酷吏//田延峄//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2.3
对汉代“酷吏的评论应一分为二:读《史记》关于“酷吏”的记载//谢季祥//福建师大学报1993.4
试析汉代掾史制度//贡绍海//山东师大学报1989增刊
俗吏吏风:西汉儒家批判的一种治政现象//马育良//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1
西汉中后期刺史越权现象的历史考察//汪清、谢秀芝、冷瑞光//郑州大学学报2001.1
汉代列侯的家吏:兼谈马王堆三号墓墓主//傅举有//文物1999.1
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李振宏//中国史研究1988.2
西汉居延边寨休吏制度//赵沛、王宝萍//文博1994.1
汉代居延戍边官吏的俸钱及相关的一些问题//施伟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2
关于汉代居延官吏同官异俸的问题//施伟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2
居延汉简中俸钱名籍//王廷洽//青海师大学报1996.2
西汉戊己校尉考//林剑鸣//历史研究1990.2
两汉西域戊己校尉考//余太山//史林1994.1
西汉骨签中所见的工官//吴荣曾//考古2000.9
关于胥吏制度的几个问题//林志华//安徽史学1992.1
试论西汉巡行使者的职能和作用//陈成军//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
东汉度辽将军述论//李大龙//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2
东汉的刺史制度及其变迁//张道英、李权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3
东汉故吏问题试探//张鹤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5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张金龙//江海学刊2001.3
略论历代宦官专权的原因//牛志平//人文杂志1985.5
宦官三题:王硕“宦官”与“太监”补正//何冠彪//历史研究1985.6
历代宦官的名称及其演变考述//冷东//汕头大学学报1986.2
历代宦官出身考略//赵兴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2
宦官专权与皇帝制度//诸祖煜//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1
试论宦官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冷冬//东北师大学报1988.5
中国封建政治的毒瘤——宦官制度//黄德馨//方志文萃1988.4
周代阉宦制度论扎//邢岩//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9.2
先秦时期的宦官//耿铁华//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4
东汉的宦官擅权与“党锢之祸”//欧阳熙、王亚兰//广州师院学报1987.4
中国古代的宦官与君主专制//任继愈//群言1989.11
建国以来宦官制度研究综述//冷冬//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9
十年来宦官研究综述//景有泉//文史知识1990.7
论宦官的双重人格//蒋宗明//烟台大学学报1990.3
我国宦官制度考略//来可泓//上海大学学报1990.5
近四十年来港台地区宦官史研究述评//聪、冷冬//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12
论秦、西汉宦官势力的形成与发展//李禹阶、陈前进//学术界1991.3
宦官人格及心理行为结构//顾蓉//社会科学战线1992.3
中国宦官制度生存原因试探//马良怀//中国史研究1992.3
漫谈宦官//胡素真//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3.1
宦官首领的压抑型人格及其行为特征//顾蓉//湖北大学学报1993.3
古代宦官群体的文化考察:谈顾蓉、葛金芳的新着《雾横帷墙》//周积明、王才忠//湖北大学学报1994.3
残阉人世界的历史阐述:读余华青着《中国宦官制度史》//葛承雍//浙江学刊1994.3.
宦官评价浅议//赵兴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4
历代宦官弄权杂谈//郁贤皓//古典文学知识1994.5
宦官杀皇帝的秘录探微//王汝寿//临沂师专学报1994.4
中国封建社会的宦官干政//朱子彦//上海大学学报1995.6
宦官综论//牛志平//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4
宦官忠良考辨//白晓娟//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2
中国历代外戚封爵食禄制度述论//朱子彦//史林//1996.4
外戚社会心态散记//陈恩虎、刘建芳//南通师专学报1997.2
浅论外戚专权的危害性//赵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2
两汉外戚擅政原因浅析//宫廷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9.1
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朱子彦//历史教学问题1996.4
两汉外戚特点比较研究//陈恩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7.1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读《汉书》扎记//田旭东//西北大学学报2001.1
西汉外戚何以出身微贱//秦学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汉武帝与外戚政治//秦学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东汉外戚的四大家族//马彪//文史知识1993.12
东汉外戚的作用//刘太祥//南都学坛1995.1
持盈守谦之术与两汉外戚之兴衰//姚静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
我国东汉时期和日本平安时代的外戚与权研究//范敏//福州大学学报1993.4
从固原出土的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朱凤瀚//南开学报1988.4
周代的礼与周代贵族的性格//许志刚//孔子研究1989.1
德治与周代贵族的政治智慧//张树国//中国文化研究1996.1
先秦史笔谈:2.先秦贵族政治略说//赵光贤//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9.3
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何兹全//烟台大学学报1990.4
西汉食邑贵族的不同身分和邑入内容//刘敏//南开学报1990.6
西汉功臣贵族的兴亡//吉书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
西汉初贵族生活浅论:从《七发》《史记》等文献看西汉初期贵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白俊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增刊
刘秀人才集团的群体考察//赵庆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
中国传统社会中贵族与士绅力量的消长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孙立平//天津社会科学1992.4
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晁福林//河北学刊1997.3
孙吴封爵制度商探//陈明光//中国史研究1995.3
汉末凉州军阀集团简论//王希恩//甘肃社会科学1991.6
从两汉社会的发展看士族门阀产生的根源//何威震、张保国//南都学坛1987.4
西汉中后期门阀士族的萌芽//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1993.4
门阀制度发展阶段新说//石荣伦//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3.4
东汉门阀形成的上层建筑诸因素(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三)//周天游//学术界1989.5
东汉门阀的来源和特征//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1994.4
东汉门阀士族的形成//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1994.3
东汉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1995.2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述评:兼论东汉的累世经学//黄宛峰//南都学坛1991.1
经学传统与汉唐北方士族的胜衰//颜晨华//学术月刊1991.7
汉魏之际士族文化性格的双重裂变//王晓毅//史学月刊1994.6
东汉中后期皇权与世族门阀之间的斗争//邱实//益阳师专学报1995.3
关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史学集刊1986.3
略论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梁向明//固原师专学报1985.2
汉代河西的豪强大姓//尤成民//敦煌学辑刊1991.1
从围剿游侠到惩治豪门//李晚成//党政论坛1991.4
从“夷”汉文化的交融看“南中大姓”的形成//刘小兵//思想战线1991.5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尤成民//兰州大学学报1992.1
西汉迁徙豪强的措施//张越//历史大观园1992.9
从汉墓画相石和出土明器看东汉豪强地主的发展//孙忠家//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4
东汉的流民和豪族//孙如琦//浙江学刊1993.3
汉代豪民私债考评//王彦辉//中国史研究1994.2
试论汉代豪强地主的历史浮沉//曹东方//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4
世族豪杰?游侠(从一个侧面看袁绍)//方诗铭//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2
汝南袁氏的发展与东汉社会之变迁//胡秋银//许昌师专学报1998.1
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王彦辉//史学月刊2000.4
汉代“抑豪”政策的变迁与关东豪族势力的发展//尹建东//四川大学学报2001.2
试论汉代地方豪族的宗族组织:以关东豪族为中心//尹建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论汉代的豪民役使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王彦辉//东北师大学报2001.4
汉代豪民研究论纲//王彦辉//史学月刊2001.4
试论汉代的儒宗地主//马彪//中国史研究1988.4
汉代地主门下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杨生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6
关于汉代官僚地主商人“三结合”问题//柳春藩//史学集刊1992.1
论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形成时间//杨善群//学术月刊1993.5
试论战国军功官僚集团//杨师群//中国史研究1993.4
从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人生价值观看刘邦与韩信的关系//郭秀崎//阴山学刊1996.7
试论汉代地主经济与奴隶主经济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刘明、孟文镛//绍兴师专学报1993.2
论两汉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性质特征//杨师群//学术月刊1994.8
《四民月令》与东汉贵族庄园生活//萧放//文史知识2001.5

3.
也论“庶人”//张玉勤//山西师大学报1986.3
论国人的阶级属性//萧平汉//衡阳师专学报1985.4
周代“氓”身分辨析//陈昌远//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7.4
国人的属性及其活动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影响//蔡锋//北京大学学报1997.3
周代国人与庶民社会身分的变化//晁福林//人文杂志2000.3
由《诗?七月》论及西周庶人的社会身分//沈长云//人文杂志1989.6
春秋战国时代平民参政的社会潮流//沈星棣//江西大学学报1991.4
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直接生产者身分蠡测//刘玉堂//湖北大学学报1997.4
咸阳发掘战国时期秦人平民墓葬群//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4(3)
论东周秦汉时代的乡官//王彦辉、徐杰令//史学集刊2001.3
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农小农和依附性佃农//何兹全//史学理论研究2001.3
早期自耕农琐论//何根海//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4
析“更民名曰黔首”//袁林//兰州大学学报1992.2
“中民之家”和两极分化(秦汉社会解剖之一)//苏诚鉴//安庆师院学报1988.3
汉代“民赀”的登记及有关问题(兼答杨作龙同志)//傅举有//中国史研究1988.3
汉代雇佣劳动者身分特点的再探讨//庄辉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1
汉代田税征收方式与农民田税负担新探//臧知非//史学月刊1997.2
庶长考//胡大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2
“闾左”钩沉//庄春波//社会科学辑刊1991.4
汉代乡亭部吏考略//余行迈//苏州大学学报1992.1
汉代封建依附农的种类及其产生//李树军//甘肃社会科学1994.2
汉代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美)比尔?孔维廉着 刘磐修译//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
西汉流民问题探微//余谦//江西师大学报1994.3
两汉流民运动及政府对策的得失//王子今//战略与管理1994.3

4.手工业者、商人
古代商人的身分与地位略论//郭志祥//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秋
中国古代商贾家训探析//徐少锦//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8.1
古代商人阶级的形成及其治生之学//王泽民、祁明德//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2
论我国历史上的经纪人及行业组织//周群华//天府新论1995.6
论我国古代历史的经纪人及其活动//吴少珉、周群华//洛阳大学学报1996.1
中国古代中间商人的历史演变//岳朝娟、朱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
封建传统抑商思想的滥殇:商鞅韩非的抑商思想//刘甲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
儒与商:相反又相成的结合//蔡德贵//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商的兴起及其现代启示//何筠、罗卫国//南昌大学学报1996.3
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杜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3
楚国舟师略考//李克能//江汉考古1993.3
楚国商人社会地位散议//刘玉堂//江汉论坛1994.9
东周秦汉私营工商阶层述论//杨师群//社会科学战线1997.2
战国秦汉时期商人的经营之道//张弘//烟台大学学报1998.1
论周秦之际工商格局的巨大变革//俶成//扬州大学学报2000.1
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及商业资本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张弘//理论学刊2001.1
秦“工师”考//李光军//文博1992.3
西汉商人社会地位的演进//赖华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6
汉代的“平贾”//宋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2
两汉官僚商人之比较研究//王凯旋//学术交流1999.1
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1

5.士、游侠、隐士、方士
日本关于中国士大夫研究的新趋势//杨睫//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3
“士”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余时英//文汇报1988.1
我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常校珍//西部学坛1988.2
我国古代的选士制度//余允通//历史教学问题1988.2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阎步克//文史知识1988.3
试比较中国“士”、日本“武士”和西方“骑士”//骆北伦、刘念慈//重庆师院学报1988.1
略论士与皇权政治的分离与对立//胡成//光明日报1989.3.22
士与中华民族//王世莲//求是学刊1989.6
??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阎步克//北京大学学报1990.2
中国原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基本属性//赵东玉//大庆师专学报1990.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和为政之道//郑泰//民主与科学1990.5
历史变迁与“士”的形义源流//阎步克//文史研究1991.8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社会选择//韩明谟//文史哲1992.3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产生的背景与契机//赵东玉//浙江学刊1992.5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归隐之士之悲剧意识的消解//陈代湘//学术论坛1992 6
名士风流万古传//李达武//枣庄师专学报1992.3
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多发契机//易小明、王友胜//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2
“谋道不谋食”与士大夫的精神分裂//李朝远//探索与争鸣1993.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哲学//刘周堂//江西社会科学1993.9
古代儒士群体的社会构成及文化特征//郭洪纪//唐都学刊1994.4
名士风流以后//王蒙//读书//1994.12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阎步克//战略与管理1994.2
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优良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王志刚//渭南师专学报1995.2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天府新论1995.6
“学者以治生为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信念的嬗变//胡发贵//江海学刊1995.6
论文士不遇//刘周堂//中国文学研究1997.1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评原始儒家的人格设计//陈秋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增刊
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动乱时期士人的价值取向//魏良//江海学刊1998.1
“士”“商”观念变迁论//卢昌德//社会科学战线1998.3
略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修身”//勾利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中国古代学生运动述论//郝建平//阴山学刊1998.1
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郭玉良//复旦学报1998.6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成因//王光能//江南论坛1999.6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晋阳学刊2000.5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士文化的发展//卢子震//学习与探索2000.1
加强对“士”的研究//苏双碧//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1
加强对“士”的研究//苏双碧//深圳特区报2000.4.16
“士为知己者死”辨//常昭、常青//济南大学学报2001.4
先秦时期的士//刘泽华//文史知识1987.12
先秦经济运动中士群体的作用//徐波//昭通师专学报1987.2
论先秦客的政治作用//荀德麟//苏州大学学报1990.1
齐文化与知识分子(从“管子”和诸子百家谈起)//(日)今里祯//天府新论1990.1
战国辩士析//顾炎甫//史林1998.4
浅论战国辩士劝谏中的公共技巧//李本亮、彭央华//江西社会科学1998.11
谈谈战国时期的“士”阶层//高金相//大庆师专学报1986.3
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浅谈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理//郭杰//江西社会科学1992.3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郭杰//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
论春秋战国时期谋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王勇//浙江学刊1993.2
战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士林文化心态//陈桐生//江汉论坛1992.7
战国客卿制度刍议//黄冬云//南通师专学报1990.2
孟尝君田文养士考论//张华松//管子学刊1992.4
战国食客的特征及其社会价值//杨建宏//益阳师专学报1993.3
论先秦时期的“士德”//陈瑛//中州学刊1994.2
试论战国时期代养士之风//全根先//文献1994.2
从春秋战国之“示”看中国“士”的精神文化传统//王素玲、于淑丽//长白论丛1994.3
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白自东、孔宪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2
春秋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文化性格//王泽民//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4
中山国亡于崇儒说献疑//刘宝才//文博1986.3
试论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与儒士//罗新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4
先秦时期士阶层的历史考察//刘大秀//理论学刊1996.6
批评、借鉴与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林剑鸣先生的批评文章《历史的经验与现行的政策》的一个反批评//王涤武//社会科学评论1987.5
晏婴人生哲学发微:关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项个案研究//杨阳//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1
谋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苏秦形象评析//芦卿忠//甘肃理论学刊1999.2
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陈水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
论纵横家的衰落//熊宪光//涪陵师专学报1999.1
战国士人素质简论//张彦修//人文杂志1999.3
春秋战国河南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赵发中、魏光峰//殷都学刊2000.1
试论战国策士的人生理想//瑄//重庆师范学院2000.3
官学下移与游士之风:先秦士人文化的发展道路<三>//程二行//武汉大学学报2001.3
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夏增民//南都学坛1999.2
论秦始皇的知识分子政策//李元//求是学刊1999.3
儒生与秦政//黄宛峰//学术月刊1996.1
秦代的博士与方士//张华松//孔子研究1999.1
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阎步克//历史研究1986.3
游士宾客在秦汉的兴衰演变//姜建设//史学月刊1986.5
秦汉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及其作用//刘修明、卞湘川//学术月刊1989.7
秦汉的诸生与政治//梁锡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朱云的事迹及西汉后期的儒风//朱大//中国史研究1988.2
略论西汉士人风貌的变化及其影响//马亮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4
汉代博士杂识(待续)//召玉//中文自学指导1999.5
儒冠不误身:秦汉之际的儒士与刘邦//葛剑雄//东方文化1997.4
汉代士大夫与汉代思想的总倾向//侯外庐//史学史研究1990.4
两汉之际社会变动中的知识分子及其命运(刘歆与新莽王朝的浮沉)//刘修明//中国史研究1990.4
试论汉代士风的变迁//王克奇//江汉论坛1992.4
论汉武时代士人精神的嬗变//查屏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2
汉代士人的仕事与谗嫉//于迎春//晋阳学刊2001.1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王保顶//江海学刊2001.1
略论汉代士大夫阶层的母子关系//郭玉峰//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1
西汉前期文人的用世情怀//刘周堂//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
政治、经学的衰变与西汉后期士人心态的走向//张峰屹//南开学报2001.2
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王保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汉武帝时代的纵横之士//魏向东//历史知识1988.5
两汉博士家法株生原因论略//罗义俊//史林1991.1
汉代经学博士学考辨//黄开国//中国史研究1993.2
从“文景之治”看汉初知识分子的作用与特性//邱少平//益阳师专学报1993.2
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马亮宽//社会科学1994.2
东汉士风中的“禄利”、“名节”之变//马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
东汉安顺之际的汝颖名士//王晓毅//山东大学学报1992.2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孟繁冶//郑州大学学报1994.6
儒学与后汉士人的归隐之风//刘厚琴//齐鲁学刊1995.3
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黄宛峰//中国史研究1995.2
汉晋时期的颍川士人集团//王大胜//许昌师专学报1996.1
临沂士族与民族文化//安作璋、王克奇//文史哲1995.6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王永平//江苏社会科学1997.2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刘则鸣//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2
两汉时期江南士人行迹述略//王永平//中国史研究1997.4
中州士人与汉代政治//黄宛峰//南都学坛1998.1
论先秦两汉大儒的穷达及其文化价值//张淑琴//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4
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郭玉良//复旦学报1998.6
略轮西汉梁国文人集团形成的原因//王树林//黄淮学刊1998.4
党锢之祸与知识分子气节//侯林莉//历史教学1999.2
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王继训//济南大学学报2000.1
略论汉代名士气节//陈建林//孔子研究2000.5
两汉之际士人与士风//王继训//齐鲁学刊2000.5
东汉的名士//方燕//文史杂志2000.4
汉魏之际士大夫群体的演变//方燕//天府新论2000 .4
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李军//浙江大学学报2001.5
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张鹤泉//求是学刊1995.2
洛、许名士与汉魏之际的学风演变//徐华//史学月刊2001.2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驳议//徐松巍、王树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1.4
经学传统与汉唐北方士族的盛衰//颜晨华//学术月刊1991.7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姜广辉//河北学刊1994.3
汉末士人自然理性的觉醒//张振龙、祝瑞//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5
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李德平//江苏社会科学1994.3
方士:汉代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张兴杰//兰州大学学报1994.1
秦汉时代滨海地区的方士文化//卢云//复旦学报1988.6
论中国古代的隐士//刘叶秋//文史知识1986.2
隐士的生活//刘文刚//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3
中国古代隐士略论:兼谈古代儒道隐逸思想之异同//闵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2
论朝隐//张立伟//天府新论1993.1
隐逸贡献论//张立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
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高敏//社会科学战线1994.2
论隐逸的自由要素//张立伟//天府新论1994.3
统治者的反隐和尊隐//张立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略论春秋战国时代的隐士//马新//文史哲1993.1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游为隐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对学术界关于庄子的阶级属性争论的思考//袁伯诚//青岛师专学报1993.1
先秦隐逸群众浅论//赵东玉//社会科学战线1996.5
先秦时期隐士的名称及其分类//刘淑梅//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2
简论汉唐士大夫隐逸之风//方良//九江师专学报1987.3
论东汉的隐士//黄宛峰//南都学坛1989.3
论东汉隐士//齐涛//安徽史学1992.1
隐逸文化中冷漠的澎涨//张立伟//天府新论1995.3
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漂流//宁稼雨//社会科学战线1995.4
评东汉时期的隐者群//孟祥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6
侠客论//陈蓓//体育文史1990.6
游侠考辨//张英//祁连学刊1991.1
汉代长安与游侠//韩云波//城市改革与发展1992.4
论中国侠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侠文化形态之一//韩云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游侠及其产生的背景//陈宁//思想战线1993.1
古代游侠任侠行义活动之考究//汪涌豪//殷都学刊1993.3
古代游侠日常生活之考究//汪涌豪//殷都学刊1993.4
古代游侠社会关系之考究//汪涌豪//殷都学刊1994.2
试论战国游侠//江淳//文史哲1989.4
试论先秦游侠//韩云波//贵州大学学报1994.3
《韩非子》与战国游侠//韩云波//四川大学学报1994.3
张良的任侠本色//韩云波//文史知识1994.11
古代游侠人格特征之考究//汪涌豪//殷都学刊1995.1
《汉书》与西汉后期游侠//韩云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
论西汉游侠风尚//李保平、张志海//固原师专学报1995.3
试论西汉时的“侠官”//吉书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论武侠的生存背景//杨世宏//齐鲁学刊1998.2

6. 奴隶
略论原始社会俘虏的命运//范传贤//东北师大学报1988.1
商代人牲身分的再考察//杨升南//历史研究1988.1
一个有关奴隶来源的字义之辨//张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 .1
殷代奴隶制与商品经济//程德祺//殷都学刊1989.1
试谈尚书?盘庚中的“众”//聂玉海//殷都学刊1986.3
商代“众人”身分为奴隶论//王贵民//中国史研究1990.1
商代“众人”的历史考察(关于“众人”的新探索)//彭邦炯//天府新论1990.3
商代“众”“众人”问题探讨//徐六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1
浅议商代社会的奴隶:兼谈殉人和人牲的社会身分//刘兴林//齐鲁学刊1990.4
商代生产领域中的奴隶劳动//杨升南//殷都学刊1994.1
试论西周农业生产者的奴隶身份//梁敢雄//学习与探索1986.1
论西周生产领域的奴隶劳动//顾孟武//史学月刊1988.2
《周礼》中所见的奴隶//陈连庆//史学集刊1989.2
从奴隶概念的法律含义看西周庶人//朱行天//历史教学问题1990.4
楚国倌人考//张君//湖北大学学报1990.4
齐国奴隶考述//李衡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6
中国封建社会和奴婢制度//杨作龙//洛阳师专学报1986.2
秦代的奴隶问题//陈连庆//东北师大学报1988.5
汉代的家人子//张承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1
汉代免奴、限奴措施刍议//杜绍顺//中学历史教学1986.2
从张家山汉简看汉初的奴婢问题//彭浩//中国文物报1993.8.29
汉代名田蓄奴婢制度考论//冷鹏飞//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论西汉的奴婢//孙福喜//黄淮学刊1996.3
试论王莽改革中的奴婢问题//赵梦涵//史学月刊1986.1
王莽与西汉的奴隶制残余//周鼎初//社会科学战线1993.5
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是“奴隶”么?同林干教授商榷//阿日尔丁夫//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3

胥吏与贱民//(英)赵冈//社会科学战线1997.1
浅谈中国古代的非洲黑奴//肖忠纯//锦州师专学报1997.2

7. 娼妓、巫史
仰韶文化“鱼纹”“人面鱼纹”内含二十说述评:兼论“人面鱼纹”为巫师面其形象说//刘云辉//文博1990.4
商代的巫与巫术//晁福林//学术月刊1996.10
略论先秦巫史文化//何平立//上海大学学报1993.3
从先秦文献资料看巫与文化的关系//李清和//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5
先秦医巫的分流和斗争//李建国//文史知识1994.1
论巫蛊之祸//陈志//福建论坛1988.3
“巫娼时代”纯系虚拟:中西妓女起源比较//黄仁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3
论西汉“巫蛊之祸”//高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2
“巫蛊之祸”新探//吴刚//中国史研究1993.2
汉代巫觋的社会存在形态//(韩)文镛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

8. 士兵
我国古代的工程兵//周英、毛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0.4
骑兵基本功能探讨:兼释马文化//孟古托力//北方文物1996.4
古代骑兵编制和训练之刍议//孟古托力//北方文物1998.4
春秋时期齐国卿大夫家族私属武装浅析//高广政//管子学刊1998.3
论吴国的军队组织//陈恩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楚国兵种及其作战方式//顾久幸//荆州师专学报1994.3
试论先秦“武卒”对军事武艺发展的影响//王俊奇、朱希伟//上饶师专学报1995.4
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仝晰纲//走向世界1999.3
秦汉的戍和过更//王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2
试论秦汉戍的几个问题//卢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新考//蒋非非//北京大学学报1995.5
秦士伍的身分及其阶级属性辨析//周厚强//求索1991.4
章邯刑奴之军与秦爵刍议//陈前进//重庆师院学报1992.1
秦代步兵浅析//彭文//文博1992.5
秦汉边防兵的特点及早期其作用//陈晓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3
秦汉边防兵的兵员构成和领导体制//余从荣//社会科学1998.1
秦汉的戍卒//孙言诚//文史哲1988.5
试论秦汉时期的禁卫兵制//詹素平//吉安师专学报1998.1
汉代型募兵试说//黄今言//中国史研究1989.3
汉代征兵制度中若干问题的考辨//黄今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2
秦汉兵文化略论//赵明、卢星//江西社会科学1998.4
东汉幽州突骑述论//刘勇//首都师师范大学学报1998.4
西汉的护羌校尉//边章//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1
西汉越骑考辨//杨琮//中国史研究1991.2
汉代刑徒兵论略//陈晓鸣、饶国宾//杭州师专学报1992.1
汉代刑徒兵考略//卢星//史学月刊1992.5
汉骑兵主战之例证:咸阳杨家湾汉墓骑兵俑//张民德//文博1992.6
西汉羽林述论//武素琴//殷都学刊1996.1
汉代边兵的日常生活和待遇问题述略//陈晓鸣//江西师范大学1996.3



(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478.html

以上是关于汉朝-等级结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