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上甲微的“假中”与“追中”

也说上甲微的“假中”与“追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也说上甲微的“假中”与“追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也说上甲微的“假中”与“追中”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清华简《保训》第8支简,记载上甲微故事的文字,依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所给释文(文字隶定尽量采用宽式,下引卜辞同)为: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追(归)中于河。
李学勤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周文王遗言》一文中曾表示,“周文王所说微的‘假中’,是什么意思还需推敲。”其后,又在2009年第3期《中国史研究》上发表《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进一步确认了“假”字和读为“归”的“追”字。这是很有见地并富有启发性的。
反复推敲这两句话,不难看出,本简所见的“中”,乃是先由上甲微“假于河”,用来打败有易氏之后,又“归于河”的。所以,它显然应当是一个可借可还、并且可以用来打仗的有实体存在的形而下的东西。基于这一点,诸如“中道”、“中庸”等形而上的解释,都难以成立。而所谓“地中”,由于同样难以借、还,从而扞格难通。
关于上甲微伐有易事,见于古本及今本《竹书纪年》,具体表述,想必大家多已读过,兹不赘述。其中,古本《纪年》的记载辑自《山海经·大荒东经》。通过对读,可以发现,本简的“假中于河”,即相当于古本《纪年》中的“假师于河伯”。这一点并不难想到。但问题在于,作为相对应的异文的“中”和“师”到底是怎样的关係?而这恰恰就是解读上甲微“假中”、“归中”事的关键所在。
《纪年》中的“师”,既是借以用来讨伐仇敌的,则只能是是军队。商人的军队的名称,常见于甲骨卜辞的,有“行”、“大行”等。还有“旅”,一般认为始见于第三期即廪辛、康丁时的卜辞。而“师”则当在武丁时即已创立,如《甲骨文合集》33006:
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
就是贞问,是否要征召“右中左”“三师”?
关于商代“师”的具体编制,在可信的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历来有一万人和三千人等说法,似乎都证据不足,难以确考。然而,军队中包括“中师”(及“左师”、“右师”)的编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更有明确记载“中师”一词的第一期卜辞为证。如《甲骨文合集》5807:
癸亥卜,争贞:旬亡尤?王占曰:有祟,旬壬申中师□,四月。
同时,在卜辞中已经可以见到“中师”简称为“中”的用例了。如《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223:
其作中?
显然,这里的“作中”,就是“作中师”之省文,也就是“征召中师”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见于《诗·小雅·瞻彼洛矣》:
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朱熹《集传》注曰:“作,犹起也。”
《保训》篇所见“假中”、“归中” 与卜辞所见“作中”语法结构大同,并且同样记载了商人的历史。可以推知,见于《保训》第8支简的“假中”、“归中”也就是从“河伯”处借来其“中师”讨伐仇敌有易氏,在有易氏服罪之后又归还了“中师”的意思。
《纪年》中所谓“河伯”,应当可以理解为某个名为“河”的部族的首领。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谈到《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一条时曾说,“洛伯、河伯,皆国名也。”大体不错。只是,将“国名”改为“诸侯”,或者说“洛、河,皆国名也”更加确切。   
(编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85.html

以上是关于也说上甲微的“假中”与“追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