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5号防空导弹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红缨5号防空导弹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红缨5号防空导弹英文名称:

  类 型:防空导弹

  所属国家:中国

  研发单位:

  红缨-5号防空导弹是中国仿制前苏联的SA-7型的产品,是中国第一种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单兵肩射超低空防空导弹,在目视能见度条件下,采用尾追方式攻击高速飞机,对直升机可采取迎头攻击方式。导引头采用红外导引头;主发动机为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性能参数 概观

  系统总重15千克

  系统长1.508米

  弹长1.423米

  弹径0.072米

  弹重9.8千克

  射高0.05-2.3千米

  有效射程0.5-4.2千米

  研发历程  红缨5号导弹的研制经历了模型弹、独立回路、闭合回路和设计定型4个阶段的飞行试验。1975年3月至1976年7月,进行了考核弹体结构和发动机性能的模型弹飞行试验,共发射模型弹17发。试验表明,弹体气动布局合理,动力系统的性能和主要弹道参数等满足设计要求。1976年3月至1978年1月进行了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共发射导弹18发。通过试验,摸清了单通道旋转导弹的控制原理和过载能力,考核了弹体强度,掌握了旋转导弹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978年9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的闭合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脱靶。设计人员经过深入分析,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采取了相应措施后,于1979年7至12月,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2次试验,完成了试验大纲规定的4个空域点的试验任务。1980年4月,中国第一位便携式防空导弹射手孟庆云,首次肩扛发射了3发导弹,击落靶机1架。试验结果表明,导弹发射后座力不大,发动机火焰和噪声不危及射手的安全,闭合回路弹试验阶段的目的已全部达到。

  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研制部门用一年多的时间,集中力量解决了控制系统的问题。1982年7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补充飞行试验,取得两发两中的成绩。为检验定型批的产品质量及证实肩射的可能性,1984年6月,进行了红缨5号甲定型摸底性飞行试验,由射手朱振泉以肩射方式向靶机发射导弹获得成功。

  1984年底,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对红缨5号甲武器系统进行设计定型飞行试验,以手动和自动发射方式,在作战空域的高、低、远、近等边界特征点上,对航模2号靶机、重霄靶弹和长空1号靶机实施迎攻和尾追攻击,共发射导弹21发,引导精度、杀伤概率和可靠性等战术技术指标,均满足定型试验大纲的要求,定型试验获得成功。1986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缨5号甲导弹定型,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

  装备配置  红缨5号甲导弹弹长1.46米、弹径72毫米、弹重10.2千克、发射重量16.5千克、采用杀伤战斗部,战斗部装药0.5千克,触发式引信,动力装置为1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和1具固体助推器。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导引头使用常温硫化铅探测器,采用热电致冷技术,提高了探测距离。导弹具备迎头攻击高速飞机的能力。战斗部重量加大,杀伤力提高,抗背景干扰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对付速度小于260米/秒的飞行目标,作战距离为800-4 400米,作战高度为50-2 5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500米/秒。

  发射筒由发射筒体、起转线圈、机械瞄准具、前置梁指示器、插头机构、止动装置、插座、连接线盒、卡箍、背带、前后盖等部分组成,具有质量轻操作简单方便、多功能、多次使用等特点。导弹装入发射筒内,由挡弹销定位,由分离插头实现电气联接。导弹呈鸭式气动布局,一对舵面装在舵机舱上,两对尾翼呈X配置在弹身尾端,全弹舱体均采用整体结构,导弹有相互连接的4个舱面组成,从到到尾依次为红外导引头、舵机、战斗部、发动机舱。导弹借助两个定位环支承在发射筒的内壁上。

  舵面和尾翼在发射筒内呈折叠状态,出筒后自动张开并锁定。制导控制系统采用红外线被动寻的、单通道旋转控制的体制,它包括导引系统和稳定系统。导引系统不断地测量顶确定导弹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并按导引规律形成控制指令。稳定系统则执行导引系统给出的控制指令,控制导弹稳定准确地飞向目标。

  导弹采用固体助推器和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器用于发射导弹,使导弹在出筒时具有一定的飞行速和转速,其装有双基药136克,工作时为0.05-0.09秒,在导弹出筒前结束工作。主发动机为单燃烧室双推力发动机,装3.8千克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一级推力使导弹在1.6-2.7秒内加速到巡航速度,第二级发动机使导弹保持巡航速度。

  战斗部和引信胶结成战斗部舱,战斗部具有杀伤、爆破和聚能的综合作用,采用钢壳体整体式结构,质量约为1.22千克,装药量为0.5千克,采用全保险型、磁电机械结合的触发引信,它由冲击闭合器、保险机构、引爆部件和自毁装置等部分组成。平时确保导弹安全,战时当导弹命中目标后适时引爆战斗部,脱靶时使导弹自毁。

  红缨5号系列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成功后,中国又在其的基础上开发出性能更为先进的前卫系列单兵防空导弹,前卫系列于1994年在英国范堡罗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首次展出,引起各国防务部门及传媒的极大关注。

  主要改型

  红缨5号防空导弹有多种改进型,其中红缨-5号A型导引头使用常温硫化铅探测器;采用热电致冷技术,提高了探测距离;加大战斗部重量,提高了杀伤能力;同时提高了抗背景干扰的能力;改进导引头,使导弹具备了迎头攻击高速飞机的能力。红缨-5号C型是车载型,1986年研制成功,导弹装载在4X4的发射车上,每车装两组,每组4发导弹,车上装有电视、红外警戒和跟踪系统。

  改进型:红缨-5A 红缨-5B 红缨-5C

  服役部队中国

  媒体评述  红缨5号导弹的研制经历了模型弹、独立回路、闭合回路和设计定型4个阶段的飞行试验。1975年3月至1976年7月,进行了考核弹体结构和发动机性能的模型弹飞行试验,共发射模型弹17发。试验表明,弹体气动布局合理,动力系统的性能和主要弹道参数等满足设计要求。1976年3月至1978年1月进行了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共发射导弹18发。通过试验,摸清了单通道旋转导弹的控制原理和过载能力,考核了弹体强度,掌握了旋转导弹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