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制讲述君主治国之道 荀子强国的思想

荀子王制

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该篇文章出自于《礼记》,作为一种规章制度,为古代君主用于治理天下,其内容几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国、封官、俸禄、刑罚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荀子画像

荀子画像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现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见解。荀子认为,国君的治国国家之道实质上是其实施任贤免废、躯恶善民的政治之道。国君只有赏罚分明,对良民加以奖赏,而对恶者予以惩罚,做到公正开明,才能归顺民心,以礼之道来约束和管理国民。

同时,荀子主张,国君在对政务事宜进行处理时,要兼顾礼教和法率并行。并强调在政务事宜的处理上,衡量一个国君是否足够贤明,并不是国君事事亲为的本领,而更重要的在于看国君是否懂得利用德才贤能之士的才华和能力来帮助其治理国家。因此,荀子提出,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和尚贤使能的品格是一个优秀的国君应具备基本品格,而如何培养出这些品格正是一名优秀的国君应该努力的方向。

另外,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同样对一个国家存亡的条件进行了阐述。篇中荀子指出实行仁政、明纪法则、任人唯贤、善待国民是一个国家得民心、统治天下的决定条件,如果一个国君能够做到上述所说,则其所治国家必定会兴盛辉煌。

荀子强国

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至238年,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石像

荀子石像

《荀子强国》篇主要阐述荀子对强国的认识和观点。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最根本的就在于教诲人民,推行礼仪之道,他指出“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荀子首先以莫邪宝剑做譬喻,质地再好,铸造技艺再好,如果“不剥夺,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因此一个国家也只是一个强大国家的粗坯,要对人民进行教诲,才能使他们步调一致,守卫国家,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教诲的内容犹如磨刀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磨刀石就应该是礼义和法度。

接着他从分析三种威严入手,阐述只有重视礼制的道德的威严才能真正使一个国家安定强盛,而只靠权势和惩罚去震慑控制民众的的,稍一放松就会无法控制,最终使国家走向危险衰弱,为此他举了商汤、周武王和夏桀、商纣王的例子,劝说齐国相国推行礼仪和道义。又以当时的秦国为例,民风淳朴,官民都谦恭有礼,朝廷处理事务却看似轻松安逸,说明尊重礼义的重要性。

在此文中有一段关于“积微”的言论,他主要是阐述要使一个国家强盛,君主就要珍惜时间,注重从小事做起,但这道理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只有从小事做起,抓紧每日每月每季每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荀子君道

《荀子·君道》是《荀子》现存三十二篇中的第十二篇,主要研究治国之道的著作。《荀子·君道》共有十小段,层层递进,对治国之道、治国之本、治国之要进行了论述。

荀子石像

荀子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