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从孔子所得先有白底再有画面,领悟到要先推广仁政才能更好的实行周礼,是他自身应变能力高的表现,可见子夏在之前一定有所准备,想要将孔子引上谈论仁政的方向上。子夏在外当官,确是是具备了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自身的素养和学识也有所提高。
所以孔子对他大家赞赏,并说以后邀请子夏和自己一起探讨诗经的有关问题,这是对子夏的极大肯定,我们知道,礼作为起到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单单独立出来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人们都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而且有一个思想统一领导者大家的时候,这时候加入礼的规范条例,不仅大家都能理解,还能很好的尊崇礼。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仁来作为一切的基础,只有在仁的基础上,才能让外表的礼节和内心的仁德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子夏之晋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晋的,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访问晋国的路上,经过魏国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读史书,子夏听出此人念错一个字就上前纠正,那人回到国内一查,果然是自己读错了。
子夏之晋
这也成为一个典故,子夏在听到有人误会了史书中的意思,为什么晋国会有三只小猪过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课文的人的错误,他上前指出错误,告诉这个念书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这人回去一查,发现果然是自己错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我们说晋师己亥涉河,是晋国在己亥年过的河,因为己亥和三豕的写法很像,所以念书的人才闹了笑话,后来人们也用这个典故,来笑话那些在写文章中出错别字,而且错误很离谱的人。
其实要是我们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难理解,当时人们会念错了,在甲骨文中,因为是写在兽骨上的,所以有时候,一竖很可能就因为写的太开,而被归到旁边的子上去了,这三和己应该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故。
那么豕和亥字就相对复杂了,小篆里写的豕和金文里的亥,两者看起来就十分相似,这也可以解释十二生肖的猪为什么和亥配了。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学识很高,对于历史对于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也是他敢于只身前往各大国,劝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现,试想要是自己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一定的道德修养,在面对君王的时候,如何做到以礼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