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苟同权贵是什么意思(5)

曾子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像

曾子像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孝母

孔子听闻曾子的孝行,便带着人来拜访曾子,但是曾子却不在家去砍柴了,由于男女授受不亲,曾子母亲不能独自面对客人,但是家里又没有别人,于是曾母又一次咬自己的手指,这一次咬的很轻,但是曾子还是感受到了,便放下手里的工具回家了。

曾子像

曾子像

孔子请教曾子关于孝道的事情,曾子回答到:“命是父母给的,有养育之恩,我们报答他们是应该的。”孔子觉得曾子的话虽然朴素,但是很有圣人风范,于是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游学。曾子也仰慕孔子的才华和品行,和他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虽然自己很想去,但是父母在不远游,他不能离开。

他的母亲看懂他的心思,便让他离去,他听从母命,和孔子离去,但是和孔子约定时常看望自己的母亲。有一天,曾子在楚国,突然觉得一阵心疼,知道母亲想自己了,于是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回家探望。回家之后母亲很是激动:“我想我儿了,没想要我一咬手指,你真的能感觉到,真是我的心头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