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苟同权贵是什么意思

曾子不苟同权贵

曾子曾经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从政做官,干了一个叫做“得粟三秉”的官。虽然他曾经有过做官的经验,但是纵观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形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克己复礼为仁,和一般的权贵不同。

曾子雕像

曾子雕像

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他的品格:“做官必需弘扬道义,以此作为自己的己任,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仁义重于泰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从这点可以看出,曾子有一种大义不可夺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精神气为人生导向,他对权势根本不在意,庄子曾经说过:“曾子穿衣服十年都可以不换,温饱也都不在意,三天可以不生火,对物质没有追求。”

在曾子眼中,形、利、心与志道根本没有办法相比,政权官职在他眼中比蝼蚁还小。他在强权面前不畏惧,曾子穿着破衣服也不愿意接受鲁国君主的华丽衣服,齐国君主曾经用丰厚的聘礼想让他来齐国做丞相,出国想让他做令尹,但是他都没有同意。他在自己的文章包括从教之中,当着学生的面对现在政治中的弊端,并且针对一些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当中,他希望通过弘扬仁义礼智信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过当时处于各国势力瓜分天下的时候,很多君主对这种比较柔和的政策不赞同,但是还是很行赏他不屈服,不苟同的品行。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像

曾子像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